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b>目录<br><br>一、端午节的来历<br>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br>三、端午节的诗词<br>四、端午节的当代演化</b><div><b>五、与端午节相关的一些儿童绘本</b></div> <b>一、端午节的来历</b> <b>1、纪念伟大的诗人: 屈原</b><br> <br>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br><br>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b>2、迎 涛 神</b><br>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br> <b>3、龙 的 节 日</b><br>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br>其主要理由是:<br>(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br>(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br>(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br> <b>二、端午的传统习俗</b><br>祭神、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没有改变。 <b>1、赛龙舟</b><br>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br><br>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随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四乡八里的人们便聚集到了西陵峡两岸,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br> <br>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br>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的做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b>2、吃粽子</b><br>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b>粽子的由来</b><br>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 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b>粽子的制作方法</b> <b>3、艾虎</b><br>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b>4、画额</b><br>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br>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b>5、戴香包</b> <b>6、长命缕</b> <b>7、饮雄黄酒 </b><br>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br><br>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br> <b>8、挂艾草、菖蒲、榕枝 </b><br>家家户户挂艾 草以求平安 艾草 <b>三、端午节的诗词</b><div><br></div><div>①<br>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宋代·苏轼《屈原塔》<br>②<br>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宋代·文天祥《端午即事》<br>③<br>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宋代·苏轼《浣溪沙·端午》<br>④<br>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宋代·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br>⑤<br>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宋代·苏轼《南歌子·游赏》<br><br></div> ⑥<br>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宋代·陆游《乙卯重五诗》<br>⑦<br>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唐代·杜甫《端午日赐衣》<br>⑧<br>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宋代·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br>⑨<br>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宋代·苏轼《六幺令·天中节》<br>⑩<br>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宋代·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b>四、端午节的当代演化</b><div>今天的端午节<br><b>1、大陆:</b><br>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r>2009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r></div> <b>2、台湾:</b><br>台湾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算真正进入夏季的炎热。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是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日。中华民国政府立端午节为法定假日,依规定放假一天。 <b>今天的饮食:</b><br>今天的粽子已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b>五、与端午节相关的一些儿童绘本</b><div>上面介绍了这么多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知识,那么,怎么才能让低年级的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这一传统习俗呢?</div><div>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低年级的绘本故事吧,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div> 内容简介:“入国而问俗”,民俗、风俗是一个迷人的世界。节日风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奇花异葩。<br>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等有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有无数奇妙风趣的习俗和逸闻……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现在流行的绘本手法,表现和讲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来历,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了对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的认知。<br>绘画风格以中国传统人物造型为,主加入流行的色彩元素,在故事中用易懂美妙的文字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书后附有内容丰富的导读和表现节日的古代名师名句,在欣赏美丽图画的同时还能学习知识与教育两不耽误。 内容简介:这套幼学启蒙丛书的内容涵盖了大家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话故事、节日故事、名胜传说与古代名医、贤哲、智通、帝王、科学家、诗书故事等,共计二十卷,每卷分为若干册。<br>本书为中国民俗故事(第三册),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插画呈现了“端午节”的故事。 内容简介:本套书由美术教育绘本研究课题组主编,中央美院师生及中国优秀画家创作,取材于中华传统民俗故事,配合精美的绘本图文,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br>这套图书在插画、文字以及设计上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加入易于孩子理解的创新元素。本套书为国家“十一五”课题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内容简介:老鼠一家,就住在走道上的夹层里。走道紧挨着小娟家的厨房,每一天,厨房里都有香喷喷的味道飘过来。<br>这天,从小娟家的厨房飘出来的香味又浓又特别,三只小老鼠馋得直流口水:“今天一定是个好日子!” 不一会儿,鼠爹鼠娘给孩子们带回了礼物,哇,是一个绿绿的、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呢?今天又是什么好日子呀? 内容介绍:这本书在1986年曾获得“巴赛罗那国际儿童图书插图比赛”三等奖。主要讲述了巨蟒和神鱼绝战,其它江里的鱼虾蚌等给神鱼助战,由此引出端午节来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这一天,人们都会赛龙舟,投粽子纪念屈原。<br>这本书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风格,颜色对比强烈,拥有浓郁的楚文化氛围,画面非常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将诗人屈原的故事在精美的图片中娓娓道来,是建国以来中国儿童绘本经典之作之一。<br> 内容介绍:这本书非常贴近小朋友的日常生活,讲述了小艾和妈妈一起踏上回乡的旅途过端午。这个假日,小艾闻到了菖蒲和艾叶的淡淡香气,看到了头戴虎头帽、身上挂香囊的热闹嬉戏,感受到了放河灯许心愿的真挚情意,当然还吃到了太婆包的口味繁多的粽子……<br>书中的画面色彩清新淡雅,笔触细腻,充满了浓浓的水墨画气息。爸爸妈妈可以通过这本书让孩子感受一下独特的江南端午风情。 讲述的是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小孩,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回到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端午节的故事。以一个城市小孩的视角,通过亲手包粽子、亲眼看赛龙舟等情节,描述一个不一样的、更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端午节。这本绘本能让读者全面了解到中国传统端午节的主要元素,如包粽子、赛龙舟等,更通过故事体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亲情。 故事讲述了妞妞喜欢吃粽子,但是妈妈一年只包一次。妈妈一边做布老虎一边说,等布老虎做好了、马莲草长高、爸爸漆龙头的时候,就该包粽子了。<br>爸爸开始漆龙头了,马莲草一点点长高了,村里的男人每天都在谈着赛龙舟的事,妈妈做完了布老虎,开始包粽子。<br>妞妞和妈妈带着粽子先去投江喂江鱼,然后去看爸爸的龙舟,爸爸终于夺回了乡里的冠军,吃到了妞妞包的肉粽子。<br>端午节在孩子眼中就是香甜的粽子,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节日在中国人心灵上留下的应该还有傲气和豪气,这是一种风骨和尊严,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是不能泯灭的。 这本绘本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元素,以故事为主线展开,立足于真实的民间生活,自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读者在阅读中既感受到温暖和爱,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唤起心灵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长存记忆之中。<br> 端午节快到了,奶奶告诉伊伊“五月五,庆端午,划龙舟,敲锣鼓。龙王掌管降雨,龙舟赛就是祭拜龙神、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形式。”伊伊想,“他那么神通广大,应该可以解答我的所有问题吧?”五天五件事,每晚伊伊都把自己困惑的问题留给龙王来“指点迷津”。这五件事包括家里的活动、学校的活动以及陪爸爸去参加龙舟赛。直到故事末尾,才点出每天“聆听”伊伊故事和问题并给出参考答案的就是爸爸。 <font color="#b06fbb">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font><div><font color="#b06fbb">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走进端午,感受传统文化”的活动主要内容包括:邀请家长阅读绘本故事,以生动形象的绘本故事形式挖掘端午节文化内涵;通过举办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辞赋、诗篇等诵读活动,增进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理解;开展缝香囊、佩香囊、折菱角、系五彩、包粽子、悬艾草等端午习俗活动,增长参与热情,营造浓厚节日氛围。</font></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