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p> <p> 那么,端午节是什么味道呢?肯定是粽子的味道。因为,端午节是一定要吃粽子的。时至今日,粽子,这历经千年被传承保留下来的特色食物,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怀,蕴藏着炎黄子孙对端午节特殊的情感和感触。</p> <p> 虽说每个地方过端午的习俗大同小异,周宁是山城,端午节没有什么赛龙舟之类的民俗,过得简朴而平淡。唯有包粽子,沿袭了几世春秋传承至今,感觉这端午就是粽子,粽子就是端午。</p> <p>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一入农历五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包粽子,准备过端午。随着粽子的清香在大街小巷上空不断飘溢,传统节日的气氛和韵味也就越来越浓地罩在小城明朗的土地上。</p> <p>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种类越来越繁多,馅料也越来越丰富,很多人为了方便而更多地选择去购买。可是,买回来的粽子,很难吃出那种唇齿留香的味道,更少了些许别样的情怀。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个小小的粽子,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俗,不同的食材,可以变幻出百种形态,千般风味。</p> <p> 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指尖上的艺术”。包粽子看似很简单,其实是一项程序繁多的技巧活、手工活。会包的,四角分明,不会包的,缺棱少角。我们周宁人包的粽子,都是很传统的,满满的家乡情怀。现在,让我们一起动手,一起包出最本色本味的家乡粽子,唯愿,每年的粽香都能在我们的记忆里常活常鲜……</p> <p> 到山上砍一些杨桐树或黄荆树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堆放到一个大铁锅里烧成灰。静置一两天后,将木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然后用观音竹叶煮成的沸水冲滤、沉淀,再将残渣滤除。</p> <p> 过滤好的灰水呈金黄色,俗称“金水”,有种特别的清香,用来浸泡糯米,以灰水中的碱性增加粽子的糯感和保质期,也让粽子带上灿烂的金黄色,增加节日的喜庆。</p> <p> 选用优质的糯米,先淘洗一遍,然后放入金水中浸泡大概5个小时左右,喜欢吃硬的可以泡短一些,牙口不好的就泡久一些。</p> <p> 粽叶的选用也是有讲究的,周宁人比较偏爱箬叶,它气味芳香,闻上去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干箬叶要先用冷水浸泡一天,然后放入锅中,加一小勺盐煮开5分钟,这样会更柔韧且不易破损。再用干净的抹布一张张将两面擦洗一遍,用清水冲净、晾干。若是新鲜的箬叶,可洗净直接用。</p> <p> 周宁传统手工的粽子,几乎都是用稻草芯当绳子捆绑的。一般都是选用头年打完稻谷后的干稻草,清洗干净后放在锅里蒸煮一下,以增加稻草芯的柔韧性,且不易折断。</p> <p> 依家里大小的喜好和口味,制作好糖豆沙、腌制好五花肉备用,并准备些蛋黄、蜜枣等馅料。为了增添粽子的特色,还可以在糯米中加入适量泡发好的花生米或者红豆之类的。周宁人亲戚间端午送节,一般都是用糖豆沙馅的,似乎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俗。</p> <p> 先用两片箬叶上下重叠着折起卷成一个三角的斗状,放入一半糯米,接着放进一团甜豆沙或者一块腌制好的五花肉或蛋黄,再用糯米填满、压实,用手抖一抖,将上端的箬叶折下来盖住三角斗,然后反折以确保边缘不留缝隙,再往边上一卷一折,用拇指捏住,然后用一根稻草芯上下环绕两圈捆扎起来,一个精致结实而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完成了。</p> <p> 包好的粽子,一般都是五个捆成一捆,然后将两捆粽子的稻穗编扎成一匝,这都是老人的智慧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以方便煮熟后挂在阴凉透风处,且能放上好几天呢。</p> <p> 在大铁锅中的烧满沸水,将包好的粽子慢慢垒入,上面铺一层观音竹叶,盖上锅盖开始烧煮。等大火烧开后,再用中火煮4小时左右粽子就熟了。当然,粽子不怕煮,改用小火煮,时间越长越好吃。</p> <p> 香喷喷的粽子终于出锅喽,整个空间都飘散着诱人的粽香。剥开一个,咬上一口,糯米香、箬叶香、馅料香一起融在嘴里,滑进胃里,过节的滋味瞬间就从舌尖弥漫到全身。</p> <p> 每一种饮食文化,都是代表一段时令,一份情结,一种思念。而粽子,不仅是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也是有记忆的食物。在我心里,能让人们怀念的味道,才是最本真的味道。端午包粽子,包的是一种纪念,一种回忆,一种美好而让人难以割舍的情怀。</p> <p> 历史的云烟在时空里渐渐淡去,然而,许多传统的习俗却渐渐保留下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又是一年端午至,艾叶香,家家裹粽忙,粽香飘万家。来来,让我们一起吃粽子,过端午,一起过节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