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入乡随俗,所以在申城的每年端午节都要买些嘉兴粽子来纪念和粉饰一下这个传统的节日。不知是嘉兴离申城近的缘故,还是嘉兴粽子太过出名的缘故,每年一到端午节,申城的大街小巷都能买到嘉兴粽子。老实说,嘉兴的粽子的确名不虚传,肉粽香而不腻,蜜枣粽子甜而可口,蛋黄粽软糯酥香。年复一年,感觉每年的端午节便过成了品粽节。</p><p><br></p><p>而今年的端午节似乎有点特别,是因为一天偶然让我寻找到了一丝家乡的气息。那是前几天无意中在菜市场发现有一卖菖蒲和艾叶的摊位,见着这熟悉的东西,瞬间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欣喜。原来在这个高大上的国际大都市也藏有一种接地气的人间乡村烟火味。这是在老家才有的习俗,忽然在这大都市里出现,惊讶之余,顿觉这陌生的城市变得亲切起来,同时我这乡下人卑微的灵魂在此刻也像得到了升华。</p><p><br></p><p>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每年的端午节那天爸妈总要我们姊妹割一些菖蒲,摘一些艾叶回家,并告诉我们菖蒲艾叶可以驱虫除毒,只要在端午节这天在家门口插上菖蒲艾叶,一整年家里都不会有虫子蚂蚁,所以我们一边插一边念念有词:端午节,端午节,虫婆蚂蚁么来我屋里歇。不知是真有其事,还是心里作崇,此后家里的虫子确实很少,就连成群结队的蚂蚁也最多只沿屋檐下移动,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农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菖蒲艾叶,像是约定俗成,每年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都插菖蒲艾叶。就在当天晚上,妈妈还会用加入艾叶的水烧开,让一家人用艾叶水洗澡祛毒。说来奇怪,小时候我们姊妹身上从没长过疮、毒什么的。想必是端午节用艾叶水洗澡的缘故吧。而今年新冠瘟疫肆虐全球,我突发奇想,在端午节这天,我们插上菖蒲,点燃艾叶祛除毒气,赶走瘟神,保佑我华夏子孙,护神州一方平安,是不是见效?</p><p><br></p><p>小时候疑惑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直到上学才知道,战国时期爱国诗人投汨罗江自尽,当地人包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为了屈原身体免遭鱼吓侵蚀,每年一到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这个祭奠活动作为传统保留至今。而对温饱都成问题的那时我们农村人来说,端午节吃粽子还是比较奢侈的。但在端午节吃面条我却记忆犹新。</p><p><br></p><p>端午节也正值南方刚收割完麦子。妈妈便用箩框挑着晒干的麦子跑几里远的路磨成粉,扞成面条。待妈妈回家刚放下箩框,我们姊妹便迫不及待地烧水下面条,十几分钟的时间,清香四溢的面香扑鼻而来,无须任何调料,一大锅子面条瞬间让我们一扫而光。面条现在仍是我的所爱,可无论怎么制作和加料,都吃不出小时候那种自然清香的味道来,更羡慕当初吃再多也不胖的时光,但如今却截然不同,喝水都要小心翼翼了,像水里有脂肪似的,喝多了就担心胖起来。</p><p><br></p><p>每年的端午节也正值南方的梅雨季节。农村里大家刚收割完麦子,趁天气睛朗就要把地里用锄头翻一翻,再耙成垄,待到下雨天再在地里插上红薯茎,一刻也没得停歇。宋朝翁卷的诗中说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其实何止是四月忙,在农村唯一闲一点的季节要算是冬季了。除此以外,农民都没有闲下来的时候。记得小时候插红薯,每次都是冒着狂风骤雨,因为只有在软泥中,细小的红薯茎才能插进去,小雨浸不透土是不能插红薯茎的,晴天就更无从说起了,所以插红薯,我们就算带着斗笠,披着蓑衣,也难挡狂风暴雨的侵袭。待到红薯插完到家都是泥泞满身,无一干处。虽是初夏,但在磅礴大雨中仍能感觉到透心的凉,好在风雨中长大的我们,练就了一副强壮的身板,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力,百毒不侵。回家再吃个粽子,身体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满血复活。</p><p><br></p><p>城里的节日,历来过得热闹而隆重。端午节的赛龙舟,每年都会定期举行,各地办得如火如荼,那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龙舟,在河面上飞舞穿梭,船头锣鼓喧天,船侧拨桨如飞,河岸上啦啦队群情激昂,喊声震天。而今年受疫情的影响,那热闹的活动是否会停歇?</p><p><br></p><p>历来的节日,亲朋好友间都互祝快乐居多,但端午节不同,本就是纪念和祭祀伟大诗人屈原的,有学者解释了,亲朋好友间应该问安康的,唯独祝快乐便显得不合时宜。而遭新冠瘟疫侵袭的今年,该尤其如此吧。所以在此祝我的亲朋好友端午节安康!祝国人们端午节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