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b>谈谈我对《诗经•蒹葭》的语义和诗意理解(原创)</b></p><p> 云卷云舒(luo)</p><p><br></p><p><br></p><p><br></p><p> 《诗经•蒹葭》,几千年来,广为传颂,影响深远。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给人以无尽的感叹!</p><p><br></p><p> 关于“蒹葭”诗历代名家大师多有注释,精彩纷呈。这里,作为一名学习者,通过自己往日在农村秋冬季的生活劳动经验,想谈谈我对《蒹葭》诗的一些语义和全诗意境的理解(仅仅只是我个人的看法)。</p><p> </p><p><br></p><p> 有关“蒹葭”的注释译文,参考书籍很多。我这里仅以《古诗文网》刊载的“蒹葭”原文注释翻译(为了讨论的需要而引用不是否定之意)为例:</p><p><br></p><p> 蒹葭 </p><p> 先秦:佚名</p><p><br></p><p>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p><p><br></p><p>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p><p><br></p><p>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p><p><br></p><p>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p><p>苍苍: 茂盛的样子。</p><p>……</p><p>(以上摘自《古诗文网》)</p> <p><br></p><p>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有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二是“招贤”说;三是“爱情”说。 这里我取“爱情”说来通读理解此诗(这也是今人大多数所肯定的)。那么,我们再来学一下古诗文网给的译文:</p><p><br></p><p>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p><p>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p><p><br></p><p>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p><p>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p><p><br></p><p>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p><p>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p><p>(以上摘自《古诗文网》)</p><p><br></p><p> 应该说,作者的译文是通畅明快的,用现代民歌体诠释了远古民歌,通俗押韵易懂。</p><p><br></p><p> 上述的译文,基于诗歌排比比兴的思路,把思念的情节反复咏唱。</p><p> 译文中把“蒹葭苍苍”的“苍苍”理解为“青绿”色,“茂盛貌”,所以有“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白露结成霜”。</p><p><br></p><p><br></p><p> 为什么这样理解“苍苍”呢?是因为后面有“蒹葭萋萋”。为了让“苍苍”和“萋萋”的语义一致,所以要理解成“青色”的芦苇,从而让“苍苍”,解释为“茂盛貌”。</p><p><br></p><p> 这样,“河边芦苇青苍苍”与“秋生白露结成霜”,讲的就不是一个时间(季节)的景色,相互是有时间割裂的。</p><p> </p><p> 有的译文更为明显,如“芦苇初生色青青,深秋白露凝为霜”(《诗经》 陶夕佳注释,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p><p><br></p> <p> 以上“青苍苍”与第二段“河边芦苇繁又密,清晨露水未曾干”的叙说,就是指的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场景。且第一段的语意没有第二段的紧密。与第三段的也同样。“青苍苍”、“繁又密”、“密又稠”,只是写芦苇和露水的排比句,场景是重合的,叠加的。且首句芦苇的生长季节与结霜的季节分裂,不是在同一种场景中的画面。也与后二段的场景画面交叠,反复,不清晰。</p><p><br></p><p><br></p><p> 通读《蒹葭》诗,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应该是一个倒装句(诗词中常见):当白露为霜时,我们看到的是芦苇苍苍一片。那么,这又是一个什么季节的场景呢?</p><p><br></p><p> 这应该是一个深秋的季节,节令在寒露和霜降前后。在北方某地,芦苇还是青绿色“萋萋”状的,没有枯黄。这时,寒流突然来袭,在晚上11点许,地面气温降至0℃左右,芦苇上的露水开始结霜了。</p><p><br></p><p> <b>因为有霜,所以天气是晴朗的。深夜,月光如泻。在月光之下,看到结霜的芦苇,应该是“苍苍”之色。这个色不是青绿色,应该是灰白色。因为在月光下芦苇的细节构模糊,而芦苇顶上的芦花一片。白色的芦花,加上霜叶散射的月光,芦苇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苍白色。“苍苍”是指灰白色,词意同“白发苍苍”,而非“青绿色”、“茂盛貌”。这样理解,“结霜”与芦苇“苍苍”就有一致逻辑关系了。</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当然,结霜时辰也可以认为是凌晨五点左右,但这时多数是黎明前黑夜,没有月光的。所以我取深夜时分。</p><p><br></p> <p><br></p><p> 同样,让我们来看第二段的首句“蒹葭萋萋,白露为晞”。这应该是早晨气温上升,霜已化为水。一片深绿老壮的芦苇叶带上未干的露水,颜色看上去比在没有露水时的要鲜活多,水灵灵的,是“萋萋”之色。露水与芦苇也有合理的自然场景相连。</p><p><br></p><p> 那么,第三段首句“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的场景,是指早晨太阳出来后,芦苇叶上露水未干,太阳光照射到芦苇叶上,人在着晨光下看带露水的芦苇叶,叶子上会产生光彩,熠熠生辉(晨光在有水的芦苇叶上产生光散射),有“蒹葭采采”之感。</p><p><br></p><p><br></p><p> <b> “蒹葭”诗三段各首句,是描写三种不同的时间场景:时间不同地点相同,从而有场景不同,所以有用词不同。它是古人通过自然观察的实际经验的描写!</b></p><p><b> “苍苍”、“萋萋”、“采采”,三词的词义不同,是芦苇不同景色的描写,准确而贴切,不能混为同一场景同一现象。</b></p><p><br></p><p><br></p><p> 由于天气的突然寒冷,芦苇还是青青一片。这时候主人公彻夜徘徊在有芦苇的河边,挂念他的“伊人”,而不能像今人一样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去嘘寒问暖。这个伊人,他可能从未见过面,谈过话,只知道住在河岸那一边,每天早晨她( 他)都来到对岸河边取水,劳作,可望而不可及。</p><p><br></p> <p> <b>这样的意境联想解读,我认为:比把三个首句看作是排比比兴,重章叠句的思念意境要合理!词句语意也能自洽,不相矛盾。使诗的意境,有时间的推移画面的递进。意境也深远的多,更能渲染主人公的情感,给读者的感染力更强!</b></p><p><br></p><p><b> 由此推测,当初的歌唱可能是有一个具体的故事为蓝本,或者至少歌词的描写是作者直接从生活体会中获得灵感的。</b></p><p><br></p><p> <b>如果把“蒹葭”诗第一段解读深夜的场景,那么就能体会到“宛在水中央”的语意了。因为不知道伊人家住在对岸何处?犹如夜晚月光下的水中央,不清晰,雾气蒙蒙。那是一种揪心的不可名状的思念!</b></p><p> 后两段的“宛在水中坻”和“宛在水中沚”都有清晰的地理图形。只是“坻”和“沚”,细微的地理差别,现代人已不知所以了。</p><p><br></p><p><br></p><p> 不过,我们可以“猜想”一下。第二段的“在水之湄”,应该是指伊人来到了对岸岸边,在水草处劳作,其身影隔岸清晰可见,“宛在水中坻”,有如水中的土墩,可以看的真真切切,但不可到达。;第三段的“在水之涘”,可能是指伊人劳作结束,收工来到对岸水边清洗。晨光中,其身影阿娜多姿。由于芦苇水草等物的遮蔽,这位伊人只能时隐时现的被看到,“宛在水中沚”,有如水面刚露出沙洲,上有水草等生长,微微弱见。</p><p><br></p> <p><br></p><p><b> 故诗“蒹葭”创作出时间推移、场景转换、层层递进、反复咏唱、一呼三叹的艺术效果。</b></p><p><br></p><p><b> “古之写相思 ,未有过之《蒹葭》者”(王国维•人间词话)。</b></p><p><br></p><p> “蒹葭”,首先我们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读来理解。但读者所得到的感受又超越了爱情相的范围,会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不可及的一种艺术境况。“伊人”可以是人(贤才,友人,情人等);可以是事(功业,理想, 前途等);也可以是物(福地,山河圣境,稀缺资源等)。</p><p><br></p><p>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p><p> </p> 附录:<br>一. 部分注释:<br> 蒹葭:芦苇。<br> 苍苍:指结霜的芦苇叶和芦花,在夜晚月光下显示的灰白色。<br> 萋萋:指带露水的芦苇,在清晨显示的鲜活的绿色。<br> 采采:指带露水的芦苇在早晨阳光下散发的光彩。<br> 坻:江河中的小洲或高地。“坻,小渚也。”--《说文》<br> 湄:水草相接的地方。<br> 涘:水边,岸边。<br>沚:水中刚出水面的小沙滩(小块陆地)。<br><br> (文中部分图片选自公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