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雨人撰文</span></p> <p> 一艘小轮船,一条木拖船,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起,往返行驶于织里至湖州的河道上。二十余年后它停航了,悠扬的汽笛声消逝了,而织里人至今仍然深深怀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湖州潘公桥轮船码头</span></p> <p> 小轮船开航时间,每天清晨6时,准点从织里老街斜桥头开出,8时许到达湖州北门潘公桥码头。9时正点返回,11时到达织里。12时再次开往湖州,2点钟又返回,到织里的时间是下午4点。任凭春秋冬夏,任凭雨雪风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织里老街斜桥轮船码头</span></p> <p> 小轮船的航道,尽是曲曲弯弯、宽宽窄窄的水乡河道。从织里开出进入南横塘,先是在陶家湾停靠,然后右拐进入白龙港,再左拐到后林塘桥头,进入中横塘。然后是戴山集镇、西潘、毛家桥、外溪、王母来桥,在这些停靠站头上下客,乘客是沿途乡村的村民和公职人员。小轮船进入龙溪港后,河面开阔,航速加快,驶过毗山渡,几分钟后就到达了目的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白龙桥戴山戴步桥</span></p> <p> 织里区域是南太湖水网地带,水漾棋布,港汊纵横,苇草丛生,民间有“无船路不通”的老古话,自古以来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各类船只。湖州地方志上有“小湖、织里业造船”的记载。明清时期,谈港郑港的书客,就是摇着木船,沿着荻塘摇到松江(上海),沿着苕溪到达钱塘(杭州),甚至穿越烟波浩淼的太湖到达京口(今天的镇江),“一棹烟波贩图史”,才让织里有了“书船之乡”的美誉。更有湖滨溇港村落的商贾,溯长江而上,往“楚豫间贸易”,其交通工具就是织里先民打造的木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织 里 书 船</span></p><p><br></p> <p> 在“织里班”通航之前,人们到城镇办事,交通工具乃是各类航船。因编纂镇志需要,去年我们调查了织里各集镇的交通历史,航船可是乡村长者们的深刻记忆。晟舍老街有开往湖州、南浔的两班航船。旧馆集镇除了开往湖州、南浔的航船,还有摇到织里的航船。轧村街上的木航船,每天清晨四点多就吹响了开航的螺号声。而义皋、东桥村驶往湖州的航船,是飘移在北塘河上的风景。</p><p> 木航船载重量为三四吨,两旁装上木板,船顶置有木棚,可容纳二十到三十位乘客,配有双橹,舱内摆放木凳。织里摇到湖州要三个小时,遇上逆风逆水,时间还要延长。沿途可随时上下客,中途船主逐个收取二三角钱的乘费,有与船主熟悉的,帮助摇橹一程可免船费。此类航船,每天在固定地址候客,基本上定时开航,到湖州后也停靠在北门潘公桥堍,那里泊有各个集镇摇来的航船,整齐地“盯”在约定的位置上。在与老人的座谈中,知道了织里境内旧时有许多渡口和渡船,还了解到在1950年代中后期,曾有吴江震泽开往湖州的小轮船,在轧村和织里虹桥头停靠载客。</p> <p> “织里班”启航后,因为它的宽敞平稳,航速又快,很快受到乘客欢迎。织里附近的老航船乘客骤减,船老板自叹弗如,纷纷歇业。我第一次坐轮船是十来岁时,父亲陪着去湖州医院看病。在这之前我连汽车也没有看清过,记得有次与小伙伴到塘上(318国道)看汽车,等了半天才驶来一辆,未等定神,它呼的一下往东奔去了,我们只看到那辆长途车的背影。而这次坐“织里班”轮船,是求得父亲同意的,以前我虽然在后林集镇乘坐过航船,但感觉和村里的摇摇船没啥两样。听小伴说“织里班”如何快速如何有趣,坐次小轮船就是我儿时的梦想。</p><p> 那日我几乎激动得整夜未眠,天不亮就催父亲起床。步行到亭子桥,望着小学里那棵高高的银杏树,听见小轮船拉响了汽笛,我就一路小跑,把父亲落下一大截。踏上“织里班”宽阔的船头,向船舱内一望,只见电灯光通明,靠窗的座位已坐了好些乘客。我赶紧下去挑了一个位置,还脱下衣服帮父亲占了一位。人们陆续下船,男女老少都有,有的人还捏着烧饼油条,边吃边寻座位。晨6时正,机房发出“哒哒”声,汽笛划破长空,船工解开缆索,用竹篙撑着石邦岸,轮船慢慢驶离斜桥码头。“织里班”驶入南横塘,航速慢慢提高。乘客在舱内说笑,抽烟聊天,也有闭目打盹的,有读书阅报的,几位女人从马夹袋里拿出毛线,边聊天边娴熟地织起毛衣。我推开船窗向外张望,岸上的桑树一排排向后倒退,波浪向河岸汹涌着,夹杂浑浊的泥水,煞是好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织 溪</span></p> <p> 1970年代,是“织里班”的辉煌时期。成百上千的知识青年到织里各公社插队,大多乘坐“织里班”而来。在斜桥头学堂前的小白场上,公社干部和贫下中农敲锣打鼓地欢迎,把他们接到各自的广阔天地。知青下乡运动持续了十来年,过年过节回城看望父母,平时他们的亲友来乡下探望,交通工具多是“织里班”。因此,小轮船有时很拥挤,航运公司又增加了一条拖船。那个时候,湖州的邮件也是委托小轮船带到织里,再由邮电局的投递员送到千家万户;夏秋季,震远同食品厂的棒冰,装入保温的专用木箱,也托小轮船带到织里码头。等候在船埠的大众食堂员工即刻取走,木板在箱子上一拍,那些馋嘴的孩子便争相抢买。而有些没钱的小把戏,边流口水,边盯着棒冰箱子看上小半个时辰。还有每年一次的征兵,应征青年到湖州体检,坐的就是“织里班”,被批准入伍的新兵,在织里小学前燃放鞭炮欢送,随后坐着小轮船离开家乡,走向新的世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织 里 老 街</span></p> <p> 20世纪70年代农村机械化发展较快,脱粒机、手扶拖拉机的呼叫声,惊破了千年农田的睡梦。柴油机发动的机动船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有大邾大队开办的“先锋班”,从陆家漾驶来的“漾西班”,顺着南横塘而来的“轧村班”,这些机动船都在织里老街停靠载客,时间上各有错开。也许,这既抢了“织里班”的生意,也松缓了客多容不下的压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荻 塘 运 河</span></p> <p> “青山留不住,毕竟东流去。”1984年5月1日,晟织公路建成通车后,“织里班”的乘客断崖式下降,它的无限风光悄然褪去。没有人统计过它在窄窄的河道上往返了几多来回,承载了多少乘客。默然在1986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p><p> “织里班”逝去了,连同航道两岸无际的桑园,河滩上茂盛的苇草。 </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0年6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