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端授课思绪飞,线上教学滋味长</b></p></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撰文 | 郧阳区城关三小 刘永鸿</span></h5> <div> 过去上课,习惯了面对面,如今不得不屏对屏。屏幕后有很多双眼睛。这里不仅同年级的百余名学生,可能每个学生旁边还有一个家庭团。全新的教学模式,家长的好奇与担忧也在情理之中。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升旗时肃立行礼,上课时全情投入。这些举动一点一滴都会影响着每一名学生。</div> <div> 诗人惠特曼说:“一个孩子向前走去,那最初看见的遇见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尽管隐居“云端”,作为教师,我们的每一次出场都需精心准备,每一次上课都要有仪式感。<br><br><div> 《沉迷网络害处多》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网在手,天下拥有。”足以说明网络的高端。<br> </div><div> 起初,对于我等普通电脑办公就“状况百出”的女教师,上网课简直就是“人机大战”。平时只能在word上自由转换的菜鸟,如今面对新的教学软件,各种菜单已让人眼花缭乱;屏幕显示、音量大小、联播等等,总会让人手足无措。先学习,再模拟,上课前一遍遍的调试,生怕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让我束手无策。好在机器毕竟是机器,无论多少次调试,它都欣然接受。</div><div><br> 一遍遍摸索,一点点熟悉,我的重点终于回归教材的解读、学生的互动。</div></div> <div> 我曾“发明”了一种非常好的催眠方法:听书。听着听着,昏昏欲睡;再听,就进入睡眠状态。于是,我就想,我们的网课,如果只是我在讲,下面的学生,会不会有睡着的、走神的、甚至听不下去的?于是,在上网课之前,除了教材内容的准备,如何让学生听进去,这是我思考更多的一个方面。<br><br><div> 得亏之前学习了一些教师的网课,开阔了我的眼界:发金币、秀宠物、看大片、情境表演......使出百般“技艺”的目的是想让线下的学生着迷,早早候场,从不早退。</div></div> <div> 这或多或少启发了我。我不再用鹅一样“三眼一板”的腔调,用美的声音传递出教师的激情,感染那些天天守候在屏幕前的孩子。课堂是师生双方交互的场所,我让学生上线,让他们去读、去说、去展示、去分享;连上麦,让卧室变成教室;交流,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积极参与,网课才是真正的课堂。<br><br><div>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不是简单呈现教材上的知识点:既要关注语文要素的落实,还要考虑有效的策略与路径,并设计“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孩子“跳一跳摘桃子”。如果上一节课是凸显的冰山一角,那么教师还需要准备更为宽广的沉潜部分。</div></div> <div> 疫情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方式,也改变了生活方式。无论何种家庭结构,只要有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统统为网课“让路”。网课期间,全员“戒备”:不能发出响动,不能随意走动,最忌他人打扰。如果一个家里,同时有教师和学生,那可谓热闹了。讲课声彼此应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学生停课在家蜗居,老师的“天籁之音”来神补。“疫”同学习,不负春光。<br><br> 守候线上,知识仍源源不断传递。<br> <div> 身居云端,学生还深深牵挂于心。</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