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惨世界》的经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称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法国文学作品之一。至今,人们对它仍是爱不释手,好莱坞曾多次将它搬上电影银幕,音乐剧也广受赞誉。这部让雨果构思四十载,下笔百万字的巨著,被托尔斯泰称为“小说之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惨世界》最终要旨落在了灵魂的救赎。雨果在书里曾经写到,人生是有三个层次的,即物质的,精神的,灵魂的,《悲惨世界》在这三个层次中纵横贯穿,冉阿让,芳汀,小珂赛特,甚至是德纳弟,沙威,一众悲惨的人啊,无不由物质而累。雨果虽在间隙中和我们讨论了民主,自由,战争等精神意义的上的讨论。但书的最终要义却要探索灵魂的救赎,雨果曾写到,为了宗教,而更要反对形式主义的僧侣制度,他提倡的就是我们灵魂存在的真正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订、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已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黎大学教授雅辛斯基在他所著的《法国文学史》中说:<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雨果是我国唯一的一位过去和现在都能打动读者心灵的伟大作家。</span>法国著名学者居斯塔夫·朗松说:<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道德观念给前几卷造成了一种无比崇高的意境</span>众多评论者对这部作品的赞誉,不仅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而是因为这部作品本身足够优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的故事,在物质丰富、衣食无忧的今天看来,已经很难想象。那是一个黑暗到仿佛透不过光的世界: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过夜的主教的银器,想要获得开始新生活的资本而潜逃,但是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冉·阿让的,使他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化名马德兰的他,从此励志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得知了一个失足女性芳汀的悲惨遭遇后,冉·阿让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后,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但曾经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却一心要找他麻烦,试图寻找冉·阿让的漏洞,以及曾骚扰自己的无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冉·阿让的挣扎痛苦又无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 爱别人,救赎自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构思到正式写作完成,经过了40年的时间。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有太多话想表达,但是,爱也许是所有话题的永恒。作品整体上是二元的善恶并行,"大爱与小爱"双线交织,烘托出"人道与秩序"之间的平衡取舍,在结构上对称而完满。冉·阿让和芳汀都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人,因为一次"小失足"后,所遇之人对待其过错的态度不同,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者有幸遇到神父赠予银器得到新生,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对世界充满爱对社会有用的好人。而芳汀,假如酒馆夫妇不是如此贪得无厌,工头不是如此残酷无情,或者在她要卖掉头发卖掉牙齿的过程中,有一双手曾帮助她,芳汀也不至一步步往深渊中越发堕落。这世上的恶人,是被无处不在的恶意所催生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种种艰辛和逆境中,他不断完善自己,为贫穷和值得同情的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悲惨世界结尾,冉阿让和这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别了,但他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中。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曾经有人说过:“感激每一个人,好人使我获得新生,坏人使我懂得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仅是因为对辞退芳汀一事感到责任,也是在她遭遇中看到了自己命运的另一种可能性,冉·阿让方才对"完成对芳汀的承诺"一事如此执着,从而使得珂赛特成为全书中最完满最幸福的角色。她的美丽、聪颖、纯洁、善良,是这个"悲惨世界"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冉·阿让最初入狱的罪是为了"救姐姐孩子去偷面包",而芳汀泥足深陷的动机也是为了"救我可怜的孩子",他们的牺牲都是为了下一代。纵观全书中的亲世代,天真而悲苦如芳汀,狡诈而无良如酒馆夫妇,冷酷而坚韧如警长沙威,心中都再没有"爱"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冉·阿让所有的,是大爱,是怜悯与责任与赎罪与感恩交织的驱动力,直至他找到珂赛特。那个虽然被遗弃被虐待,却年幼天真,只要妥善保护未来仍然渴望幸福的孩子,让冉·阿让多年被遗忘但却是人类最天然的感情——爱,重新萌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很多人都曾认为冉·阿让是被珂赛特拖累死的,因此很不喜欢她。但是,直到看到冉·阿让死前在教堂里看着珂赛特露出笑容时,才真正说明这个姑娘存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爱人别人,让自己获得救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珂赛特是整个悲惨世界里唯一的亮色,她需要毫发无伤,纯洁无暇,这个人物需要一个童话故事般的结尾,这样她才可以带给冉·阿让和整个故事一点希冀和慰藉。所以她只需要去幸福、去爱就够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 雨果:对普通人最深沉的同情,对世界最大的善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畏苦难,就像爱人脸上越来越深的纹路。对作品中主人公的同情,是雨果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雨果将沙威的正直,称为“黑暗的正直”。“黑暗”因为缺少光。而这光,就是爱。《圣经》说,一切诫命的总纲是爱,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爱能遮掩许多的罪。比如一生从未撒谎的散普丽斯姆姆为救冉阿让,向沙威撒了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撒谎是罪,救人则出于爱。雨果对此评价道:“呵,圣女!您超出凡尘,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拢了您的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愿您的这次谎话上达天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还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雨果不要求读者任何事先的意识观点,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就可以欣赏他的《悲惨世界》。但是,《悲惨世界》又被称为"一位诗人的作品,一位具有非凡想象力的诗人的作品"。读者能同时感受到伟大的诗意、浓烈的现实主义气息、精辟的哲理以及对于日常的或个别的事物的辛辣讽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单与深刻,在这部作品中完美融合。雨果从不缺乏理想主义、诗意和高超的想象力。在欧洲,似乎只有莎士比亚才具有这样的品质,并且也能引起全人类的共鸣。比如书中第二部第七卷"题外话"一段,对于"我"的刻画,进行哲学中最深刻的剖析,展示了一种对于人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超越。这种超越性甚至不输但丁和莎士比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 《悲惨世界》:欧洲文学扛鼎之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832年搜集资料,构思小说,到二十年之后正式动笔。在此期间,雨果完成了其他几部长篇作品及诗歌和戏剧。长期的搁置,也许是他已意识到,这将是一部伟大作品,必须给予更多时间、深虑乃至磨难,等待它成熟和丰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45年,雨果正式动笔,初命名为《苦难》。创作过程中,他卷入政治漩涡,被迫流亡。在大西洋的盖纳西岛,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难,重拾《苦难》。经过大幅修改增添,于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为《悲惨世界》。增删四十余载,一部史诗终于完成。有评论者将《悲惨世界》称为"欧洲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作品",甚至是属于全人类的伟大作品。也许在于这部作品的崇高与世俗并存,理想与现实结合的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悲惨世界》是第一部既保留了理想主义,又忠实地反映了现实的伟大作品。《悲惨世界》跨度近半个世纪,从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写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其中,滑铁卢战役与1832 年巴黎起义,描述得详尽而完整。雨果出色地描写战争,明确指出战争的愚蠢和恐怖。《悲惨世界》中对滑铁卢战役的描写,极具深刻性地揭示出这一决定当时欧洲命运大战的胜利,仅是出于偶然。不论种族、宗教、语言,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悲惨世界》中取得最宝贵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悲惨世界》中,主角冉阿让和司法官之间恶毒恩仇,明明是这人把自己从人生巅峰拉了下来,但是主角还是选择了帮助,一定确认清楚,只是帮助,而不是原谅,是对于陷入苦难之人的帮扶,而这个帮助,在人格上,让冉阿让完全战胜了那个法官。而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定义,永远有效,自己的内心,将更加的纯净,更加的强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爱能在无形之中救人,恶却明目张胆地杀人。在这个世界,因受苦而变得“不善”的人比比皆是。可是生活的光,从来都是受苦依旧不忘善良的人发出的。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限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果你看过《悲惨世界》,无论是小说,电影或歌剧,最触动你的是什么?是否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受。相信每个人的感悟都会有所不同,正是如此,才显得你的所思所想珍贵。恭贺你早日抛砖引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修改于金陵九龙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2年/08/01</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