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端午情怀”民主小学2020年端午节活动方案

笑看众生

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随着端午节脚步的临近,为了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br> 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向我们再次走来,我校以传统教育为切入口, 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br> 二、活动的目标<br> 围绕“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端午情怀”这个主题,从“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怎样过端午?”这三个部分入手,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各个参与,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活动目标可归纳为:<br>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br>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br>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br> 三、活动时间:<br> 6月24日——6月27日<br> 四、活动内容:<div> 活动一:观看端午主题视频</div><div> 通过观看端午主题视频,回顾端午风俗习惯,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的习俗,走近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传承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活动要求:观看视频,拍照上传到各班级群。</div> 活动二:感受端午文化<br>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也形成了许多的文化和习俗,而诗句很好的记录了端午的习俗,和作者在节日中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伟大诗人屈原的崇敬之情。<br> (一)请一、二年级同学,以“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端午情怀”为题,画一副有关端午节的画。作品要求:纸张大小不限,为彩色画,可以配古诗,标明班级姓名,作品与学生一起拍照发到班级群,班主任挑选优秀作品发到班主任群。<br> (二)三年级同学抄写有关端午节的诗句,比比谁写的最好!作品要求:用彩色写诗专用纸张,黑色碳素笔写,字迹工整、美观,平行于纸张拍照发到班级群,班主任择优发到班主任群。<br> (三)四年级同学查找端午节资料,出一期以“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端午情怀”为题的手抄报。作品要求:统一用A4纸,合理布局,字迹美观,标明班级姓名,作品与学生一起拍照发到班级群,班主任挑选优秀作品发到班主任群。<br> (四)五六年级同学请以“我家的端午”为话题,写一写自己与家人如何过端午节的故事,抒发真情实感。<br>提示:(仅作为参考,可自选角度)<br> 1、你们家如何过端午节的?哪些端午节的记忆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br> 2、在你的家乡,有什么与别处不同的民俗活动或是传说故事吗?<br> 3、在疫情仍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你的家庆祝节日的方式会不会出现新变化呢?<br>作品要求:以“我家的端午”为题,描述自己与家人端午节的故事,抒发真情实感,题材不限,书写工整,字数为800字。 <div> 活动三:端午节实践作业<br></div> 一、二、三年级 “浓情端午 香包传情”<br>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端午来临之际,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一做你的专属香包吧! <div> 四、五年级 “浓情端午 艾草飘香”<br> 在端午节人们把菖蒲、艾叶插于门庭、悬于堂中,用以驱瘴避邪。同学们一起和爸爸妈妈采艾草、挂菖蒲,度过一个情意浓浓、艾草飘香的传统佳节吧!</div><div> 六年级“浓情端午 枣粽纳福”<br>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六年级的同学们马上要迎接升学考试,一起和爸爸妈妈包一包粽子吧!<br></div> 活动四、端午赛诗会<div> 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或屈原的诗词,以彰显国家意识、民族精神为重点,引导师生纪念屈原、学习屈原,传承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展现新时代队员立志爱国报国、勇于实践的良好精神风貌,各中队开展赛诗会、诗词朗诵活动,通过诵背诗词来理解端午传统文化。作品要求:全体同学都可参加,拍摄背诵一首古诗的视频,可配背景,可配音乐,可以模仿古人,穿着整齐,开头以:我是怀安县柴沟堡镇民主小学xx年级xx班的 (名字),今天我朗诵的古诗的题目是<u> </u> 。作品上交时间:6月25日18时前发班主任群。<br></div> 诗词赏析<div>01<br>《端午》<br>唐•李隆基<br><br>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br>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br>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br>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br>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br>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br><br>赏析: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白昼越来越长,所以说“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时当端午,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br></div><div>02<br>《竞渡诗》<br>唐•卢肇<br> <br>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br>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br>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br>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br></div><div><br></div><div>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br></div><div>03<br>《竞渡歌》(节选) <br>唐•张建封<br> <br>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br>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br>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br>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br>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br>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br>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br>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br>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br> <br>赏析:这首诗是写“竞渡”的名篇,把竞渡活动写得最为传神,洋洋洒洒几十字,把竞渡的激烈场面、围观的喧嚣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br></div><div>04<br>《端午日》 <br>唐•殷尧藩<br> <br>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br>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br>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br>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br> <br>赏析:“艾符”指艾草和驱邪符,端午日挂在门上以辟邪。“蒲酒”即菖蒲酒,饮用以养生,古人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少年逢节日自然欢愉,老了却多感慨,不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只想喝一杯菖蒲酒,闲聊天下太平。白发日渐增多,石榴花年年应节而开,红锦一般耀人眼目,不禁感叹千年之中,圣贤和蠢人同归黄土,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br></div><div>05<br>《端午》 <br>唐•文秀<br> <br>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br>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br> <br></div><div>赏析: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以诗感慨屈原所受的冤屈。</div><div>06<br>《表夏十首》(其十)<br>唐•元稹<br> <br>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br>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br>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br>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br> <br>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br></div><div>07<br>《浣溪沙•端午》<br>宋•苏轼<br><br>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br>流香涨腻满晴川。<br>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br>佳人相见一千年。<br><br>赏析: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全词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br></div><div>08<br>《和端午》<br>宋•张耒<br> <br>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br>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br> <br>赏析: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纪念屈原的千古冤屈,忠烈之魂一去,不能回还,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br></div><div>09<br>《乙卯重五诗》<br>宋•陆游<br><br>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br>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br>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br>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br> <br>赏析:诗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开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挂艾草、采药草,也在额上点了雄黄酒,傍晚忙完了也准备喝一杯。全诗不仅叙述了民宿,也让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br></div><div>10<br>《端午即事》<br>宋•文天祥<br> <br>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br>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br>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br>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br> <br>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br></div><div>11<br>《己酉端午》<br>元•贝琼<br> <br>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br>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br> <br>赏析:“端阳”即端午节。“海榴”即石榴,古人因为石榴从海外传来,所以称“海榴”。端午日风雨大作,天昏地暗;汨罗江上无处可以竞渡龙舟,来凭吊屈原的英灵。石榴花盛开,应该会笑话我,“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br></div><div>12<br>《午日观竞渡》<br>明•边贡 <br>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br>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br>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br>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br> <br>赏析:岸上人惊讶地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其实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在空中翻飞,锣鼓喧闹在清清的水流上。屈原的冤屈终究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却不觉得其中有什么忧愁。<br></div><div>13<br>《节令门•端阳》<br>清•李静山<br> <br>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br>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br> <br>赏析:诗中提到的端午节的习俗有:饮用菖蒲酒,雄黄酒点额,门上贴驱邪符。<br></div><div>14<br>《喜迁莺•端午泛湖》<br>宋•黄裳<br> <br>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br>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br>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br>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br><br>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br>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br>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br>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br> <br>赏析:上阕写端午日,石榴花盛开,丝线包裹粽子,佩香囊,悬菖蒲,拴五色丝线,龙舟竞渡等,下阕重点描写竞渡场景,最后是嗅着荷香,身披月牙微光而回。<br></div><div>15<br>《渔家傲》<br>宋•欧阳修<br> <br>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br>五色新丝缠角粽,<br>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br> <br>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br>叶里黄郦时一弄。<br>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br> <br>赏析:五月里石榴花儿红艳艳,绿杨雨中默默站立,丝线缠裹的粽子盛放在金盘里,扇子上面画着双凤凰,正是端午时节,浴兰汤,喝菖蒲酒,树叶丛中黄鹂的叫声惊醒了朦胧中的好梦。<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柴沟堡镇民主小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6月24日</div>

端午

端午节

赏析

屈原

粽子

竞渡

菖蒲

活动

艾草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