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古都泰伯庙​

浙吴会秘书处

<p>  无锡城东南有梅村,古名梅里。传三千二百年前,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为父王欲立三子季历故,携二弟仲雍托辞采药,辞故都去。夜奔江南,拴马于枯树桩,晨起见枯枝上梅花朵朵,乃知此为宝地,取 “梅里” 之名。断发纹身,从俗而化;勾吴之国,由此发端;代代相传,终成一邦。孔子称泰伯为 “至德”。司马迁《史记》以泰伯为 “世家第一”,名为《吴太伯世家》,载勾吴从吴太伯远避荆蛮至吴王夫差亡国一千二百年兴亡史。</p><p><br></p><p>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p><p><br></p><p>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p><p><br></p><p>——《吴太伯世家第一》(汉·司马迁)</p><p><br></p><p>梅村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在梅村镇伯渎河畔,乃先人为纪念泰伯而建。魏晋《吴地记》载:“泰伯城筑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今日梅里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 东汉桓帝刘志永兴二年(154 年),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为庙之始建。北宋元佑七年(1092 年),招称 “至德”。元符三年(1100 年),谥 “至德侯”。明弘冶十二年(1499 年),南昌进士、无锡知县姜文魁扩建大殿、两庑、头门、坊表、照池 “,即旧祠之傍而别创之,规制宏拓,堂庑翼然,春秋享祀,设道士世守,以奉香火,示民报本也”,奠定了六百年泰伯庙的基础。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邑令吴大补重修。清康熙元年(1662 年),知县吴兴祚又修。后在康熙三十九年,乾隆三年,嘉庆六年,嘉庆二十三年,道光二十九年都有修葺,庙宇更为辉煌。现存泰伯庙为明清修葺建筑。秋高气爽,梅村瞻仰泰伯,不仅为泰伯高义之故,更为拜见吴国先祖。若无泰伯仲雍南迁,则勾吴不存,则春秋战国自当改写,中国史将为之改写。今吴地富庶,民安居乐业,多拜千年前泰伯建国开垦所赐,吾等江南汉民自应感激。下金城高架,有泰伯大道,可直通梅村泰伯庙前。梅村镇主街有新修之赭红色琉璃瓦牌坊,形制宏伟巨大。牌坊正面题 “梅里古都” 四字,楹联为 “高怀品似梅仰先贤古圣须看城内无处胜迹”、“上善形如水说秦阙汉宫还数江南第一古镇”。背面题额书 “梅里高风” 四字。牌坊下车来人往,热闹非凡。所谓 “江南第一古镇”,如今也早已成为一个繁荣的县城。沿梅村主街向南走,有一河,为有 “江南第一人工河” 之称的 “伯渎河”。伯渎河,原名泰伯渎,商末泰伯南迁梅里后,为兴修水利,挖掘河道,于此建有伯渎港。伯渎河自常熟始,经梅村至无锡城内清名桥,并有伯渎桥横跨两岸,总计达四十三公里,于三千多年前,可谓先人之浩瀚工程。《读史方舆纪要》“常州府、无锡县” 条目下有 “泰伯渎”记载:“泰伯渎,县东南五里,西枕运河,东连蠡湖,入长洲(今苏州)界,渎长八十一里,相传泰伯所开。” 伯渎河曾为吴王阖闾攻楚、夫差攻齐要道。梅村伯渎河上,修有梅村大桥,形制为七、八十年代式样公路桥。桥堍有一巨石,上书 “江南第一条人工运河 伯渎河 梅村镇人民政府立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巨石两旁,绿树葱葱,新修小区拔然挺立。立于桥中远望,可见一佛寺矗立河边,一廊桥跨立两岸。</p> <h3>梅里高风</h3></br> 梅村伯渎河 梅村伯渎河 泰伯大道<br></br>  过桥,见一宏伟的牌楼,匾额上书 “江南第一古镇”,乃启功所题。两侧有木刻金字楹联,上联为 “尊至德让王 位显历朝天下”,下联为 “沿高踪大道 春荣万象江南”。牌楼背面,匾额上书苏局仙所写 “勾吴古都” 四字,楹联为 “登高怀义圣荫江南商祺锦盛”、“极远缅恩德铭梅里业泰恒昌”。沿路前行,两侧绿柳荫荫,秋色宜人,水波荡漾,垂钓者甚番。前有梅林一片,若初春来此定可欣赏梅花。 梅村 江南第一古镇<h3>        过了梅林即见一庙,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 “香花桥”。桥为古桥,青石泛黄,斑驳粗糙,裂痕遍身。桥下照池内水葫芦丛生。如吾猜想没错,此 “香花” 池原本种植小金莲。</h3></br> 泰伯庙香花桥<h3>       桥南有新修照壁三,刻有 “泰伯奔吴记” 等现代数篇撰文。照壁修得颇为古朴,仿制斗拱飞檐一应俱全。</h3></br> 泰伯庙香花桥<h3>        照壁南有新修大门,为巨型石岩牌坊一,前有 “梅里古都” 四字,后有 “至德高风” 四字。又有新鼎一口矗立广场。广场四周有新铺几家,皆在装修。东侧荒地,透过杂草见宏伟城楼一座,问乡民,曰 “新修仿古城门”。</h3></br> 梅里古都 梅里古都<h3>       香花桥北,立花岗岩石古牌坊,正面镌 “至德名邦” 四字。牌坊不高,大约四五米。花岗岩石构件似被埋入土中时久,黄泥侵入岩体。“至德名邦” 牌上方有赭红色石雕,仔细观之,似为用红色页岩雕刻后粘贴而就。石雕左右为凤凰一对,配饰为云纹,行云流水,古风顿显。</h3></br> 至德名邦牌坊<h3>        石牌坊北有三券棂星门,乃泰伯庙之大门。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六米,中间两根雕刻云龙花纹。两旁柱上饰有仙鹤云纹。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h3></br> 泰伯庙三券棂星门<h3>        入门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有重点文物保护碑两座,一为二零零六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立,一为一九八四年无锡县人民政府立。碑前铺路除现代花岗岩外,仍有旧时 “人” 字形金砖路,与惠山古街的形制一样。</h3></br> 泰伯庙<h3>        中有泰伯庙享堂,面阔三间,进深六架。享堂前列石狮子一对,旁遗存石人一个。匾额 “泰伯庙” 三字为一九八三年十一月陆定一所题。两旁有联 “庶子毋忘岁月蹉跎怀先圣”、“ 苍天有灵荆蛮教化遇太伯”。檐下有文化板,介绍泰伯后裔十二大姓氏始祖,分别为:</h3></br><h3>吴氏始祖泰伯、仲雍 </h3></br><h3>柯氏始祖盧,与辛氏、蔡氏同为一堂</h3></br><h3>辛氏始祖文悦,与柯氏、蔡氏同为一堂</h3></br><h3>翁氏始祖盐官,原名处易</h3></br><h3>曹氏始祖振铎</h3></br><h3>蔡氏始祖叔度,与柯氏、辛氏同为一堂</h3></br><h3>周氏始祖汝州,以汝州地名为名,汝姓亦同源</h3></br><h3>洪氏始祖处厚</h3></br><h3>江氏始祖处恭</h3></br><h3>方氏始祖处樸,原姓翁</h3></br><h3>龚氏始祖处廉,原姓翁</h3></br><h3>汪氏始祖处休,原姓翁</h3></br> 泰伯庙享堂<h3>        享堂后壁,有明万历年间立的《重修泰伯庙记》碑、清康熙八年《至德祠免粮碑》以及今人立的《专诸纪念碑》。</h3></br><h3>        清康熙八年立的《至德祠免粮碑》。</h3></br> 至德祠免粮碑<h3>        明万历二十四年岁次丙申仲冬,内阁中书延陵吴澄时所书的《重修泰伯庙记》碑。</h3></br> 重修泰伯庙记<h3>        享堂后有甬道,院落植松柏。走在甬道上,初秋松柏和橘树散发出的清香沁人心脾,心旷神怡。</h3></br> 泰伯庙甬道<h3>        甬道两侧各有庑房九间,内塑《史记》所载继承吴泰伯后的二十五世吴王。泰伯二十五世世系塑像如下:</h3></br><h3>仲雍,泰伯弟,泰伯无子,弟继立。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卒于殷帝乙二年,享年 92 岁,葬海虞山(今常熟虞山),有二子,长子季简承嗣泰伯,次子居简。</h3></br><h3>季简,泰伯嗣子,生于殷祖甲十五年,在位三十一年,葬常熟,生子二:长叔达,次叔夏。</h3></br><h3>叔达,季简长子,生于殷庚丁十三年,在位十八年,生子二:长周章,次虞仲。</h3></br><h3>周章,叔达长子,生于殷帝乙二十二年。周武王克殷,求泰伯仲雍之后,封吴伯,列为周王朝同姓诸侯,在位二十二年,葬虞山,生子二:长熊遂,次赟。</h3></br><h3>熊遂,周章长子,生于殷帝辛(商纣)二十年,在位四十八年。</h3></br><h3>柯相,熊遂之子,生于周成王乙巳年,在位三十年,葬锡邑柯山。</h3></br><h3>疆鸠夷,柯相之子,生于周康王壬午年,在位五十一年。</h3></br><h3>馀桥疑吾,疆鸠夷子,生于周昭王已末年,在位三十八年,生子二:长柏芦,次柯芦。传位次子,长子让位无考。</h3></br><h3>柯卢,疑吾次子,生于周穆王丙申年,在位五十九年。</h3></br><h3>周繇,柯卢之子,生于周穆王癸酉年,在位三十二年。</h3></br><h3>屈羽,周繇之子,生于周懿王庚戌年,在位三十四年。</h3></br><h3>夷吾,屈羽之子,生于周厉王丁亥年,在位三十三年。</h3></br><h3>禽处,夷吾之子,生于周共和行政甲子,在位三十九年。</h3></br><h3>转,禽处之子,又名君转,生于周宣王庚子,在位四十一年。</h3></br><h3>颇高,转之子,生于周平王二十二年,在位九年,生子二:长句卑,次句馀。</h3></br><h3>句卑,颇高长子,又名毕轸,生于周庄王四年,在位五十一年。生子二:长去齐,次去樵。</h3></br><h3>去齐,句卑长子,生于周惠王二十年,在位三十五年。</h3></br><h3>寿梦,去齐子,生于周襄王二十年,前 585 年接位,称王,诸侯尊为盟主。在位二十五年,卒于前 561 年。有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以季札贤,欲立,季札相让。将薨遗命:“兄终弟及,以次相传”。</h3></br><h3>诸樊,寿梦长子,遵命让位弟季札,札不受始接王位,在位十三年。前 548 年兴兵再伐楚,败而薨。生子二:长光,次夫溉。</h3></br><h3>馀祭,寿梦次子,遵兄终弟及接王位,在位四年。前 544 年起兵伐越,令越俘看守舟船,馀祭查看时为越人所刺。</h3></br><h3>馀昧,寿梦三子,遵兄终弟及接王位,在位十七年。生子三:长僚,次盖馀,三烛庸。</h3></br><h3>季札,寿梦四子,四让王位为世称颂。封延陵,有贤名。前 544 年出使鲁国,过徐国徐君爱季札剑而不言,札心知之,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传为佳话。享寿九十二岁,葬江阴申港。生二子:长徵生,次重道。称 “延陵季子”,在专文《梁溪漫志 (62):延陵至德季子祠》详述。</h3></br><h3>僚,馀昧长子。因 “季札让,逃去”,僚遂称王。伐北,败陈蔡。前 515 年伐楚,为楚断后路,诸樊长子光派刺客专诸将其刺死,在位十二年。</h3></br><h3>光,诸樊长子,使专诸以鱼肠剑刺僚遂称王,号阖闾,在位十九年。用伍子胥、伯嚭灭徐,破楚,占楚都郢。次年为越所败。前 496 年,在携享战败,重伤而死。</h3></br><h3>夫差,阖闾子,承继父志,大败越于夫椒(江苏吴县),攻入越都。伐齐、伐楚,与晋争霸中原。不听伍子胥言致国力空虚,公元前 473 年为越王勾践所灭,自刎死。在位二十三年。</h3></br><h3>        东庑房塑像,为第二世仲雍到第十七世句卑塑像。</h3></br> 东庑房塑像<h3>        西庑房塑像,为第十八世去齐到第二十五世夫差塑像。庑房还有《史记》内所载吴国名人之塑像,如大臣伍员(伍子胥)、将军孙武、刺客专诸、刺客要离,以及东汉桓帝时修建泰伯庙墓的吴郡太守糜豹等五人。塑像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实乃佳品,疑为无锡泥人厂大作。</h3></br> 西庑房塑像<h3>        甬道尽头为至德殿。主建筑至德大殿雄立两庑正中。至德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周有檐廊,檐柱皆用巨石凿成。</h3></br> 泰伯庙至德殿<h3>        广场通大殿青石月台,中置宝鼎一只,九节三层,下一层为鼓腹,正面铸 “泰伯庙至德殿” 六个金字;东铸孔子的 “泰伯其可为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西铸 “江苏省人民政府暨无锡县人民政府 1983 年拨款修复”。至德大殿正中悬 “至德殿” 三字蓝底金边金字牌匾,两侧有楹联书 “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h3></br> 泰伯庙至德殿<h3>        殿内有 14 根楠木柱,上饰朱漆,下垫木櫍,立在复盆式石础上。正中设汉白玉座,塑泰伯坐像一尊,原像五十年代为梅村师范学生所毁,今像由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泥塑大师柳家奎根据原像照片主持塑制。高 4.5 米,头戴冕冠,前垂十二冕旒,身穿玄衣纁裳,用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崇彝、藻、火、粉米、黼黻),脚穿赤舄,手捧玉圭。</h3></br> 泰伯庙至德殿泰伯像<h3>        大殿内正中梁枋间,有清康熙所书的 “至德无名” 匾,以及他好大喜功的孙子乾隆所书的 “三让高踪” 匾。何谓 “三让”?一让季历:古公亶父去世时,“断发文身”,让季历为位;二让姬昌:季历为商王文丁所杀,“我世当兴者,其在昌乎”,再让姬昌为位;三让仲雍:“勾吴国” 建立后,泰伯称 “伯” 而将王位让给二弟仲雍。此即为 “泰伯三让两家天下”。两匾均似复制。康熙匾可隐约见落款小圆章,可惜重新涂蓝色底色时工匠人心不古,细微之处视而不见,把两个章的底色忽略了。经吾查证,道光《梅里志》有文说 “圣驾南巡驻跸苏州,御书 ‘至德无名’ 四字镌之苏城泰伯庙中,而泰伯故都在锡,庙亦当以锡者为主”,故原件应存苏州泰伯庙,是以为憾。东间梁枋间有荣毅仁所书 “锡邑之光” 匾,西间梁枋间有赵朴初所书的 “至德高风” 匾。另有各吴氏后人匾额。至德大殿前檐正中,有 “至德殿” 竖匾。两旁大柱上挂一联:“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h3></br> 泰伯庙至德殿康熙乾隆题牌匾<h3>        殿内嵌有清代修庙碑记 13 方,其中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杜诏所撰《重修泰伯庙碑记》三方,乾隆六年(1741 年)金匮知县王允谦撰、南拙老人蒋衡所书的《重修泰伯庙碑记》五方,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金匮知县朱子庚所撰《重修梅里泰伯古庙记》碑等。80 年代大修,将原立在至德殿前的屃贔连同明代碑刻二方移入大殿。</h3></br><h3>        东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 年)吏部右侍郎姑苏王鏊所撰的《无锡县重建太伯庙记》,由赐进士文林郎知无锡县事进贤姜文魁及县丞、儒学教谕、训导,以及义民蔡孚等人立。</h3></br> 无锡县重建太伯庙记<h3>        西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 年)钱荣所书的《泰伯庙赡田记》,义民蔡孚、蔡济与住持许道士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义民蔡孚,时过十五年又出资出田,实乃难得。</h3></br> 泰伯庙赡田记<h3>        穿至德殿为东西两院。东院东有配殿,依次为让王小殿、大夏堂、慈俭堂。至德殿东北,有泰伯井。梁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载:“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臣昭以为即宅置庙。”《吴地记》载:“吴筑城于梅李(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想不到此井居然是如此古老。古井如今仍能汲水,千年风霜将其磨损得光滑洁白。石井前有一 “鼻祖吴泰伯古井亭复原纪念碑”,乃韩国济州道光州广城市吴氏后人所立。想不到泰伯的后裔如今已散布朝鲜半岛,千年后回故里祭祖,实在令人啧啧称奇。</h3></br> 泰伯庙泰伯古井 泰伯庙花园<h3>        井后立四角亭,四面围栏,后墙有黑色阴文石刻,由今人所写,镌唐宰相、无锡邑人李绅凭吊泰伯诗:</h3></br><h3>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br></br>梁鸿重浚后,又历几多年。</h3></br><h3>李绅的意思是,至德已不存,即使今天重新疏浚了梁鸿,又能持续多久呢?</h3></br> 泰伯庙四角亭<h3>        东西两院皆通往二进之祖师殿,两侧为三让堂与德洽堂。有玉皇殿,中塑玉皇像,两侧塑自伏羲三皇五帝至清代 50 尊历代有代表性的帝王像。</h3></br> 泰伯庙三让堂 泰伯庙三让堂<h3>        三让堂西侧有关帝殿,内塑关羽像,关平捧印,周仓持刀,侍立两侧。西有三宝殿,前塑弥勒佛和韦驮,后塑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旁列罗汉。西又有观音殿,内塑千手观音像,今已为隔壁如愿禅寺所有。</h3></br> 泰伯庙关帝殿<h3>        殿后还有尊德堂与采芝堂。续前行,可见圣堂、远山小筑、祠堂与竹园。尊得堂牌匾 “德承千古”。</h3></br> 泰伯庙尊德堂<h3>       泰伯庙享堂外,有石刻碑几块,记载这里曾为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旧址,以及无锡县师范学校旧址。</h3></br> 泰伯庙现代石刻碑<h3> 泰伯庙三券棂星门背面<br></br></h3></br><h3> 泰伯庙三券棂星门<br></br></h3></br> 泰伯庙三券棂星门局部 如愿禅寺 如愿禅寺<h3> 如愿禅寺照壁前读书的农人</h3></br><h3>       天气晴好,霞光四射。伯渎河水,静静流淌。</h3></br> 梅村天空神光 梅村伯渎河 梅村伯渎河<br></br><br></br> 梅村仿古城门<br></br>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点击☞链接分享</span></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zlryiez?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中华百家姓——【吴姓】</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mrg1jt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吴氏家谱编修漫谈》</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4fulr2x?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吴氏堂号】吴氏堂号知多少,一直都在收集中!</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wdjvbb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吴姓-微信头像分享</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kvr6xc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吴氏寻亲》宗亲们帮忙寻找</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