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之二《师恩难忘》

奔向光明

<p>  生命中能让我们终生感恩的人中,除了父母,就是那些真心为我们付出过的老师们。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老师则以其辛劳和智慧培养了我们生命素质。</p><p><br></p><p><br></p><p>在求学其间,如果能遇到几位德才兼备、热爱教学事业的好老师,将是这个学生一生中最幸运的事。一个人,从启蒙、立志到学业初成,无不是得之于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是心灵素质和人格的培养,统称为“德”,这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的生命质量。</p><p><br></p><p><br></p><p>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开篇便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把“传道”放在最前端,可见“道”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具备美好的德行,才能给生命一个高品味的坐标,有了方向、明确了目的,也就有了奋进的动力。这需要老师本身便具备完美的人格素质,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就是这个道理。很难相信,一个喝醉了酒当街小便的中学老师,能教出有羞耻心懂得自尊的学生?(很不幸那个老师的行为让我看到了🤭)</p> <p>也许我是幸运的,从小学到高中都遇到了能影响我一生的好老师。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王海成老师经常用教鞭顶着胃部、强忍疼痛为我们讲课的形象依然清晰地在脑海中回映,这个形象告诉我:爱心与责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初三年时的语文老师刘丰玖,以同样的形象植入我的记忆,任岁月的洪流如何冲刷也豪不褪色。</p><p><br></p><p>踏入高中,思想日渐成熟,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最需要人生方向的指点,一个定位,就会决定学生们一生。</p><p><br></p><p>还清晰地记得,当我一踏进高中校门时,最吸引我的一道风景,便是走在校园操场上的一群年青教师,平均年龄在二十三、四岁左右,他们穿着时尚、朝气蓬勃、气质高雅、谈吐不俗,一派书生意气。当时想,这里不愧是大城镇的学校,象这样的人物,只有在省城的大学校园里才看得到,没想到这里也能遇见,若能成为他们的学生,一定能学到许多新鲜的东西。</p><p><br></p><p>年轻的心是向往时尚的。</p><p><br></p> <p>但是我有些失望了,一连三节课,都没有见到他们的身影。第四节课铃声敲响,同学们迅速进教室坐好,这时一声“同学们好”在门外响起,随着声音进来一位漂亮的女老师,她个子不高,短发齐肩飘散,白里透红的瓜子脸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满是笑意。她走上讲台,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李立”,然后自我介绍:“我叫李立,是长春师范大学中文系应届毕业生,按照相关规定,以‘轮换制’的方式来我们学校实习两年,在这两年中,你们的语文课就有我来教,你们可以把我当老师,同时也可以把我当成朋友,虽然我比你们年长几岁,也还算是同龄人嘛,希望在今后的两年中,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学习,把语文这一科学好”,她声音甜美柔和,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加上满脸的笑意,极具亲和力。话音刚落,同学们已是掌声一片。李老师学识广泛,讲课时旁征博引,极其生动,就象磁石一样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常常是话音停了好一会教室里还是鸦雀无声,同学们仿佛在静静地咀嚼和消化她所讲授的内容。一堂课下来,所获得的课外知识,要比课本中的内容还要多。</p><p><br></p><p>由于对文学的偏爱,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有时还让我自己来读,这大大地满足了我当时的虚荣心,同时也激励了我。</p><p><br></p><p> 转眼到了国庆节,学校要举行一次歌咏比赛,班里要我和另外一位女生参加,想来想去,用名家名篇去参赛,不如自己创作,于是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写了一首长诗,内容早已不记得,题目为《祖国,我为你书写》,是朗诵诗的笔调。当时流行流沙河的《理想》、纪宇的《风流歌》等高调的朗诵诗,我的这首便是他们的调子。第二天早上兴高彩烈地递到李立老师手上,要她帮我修改一下。晚自习的时候李老师把诗稿给我拿了回来,只说一句:“老师祝你成功”!她没有评价我诗的好坏,诗稿上也没有一字评语,颇感失望。</p><p>但这并未影响我出风头,比赛那天,在镇影剧院礼堂的舞台上,面对一千多名师生,一向腼腆的我竟毫无惧色,潇洒从容感情饱满地完成了表演,迎得掌声不断。从此我成了学校的名人,也因此结识了几位高年级喜欢文学的同学,相处最恰的是张禹清,其人父母双亡,处境比我更艰难,共同的爱好、相似的处境使我们成为挚友。</p><p><br></p> <p>  高一的下学期,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是《我们这个年龄》,写的是农村的一对儿少男少女从小一起长大,共同读初中,男孩上了高中,女孩则因农村传统偏见和穷困,初中未毕业便被父母作主许给村中颇有势力的“歪嘴村长”,于是他们开始抗争,其中不乏缠绵动人的故事,而男主人公在学校也发生了许多故事……,总之力求写出同龄人中不同的命运和社会待遇,是个三万余字的中篇,颇耗去了我一些精力。写成之后在还在同学中传阅一番……小说最后拿给李立老师看,李老师拿着手稿笑着对我说:“这么长啊,可得找个高人给你看看”,弄得我摸不着头脑。第三天晚自习,有位同学喊我:“徐帆,李老师叫你去一下”,我知道是关于小说的事,一溜烟儿便去了。</p><p><br></p><p> 敲开语文组的门,李立老师并没在屋内,只见一位高瘦儒雅的男老师正在往我的小说稿上写字,见我愣在那里,忙招呼我:徐帆啊,快进来,坐,坐,”说着拉过椅子让我坐在他对面,“我叫李北牧,是李立老师的同学”,他自我介绍说:“张禹清经常说起你,我也在李立老师那看过你的一些作品。咱们今天算是先见个面,以后常交流,李立老师有点不舒服,我去看看她。小说我看完了,在后面写了几句话,拿回去看看吧。”他语调中缓,让人听了既亲切又舒服。后来才知道,他和李立老师不单是同学,还是一对恋人。</p> <p>回到班里迫不急待地打开小说稿,一篇从未见过的漂亮小字令我眼睛豁然一亮:</p><p><br></p><p>徐帆同学:</p><p><br></p><p>看了你的作品,想了很多很多,想也仅作为一个“同龄人”(也许稍稍大了点)和你随便聊一聊,不必客套,只想实实在在的谈谈心。</p><p><br></p><p>先前读过你的诗,老实话不很喜欢。什么原因呢?记得劝人入天堂的基督教有这样的传道训条:别人打你的左脸,就把你的右脸再给他。我很烦感,觉得人还不至于那么下贱,恬退忍让、朴实善良虽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它同时也给一些忍辱负重、自我解嘲怯懦的人一个甜言的借口。直说就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沉思、抗争、愤怒、拳头、甚至是歇斯底里的狂骂,而绝不是:祖国、理想、太阳、希望、雄鹰一类空洞的、近似口号式的形容词排列。</p><p><br></p><p>和李立老师谈过,就是你诗中的形式主义(也许帽子太大),那么大而豪迈的语言,很难表达人们情感的准确性,这决不是否认你当时没有激情,但过于猛烈的激情若是倾注在一些虚无飘缈的、或是华而不实金玉其外的、或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对象上,那后来的痛悔就要更加痛苦深沉一些了。</p><p><br></p><p>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不小了,随了观察探索人生学校、人与人谁好谁坏外,应该稍稍深入一步,即想一想“形而上”的问题,或是社会本质复杂性等问题。总之,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是个飞跃的时刻。希望你以后(不单是诗)要再深刻一步。还有,诗不单要有激情,更不可少的是含蓄和诗意。这不只是一个有跳跃节奏和韵脚的问题。</p><p><br></p><p>有一篇文章,谈当前愚言创作平庸、公式化、不深刻的问题。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风筝对线说,讨厌的东西,没有你我会飞得更高,结果用力一挣……最后落在地上……寓意:一个人脱离群众(集体)则…… 其二是一滴水认为自己不该和平凡的大家在一起,跳到沙滩上,结果——不见了。寓意……。本身二者毛病不大,致命弱点却是俗套,只用简单的比喻、象征,令人生厌。若启发孩子讲故事还可以,作为严肃的文学创作,就差得太远了。诗歌和其它艺术形式是不是也该如此呢?因此觉得你以前诗中有激情,但还不是太实在。所以以为张禹清的诗要好一些,尤其一些小诗,既使不很有文彩,其码真情流露。</p><p>。。。。。。</p><p><br></p><p>真是文如其人,连批评人都那么柔合含蓄。这段文字不知我反复读了多少遍,总怕遗漏了李老师文中所要表达的深意。从此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写东西,李老师的话直入我的心底,唤醒了内心深处困扰了许久、不愿面对、也不敢面对的那部分思维。我的感觉是真实的,只是自己涉世不深知识浅薄,不敢相信罢了,经李老师这么一点,有一种豁然开悟的感觉。</p> <p>  这段时间我的思想仿佛经历了一次脱变,觉得从前的我,就像捐门槛儿的祥林嫂一般。</p><p><br></p><p>打碎虚幻的美景、否定过去是一种痛苦,但人立于世间,快乐与否,重要的是要活得真实。能够洞眼看世的,才是真正的人生。</p><p><br></p><p>和李北牧老师的结识,是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他把我从当代中国虚浮狭隘的政治文学中领出来,又把我引入广阔的世界文学的殿堂。</p><p><br></p><p>每到周六周日晚上,他都把我叫到他的教员室或是宿舍,与我促膝而谈,第一句话总是:“心情怎么样?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吗?”令我心里充满温暖。而每一次都会拿几本适合我当时阅读水凭的书让我回去看。“你们看课外书的时间不多,所以更要有选择地去看,有些书不但是在浪费时间,更会误导你的思想”。当时对于外国文学很不适应,读起来费力。“外国文学中,从小品文到世界名著,写作技巧和思想的内含都非常精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那才是智慧的产物,以后你读进去了就会明白的。但要读懂,就必须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于是在选给我的书中,逐本地讲解。就这样由浅入深,世界艺术的殿堂一点一点地走入我的视野,在迷醉中收割着智慧。</p><p><br></p><p>李老师知识的渊博,达到了令我吃惊的程度。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学、音乐绘画书法、甚至自然科学、天文地理等无不通晓,但他的为人却无一丝清高冷傲之态,反而更加的平易近人、爱心一片!由此我想:一个人的涵养深度,是否源于他所拥有的智慧和知识的多与少呢?</p><p><br></p><p>对于这样的老师,我只有崇拜和敬慕。</p><p><br></p><p>87年的元旦,学校天放假两天,同学们都陆续回家过新年了,班里只剩几个路远的特困生心疼几个往反的路费钱没有回家。学校里冷冷清清的,许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心情特别不好,晚上去见李老师时也没能掩饰过去,尽管我装得很愉快的样子。他那双目光,是能洞穿人心灵的。“怎么,心情不好?”他微笑着给我拉过一把椅子:“今天咱不谈学习的事,先坐这等李立老师一会儿,过年嘛,弄点小节目,这地方也没什么地方好去的,看场电影吧。”这时张禹清来了,随后李立老师也回来了,手里拿着四张电影票。“两位才子好!”李立老师的声音总是那么热情而扬溢。</p><p>那天上映是历史人物剧《李清照》。更令我吃惊的是,李老师对电影艺术也是那么在行,从摄影到影片的艺术结构;从历史的真实成度到人物形象刻画;从对白到背影音乐……一场电影看完,不但彻底了解了李清照,还收获了影视艺术的知识。也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那篇《李清照词及电影》的小文。</p><p> 和李老师他们分手后,我回班里想看一会书,张禹清突然来,手里拿着一百元钱:“李老师给的,撕扯了半天也无法推辞,说过年了,让咱俩买点喜欢的东西。”禹清的手一直在抖,嘴唇也在抖,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我的眼里也涌出了泪水。“收就收了吧,”我说:“只要我们努力,不辜负了李老师的一片心,就是最好的报答。”那时的一百元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但这不是钱多少的问题,而是那片心、那份永远也不能忘怀的师生或兄弟之情!</p> <p>可是好景不长,母亲的突然去世,使我的精神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加上经济困顿,已经没有心情再去读书。我给李老师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的想法,极其的悲观。几天之后便收到李老师的回信:</p><p><br></p><p> 帆弟:</p><p>看到你的来信,心里极乱,知道你和家人遭到那么多的痛苦失意和不幸,竟无力改变,尤其你亲病故竟没有……实在是太失礼,悔恨之意难于言表!对不起!</p><p> 人有时是那么可怜可悲的动物,能够思想感知这可怕的现实,却无力去改变它,让苦难岁月慢慢地磨难每个人的心灵,渐渐地理解了厌世弃世人们的勇敢和伟大,这也许是宗教在人类社会延续不绝的原因。 我们多么需要解脱、需要安慰、需要温暖。</p><p> 帆弟,你是个懂事、吃苦、有理想的孩子。路是那么窄,我不愿违心地道什么光明,可是我们不能轻易的放弃一切,既使没有美好的现实,应该有美好的理想。</p><p> 我们渺小,甚至不被社会所容,连家人也不理解,但我们不能放弃!需要毁灭的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不应该是我们这些被其压榨的人。 我说不出更多的道理,一些事你能够理解,也能够尽自己的力量恰当地处理。</p><p> 鲁迅和周作人是那样的战士和理解人生,他们亲兄弟也曾反目绝交,其原因一种竟是说鲁迅对弟媳有不敬…… 鲁迅是那样孤独地死去。 周作人是地道的文人,却仍然被国民党作为汗奸判刑,后又遭虐待,凄惨死去,晚年文章也没有那么洒脱和诗意,这难道公平吗? 老舍也是地道的文人,政治上不激进而被逼跳了大明湖。郭末若当年曾抛弃日本的妻子儿女几口而跑回国,当时的决心和痛苦一定是不近人情的,而解放后那种年代里也心安理得地让人尊为中国文化大旗而写顺口溜。</p><p> 这也是人生和历史吗?</p><p> 帆弟, 我们还年青,未来的路还很长,真心地望你自珍、努力,切切! 书不能不读,别忘了你还有老师有朋友有同学,一些问题会找到解决办法的。李立老师把你的信在班里读了,许多同学都留下了眼泪,都在期盼着你回来!</p><p> 见信如面、保重!</p><p> 北牧</p><p><br></p><p> “我们不能就那么轻易地放弃一切,既使没有美好的现实,应该有美好的理想。”时隔多年,这句话时刻在我心中铭记,由其在我面对困难、失去信心的时候,总能让我的脚步重新坚实起来!</p><p> 88年的暑期,两年的“轮换制”期满,当时我正在江边一家砖厂打工,忘记了李老师他们返城这回事,当开学的时候,校园里已经再也见不到李老师的身影了,一种极强的失落感充斥心灵,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但是不久便收到了李老师的来信,他被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录用做秘书工作,李立老师则被分到一所中专当讲师。并邀我有时间一定要去长春做客。</p> <p>第一次去李老师家是在89年元旦后、我缀学不久。坐火车到长春已是晚上八点多,两位李老师都在出站口等我。他家住在绿园区省政府家属楼,是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楼体很旧,显然是栋老楼,但室内却布置得简朴雅致,一进门便见客厅里满屋是书。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李老师的父亲原来是省委宣传部的干部,李立老师的父母也都是市局级干部,他们是真真正正的高干子弟,但从他们的身上却找不到一丝一毫高干子弟的痕迹,这说明了什么呢?!</p><p><br></p><p>秘书处的工作很忙,整日地审阅文稿,但李老师还是请了一天假,领我徒步转了大半个长春市,各高等学府、伪皇宫、长影电影城等转了个遍,每当遇到熟人或同事介绍我时总说:“这是我的同学。”怎么成了同学呢?仔细一想,这也是李老师的一种涵养和品格。一天走下来连我都觉得很累,何况他那种家庭出身的人呢!最后一站是到红旗街李立老师家吃饭,那种热情就是亲兄弟也不曾有过。由于李老师工作太忙,我不好意思再留下来打扰,但两位老师坚持要我再住两天。</p><p><br></p><p>“我虽然不能在家陪你,不是还有书吗?先都翻一遍,有个印象,特别喜欢的以后再细看。”于是我便在书堆里实实在在地醉了两天,本本都是爱不释手。李老师的父亲退休在家,也不来打扰我,只是在中午吃饭时问一下现时农村的情况,听我一说也只是叹气。老人在写回忆录,每天写二千字,剩余的时间写写书法、听听音乐,家中来往的皆是省内比较有名的作家书法家等。听李老师母亲讲,老人家只念过五年私塾:“在我家,若论学历,数我家这老头子低,若论水凭,还数我家老头子高,都是参加革命后自学的。听北牧说你缀学了?不要苦恼,孩子!要想成才,未必非在学校里,我家老头不就是个例子吗?”一席话,使我信心倍赠!</p><p><br></p><p> 我也是炼过几年书法的,但看老人那种书法家的气韵,未敢献丑,想回家练两年之后再来请教,结果未能如愿。老人因看不惯官场越来越腐败的风气,每天都在气闷中度过,李老师一看不行,安排两位老人回了内蒙大草原,那是老人的故乡。眼不见心不烦,希望草原清欣的空气,能愉悦老人心情,安享晚年。而我却错过了名人指点的机会,留下些许遗憾。</p><p><br></p><p>我走的那天李立老师早已提前为我买了车票,并亲自送我去火车站。临走时北牧老师还挑了一些书送给我,并硬塞在我口袋里二百块钱。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书信往来不断,经常寄些书和资料给我,其中最多的是人文和学术含量较高的《读书》杂志,有时把正本复印了寄过来,使我在学习上走了许多捷径!逢年过节还要寄些钱给我,就是在打工的岁月里也从未断过。他给我的信中称呼总是“帆弟”,而我的称呼始终是“李老师”。在我心中,对李老师的敬爱,应该是一生的!</p><p><br></p><p>李老师若是遇到好书,总是要买两套,那另外的一套,自然是我的。而给我的钱,已经无法记清数目。</p><p><br></p><p>如今,李老师已经在政府工作多年,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现在在长春市粮食局任个副职。他的才能不容否认,但他的纯文士的性格和读书所塑造的文人风骨,在如今的官场很不适合,其仕途可想而知!在中国当官,需要不要脸的精神,而李老师,打死也难做到。他来信多次提到:“本以为入了此途,可以多为像你那样的百姓做些事,可是工作了才知道,一切都是那么难,这是我选择的错误,当初长春电视台邀我去当主持人,我居然没去而选择了此途……真想辞了这份工作,再去教书……”内心的痛苦可以想象得到。</p> <p>当年李老师引我为可造之才,精心培植,今天再看一看自己,只有惭愧!白白地浪费了老师的一番心血!但我一生中都会以李老师为鉴,我把他耗费在我身上的心血,融入我的身心,为自己铸造一颗坚实的心!</p><p> 今后的岁月,不管经历多少风雨,多少变故,我只做我自己,如此 足够了!</p>

李老师

老师

李立

同学

我们

学校

那么

帆弟

班里

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