别了,王海容

福星高照

<p>综合:炎黄讲坛&nbsp;乌有之乡</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2017年9月9日,也就是毛主席逝世41周年这一天,79岁的王海容在北京医院病逝。临终时,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守候在病床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21日上午,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等人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送别了新中国第一位外交部女副部长、毛主席的侄孙女王海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nbsp;她一生从未结婚,走时只有李敏、唐闻生陪着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nbsp;最后头衔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副部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唐闻生是她一生最好的朋友,用时尚小青年话说是闺蜜,俩人自始至终一直同住一栋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文革中报纸上二人经常露面,名字也是一前一后,唐当过中委,王没有,她俩是文革中极少能接近毛,并受毛器重的人。</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李敏是毛泽东女儿,本家亲戚,自然应送一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李讷为什么没来?</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据推猜测,王海蓉和江青历来不和,审判江青时王海蓉出庭作证,抛出材料份量很重,李讷是江青亲生女,母女情深,换成别人也咽不下这口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是革命烈士,早年即投奔革命,由毛泽民介绍入党,毕业于延安抗大,牺牲时年仅30岁。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是毛主席的表哥,被毛主席尊称为“九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建国后,毛主席第一次请王季范到家中做客,即特意向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我”。1972年王季范去世,毛主席敬送的画圈上就写着“九哥千古”!所以王海容从小就能跟着爷爷接触到毛主席,称毛主席“三爷爷”,称江青为“三奶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1954年毛主席与王季范(左一)、程潜等同游十三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2年12月26日,毛主席70岁生日时,与王海容(左二)和李敏(右二)等人合影。并且对王海容说:“海容啊,我这大门一直是朝你敞开的,什么时候想来就来,来了也可以住下来不走,就算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你看要不要得哇?只是不晓得你爷爷舍不舍得,放不放心喽?”足见毛主席对烈士遗孤的关爱与培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海容1965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工作。从普通办事员做起,后由周总理亲自提名为礼宾司负责人,曾全程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1974年7月,在提倡“老中青三结合”时期被选拔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同时期进入外交部领导层的年轻人还有唐闻生等。文革时期,基本上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所有重要外事活动,都是由王海容记录、唐闻生做翻译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海容是否因为与毛主席的亲戚关系在外交部展露头角不得而知,但她却在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作为外交部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被宣布停职审查。直到1984年才出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至退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海容终生未婚,晚年深居简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nbsp;都说“皇帝女儿不愁嫁”,其实皇帝女儿嫁人也难,京戏“打金枝”讲的就是这故事,皇帝女儿自命不凡,老娘天下第一,作天作地,又不肯做家务,买汰烧样样不会,动不动搬出老子吓唬人,谁讨了都是麻烦,说不定惹出杀身之祸,于是世人敬而远之,望而却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玫瑰虽红却也扎手,羊肉虽香却也烫嘴,于是只好束之高阁,这恐怕是王终身未嫁之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海容性格爽朗,快人快语,第一次见毛主席时,毛主席曾与她开玩笑:你这人挺怪,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王海容答:我干嘛怕你啊?你又不能吃了我。毛主席向她解释:你第一次给我写信,我忙,没有给你回信。王海容则直接表达不满:我还向你要了个篮球,你也没有给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0年王海容高中毕业在北京化工厂作学徒工时,针对当时一些知识青年认为当徒工是屈才,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情绪,曾给《中国青年》写了一篇自己的心得体会。毛主席对青年人的成长问题一向重视,不仅亲自帮王海容作了修改,而且还为她起了个笔名“王波”,为文章拟定了标题《我的经验》。引导知识青年要改造小资产阶级意识,做又红又专工农化的知识分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期间,她曾写信给毛主席,反映对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些意见。信中说:“在改革的某些具体做法上或某些措施上还有不少的偏差,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认为如果现在不及时纠正,那么将影响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毛主席十分重视这些问题,当即批转党内分管文教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明确表示:王函中“有些事值得注意”,“请派人调查一下,及时改正”。还特别在第一页上写下一段赞扬性的批语:“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表孙女儿。你如果想找她谈谈,可叫我的秘书徐业夫送她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毛主席后来曾与王海容有过几次重要谈话,文革期间同毛主席与毛远新的数次谈话一样,被作为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论述广为传播。这些话当然与后来的主流观点格格不入,所以据身边人讲述,晚年的王海容会谈到:“毛主席说的那些话现在是不是都做了呢?”或者是:像这种问题,毛主席要处理会怎样,我理解毛主席会怎么怎么说……但也只是点到为止,并不过多发表议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更多时候,王海容以沉默示人。真诚低调、作风朴实、工作勤恳、严格律己是接触过她的人对她的共同评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以尚未听闻王海容有回忆录留世。那么在她离去的时候,就让我们重温毛主席当年与她的谈话来送别她吧。</span></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DeIA7J36mqdPysQzQDBw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