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简介

刘爽【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p>  代表人物罗杰斯,创立了来访者中心疗法。</p><p> <b>人的特点</b>:每个人与其说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不如说是生活在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经验中,即经验就是现实。人有自我实现的固有趋向,并把自我实现趋向当做参考标准来评价经验能促进维持机体发展的经验获得积极评价,反之,阻碍机体发展的经验获得消极评价。为了实现自我,人的行为倾向于能获得积极评价的经验,回避那些得到消极评价的经验。</p><p> <b>自我的发展</b>:个体的部分经验分化出来并被符号化,称为自我经验。通过与环境互动,尤其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个体的会形成一个自我概念。</p><p> <b>积极关注的需求</b>:人有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求,这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它是互惠的。这种需求十分强大,甚至超过了获得积极评价经验的需求。</p><p> <b>自我关注需要</b>:与他人积极关注无关,只与自我经验相关的积极关注叫自我关注。自我关注需要是一种习得需要,其发展受自我经验与积极关注需要满足与否的关系影响。个体可以不受外界影响而体验到是否得到积极关注,在某种意义上,他成为了自己积极关注的重要他人。</p><p> <b>价值条件的发展</b>:个体会按照他人给予积极关注的标准(多少)给予自己相似的自我关注。当一种自我经验因为获得了更多的自我关注而被个体努力追求或因得到较少自我关注而被个体极力避免时,个体就获得了一种价值条件(悲剧由此开始)。如果他人给予个体的积极关注是无条件的,那么个体的自我关注也会是无条件的,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这样一来,积极关注和自我关注的需求与机体评价就是一致的,那么个体将完全处于心理调适的状态下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当然,这些都是假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完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p><p> <b>自我与经验之间不一致的发展</b>:因为自我关注的需要,个体会根据其内在的价值条件化标准去有选择性地感知经验:符合价值条件化标准的经验会被意识准确感知、符号化并纳入自我结构:不符合价值条件化标准的经验则被选择性地、扭曲地感知,从而被意识部分甚至全盘否定,从而不能被正确地符号化,也不能准确地被纳入自我结构中。由此,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之间不一致的现象就出现了,心理失调、精神脆弱的状态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p><p> <b>行为不一致的发展</b>: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之间的不一致,导致行为也出现相似的不一致:与自我概念一致的,能维持、实现并提高自我概念的行为会被准确地符号化;而有些行为会维持、提高、强化那些没有被纳入自我概念中的经验,这些行为要么被意识否定要么被选择性、扭曲地感知,以保持与自我概念的一致。</p><p> <b>威胁体验和防御过程</b>:如果有一种与自我概念(价值条件)不一致的经验将被意识准确感知和符号化并纳入自我概念,这会导致自我概念的崩塌,价值条件也会被推翻,个体会将这种经验感知为具有威胁性,个体会出现焦虑状态从而开始防御。防御过程就是为了阻止这种经验被意识准确感知和符号化(选择性感知、歪曲否认这种经验,从而维持机体整体经验认知与自我概念、价值条件的一致性)。防御的普遍后果是导致一种认知僵化,因为个体必须歪曲或者否定客观存在的经验,从而导致个体不能准确地认知现实,他会有倾向性地(按照价值条件)对信息进行歪曲加工或者忽视。</p><p> <b>崩溃和解体过程(不一定会出现)</b>:与自我概念严重不一直的经验出现时,机体的防御过程失效。个体会下意识地感知到这种不致,从而产生焦虑体验。焦虑程度取决于自我概念受威胁的程度由于防御过程不起作用,这种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就会被准确地感知、符号化并被纳入自我结构,从而导致自我结构的整合性被打破,出现解体状态。在自我结构解体状态下,个体有时按照与经验一致的方式行动,有时按与自我概念一致的方式行动,表现出异常的、前后不一致的行为。</p><p> <b>重整过程</b>:个体的某个重要他人对其共情并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个体的价值条件化标准会被减弱或消失,无条件自我关注也同时增加。个体的威胁感降低,防御过程开始逆转,即那些让个体感到具有威胁性的经验也能在意识中被准确地符号化,并纳入自我概念中l我概念与经验更加协调一致,自我关注增加,对他人的积极关注也增加,心理适应增加。个体行为调节更多地建立在机体自我评价过程上,个体越来越能充分发挥其功能。</p><p> <b>简单归纳</b>:价值条件化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重要概念,个体为了获得外界这种有条件的价值,放弃自我经验,导致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之间的冲突,长此以往会形成假体自我和真实自我的分离。形象地理解就是带上一个面具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取下来。</p><p> <b>价值条件化</b>:如果你这次考得不好,我就不爱你。</p><p> <b>去价值条件化</b>:无论你这次考得好不好,我都爱你。</p><p> <b>来访者中心疗法治疗过程</b>:在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中,咨询师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接纳、尊重、积极关注,去价值条件化,并陪同、鼓励、引导来访者依靠自己去发现、发展和完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将既有自我经验有效地纳入自我概念,实现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的整合统一,成为一个充分独立性、创造性、灵活而完整的人。</p><p> <b>来访者中心疗法常用技术(理念)</b>: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真诚共情,这些早已成为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来访者中心疗法治疗原理</b></p><p><b>一、实现治疗效果的前提条件</b></p><p>1两人处于心理接触中</p><p>2当事人处于一种失调状态中,情绪不稳定或焦虑</p><p>3治疗师在关系中是和谐的</p><p>4治疗师对当事人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p><p>5治疗师对当事人的内部参考框架有同感理解</p><p>6当事人感知到了治疗师对自己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同感理解</p><p><b>二、治疗过程</b></p><p>1当事人通过语言或者行动,在表达其感受时越来越放松、自由2但是人表达的感受越来越多地提到自我,而不是非自我</p><p>3当事人越来越能区分、辨别其感受与直觉的客体,包括环境、其他人、自己、自己的经验,还有所有这些客体之间的关系。其直觉也变得更放松、更具外延性,其经验有了更准确的象征性</p><p>4当事人表达的感受越来越多地提及某个经验与自我概念的失调 </p><p>5当事人逐渐在意识中体验到这种失调的威胁(治疗师对当事人持续不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不仅是对失调和焦虑的关注,还有对协 调和焦虑解除的关注,这种威胁体验才能出现) </p><p>6当事人在意识中完全体会到过去的经验被意识否定或歪曲的感</p><p>7当事人的自我概念被重新组合来吸收、纳入以前曾被意识所歪曲或者否定的经验。</p><p>8当事人进行这种自我结构的重整时,他的自我概念越来越与其经验相一致,即现在的自我整合了以前那些因具有威胁性而被排除在意识之外的经验(威胁性的经验越来越少,导致意识中的紊乱或否定也就越来越少,换句话说就是防御性降低了)。</p><p>9当事人能在没有威胁感的情况下更多地体验到治疗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p><p>10当事人逐渐学会并越来越多地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积极自我关注11当事人越来越体验到自己才是评价的核心</p><p>12当事人更少地从价值条件的角度对经验作出反应,而是更多地从机体评价过程的角度来对经验作出反应</p><p><b>三、人格和行为结果</b></p><p>1当事人的自我概念越来越协调,对经验越来越开放,防御性也更2当事人变得更加现实、客观,在知觉上有更多外延。</p><p>3当事人在解决问题上更有效。</p><p>4当事人的心理适应得到改善,越来越接近最佳状态(因为当事人的自我概念与经验越来越整合统。</p><p>5由于自我概念与经验更加整合统一,对威胁的易受伤害程度也降低了。</p><p>6由于当事人更加现实、客观,他对其理想自我的感知更现实,也更可能实现。</p><p>7当事人的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也变得更加整合统。 </p><p>8由于自我概念与经验、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更加整合统一,各种类型的紧张(生理、心理)都降低了。</p><p>9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自我关注程度越来越高。</p><p>10当事人认识到自己是评价和做出选择的中心,因为更加自信、更具自我指导性,他的价值标准逐渐向机体评价过程靠拢。</p><p>11当事人能更现实、更准确地感知他人。</p><p>12由于对他人的歪曲认识越来越少,当事人体验到对他人更多的接纳。</p><p>13当事人的行为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变(因为有更多过往经验被吸收到自我结构中,所以能够被认可的行为也增多了,反过来,因为被否认的经验越来越少,不能被接受的行为也就减少了,因此当事人感知到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p><p>14当事人的行为也被他人认为更适应社会,更加成熟。</p><p>15当事人的行为更具创造性,更能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更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和价值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格理论</b></p><p><b>一、婴儿基本特点</b></p><p>1把自己的经验作为现实来感知,即经验就是现实</p><p>2有一种实现自身机体的固有趋向</p><p>3实现机体的基本趋向与其现实进行互动,这是一种有目标导向的尝试,目的是在感知到的现实中满足机体的实现需要</p><p>4在互动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格式塔来活动</p><p>5使用机体评价机制,把实现趋向当做参考标准来评价经验。能促进、维持机体发展的经验获得积极评价,反之,阻碍机体发展的经验获得消极评价</p><p>6他的行为偏好获得积极评价的经验,回避获得消极评价的经验</p><p><b>二、自我的发展</b></p><p>1在存在意识和功能意识中,个体的部分经验分化出来并被符号化称为自我经验</p><p>通过与环境互动,尤其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个体的存在意识和功能意识表征越来越惊喜,并形成一个自我概念,一个其经验场中的知觉客体</p><p><b>三、积极关注的需求</b></p><p>1这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它是互惠的 </p><p>2这种需要十分强大,相对获得积极评价的经验,个体更倾向于选择获得他人的积极关注</p><p><b>四、自我关注需要的发展</b> </p><p>1与他人是否给予积极关注无关,个体就可以体验到与自我经验相关的积极关注是否得到满足,这叫自我关注 2自我关注需要是一种习得需要,其发展受自我经验与积极关注需要满足与否的关系影响</p><p>3个体可以不受外界影响而体验到是否得到积极关注,在某种意义上,他成为了自己积极关注的重要他人</p><p>4与积极关注一样,所体验到的与自我经验相关的自我关注与整体自我关注情结有关</p><p><b>五、价值条件的发展</b></p><p>1个体的自我经验被重要他人区分为值得给予更多积极关注和应该给予更少积极关注时,个体也会按照这种区分方法给予自己相似的自我关注。</p><p>2当一种自我经验因为获得了更多的自我关注而被个体努力追求或因得到较少自我关注而被个体极力避免时,个体就获得了一种价值条件。</p><p>3如果个体只体验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自我关注就会是无条件的,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这样一来,积极关注和自我关注的需求与机体评价就是一致的,那么个体将一直处于心理调适的状态下,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当然,这些都是假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p><p><b>六、自我与经验之间不一致的发展</b></p><p>1因为自我关注的需要,个体会根据其内在的价值条件有选择性地去感知经验:符合价值条件的经验会被意识准确感知、符号化并纳 入自我结构:不符合价值条件的经验则被选择性地、扭曲地感知, 从而被意识部分甚至全盘否定,从而不能被正确地符号化,也不能准确地被纳入自我结构中</p><p>2个体学会按照价值条件有选择地去感知经验后,这自我与经验之间不一致的现象就出现了,心理失调、精神脆弱的状态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p><p><b>七、行为不一致的发展</b></p><p>1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一致,导致行为也出现相似的不一致:与自我概念一致,能维持、实现并提高自我概念的行为会被准确地符号化:而有些行为会维持、提高、强化那些没有被纳入自我结构中的经验,这些行为要么被意识否定,要么被选择性、扭曲地感知以保持与自我概念的一致。</p><p><b>八、威胁体验和防御过程</b></p><p>1机体在不断体验时,如果出现一种与自我概念(价值条件)不致的经验,会被机体下意识感知为具有威胁性</p><p>2威胁的本质是这类与自我概念(价值条件)不一致的经验也被意识准确感知和符号化并纳入自我结构,这会导致自我结构崩塌,价值条件也会被推翻,从而导致自我关注需要受挫,机体会出现焦虑状态。</p><p>3防御过程就是为了阻止这种经验被意识准确感知和符号化:对这种经验进行选择性感知或者歪曲,甚至部分或者全盘否认这种经验从而维持机体整体经验认知与自我概念、价值条件的一致性</p><p>4防御的普遍后果是导致一种认知僵化,因为个体必须歪曲或者否定客观存在的经验,从而导致个体不能准确地认知现实,他会有倾 向性地(按照价值条件)对信息进行歪曲加工或者忽视。</p><p><b>九、崩溃和解体过程(特定条件下出现)</b></p><p>1经验与自我概念出现非常严重的不一致,或者与自我概念严重不直的经验出现时,机体的防御过程会不起作用。</p><p>2个体会下意识地感知到这种不一致,从而产生焦虑体验。焦虑程度取决于自我概念受威胁的程度。 </p><p>3由于防御过程不起作用,这种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就会被准 确地感知、符号化并被纳入自我结构,从而导致自我结构的整合性被打破,出现解体状态。 </p><p>4在自我结构解体状态下,个体有时按照与经验一致的方式行动 有时按与自我概念一致的方式行动</p><p><b>十、重整过程 </b></p><p>1个体的某个重要他人对其共情并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 </p><p>2个体的价值条件减弱或消失,无条件自我关注也同时增加 </p><p>3个体的威胁感降低,防御过程也将逆转,即那些让个体感到具有 威胁性的经验也能在意识中被准确地符号化,并纳入自我结构中 </p><p>4自我概念与经验更加一致,自我关注增加,对他人的积极关注也增加,心理适应增加 </p><p>5个体行为调节更多地建立在机体评价过程上,个体越来越能充分发挥其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