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时忆童年

华哥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我的家乡定西市巉口镇松川湾墩湾脑的墩堡子山,海拔2302米,巍峨而宏伟。雄居于山峰顶端的城堡,据说修建于明代,是当年重要的军事堡垒。它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挺立山头,傲视着周边绵延不绝的山河,镇守着脚下的美丽疆土,见证着周围乡岔几百年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就是在它的脚下度过。自打记事起它就融入了我的生活。从五六岁开始,我就跟着爷爷在城堡周围的山坡上放牛羊、放马馿。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牲口赶进堡子里,因为里面平时去放牧的人少,草长的比较旺盛。而且四周都有城墙拦着,牲口会很安静的吃草,轻易跑不出去。我就可以和小伙伴在城墙上爬上爬下任意玩耍。甚至爬上耸立在城堡中间高高的烽火台,站在高台上,举目眺望远方,周围的山脊河谷,峰峦叠嶂,茫茫四散,一望无际。感到有一种登高望远,居高临下的神气,让人心旷神怡,感觉美极了。</p> <p> 墩堡子山上的城堡还是我童年欢度端午节时最向往的游乐场。</p><p> 端午节我们家乡土话叫单阳节,是一年中除了春节外最重要的节日。家乡的人们对单阳节历来都非常重视,过节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是世世代代传了下来。在我童年的印象中,过了春节就盼着赶紧过五月单阳,小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过节能吃顿好吃的,穿件新衣服,所以心情非常迫切。</p><p> 由于以前农村是靠天吃饭,生活比较困难,生产队分的粮食常常不够吃,饿肚子是常有的事。虽然五月单阳是比较重要的节日,但也没有多丰盛的美食供家人享用,多数家庭能勉强吃上一顿白面饭,就算是把节过了。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会在过年时省下一点肉,腌制成腊肉,留在五月单阳吃,就算是最丰盛的佳肴美味了。</p><p> 不过,无论生活较宽裕还是比较困难的家庭,‘甜胚子’是过五月单阳必须要有的食品。就像南方人端午节吃粽子一样,不吃甜胚子就感觉不到过单阳节的气氛。我的家乡地处高寒山区,不产水稻,所以没有吃粽子的传统。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商品流通顺畅,当地的人们现在也学会了过单阳节时包粽子、吃粽子。</p><p> </p> <p> 做甜胚子的原料是莜麦,家乡土话叫玉麦子。做的过程是先把玉麦子用水喷湿,装进袋子里,扎住袋口,两个人各捏一头在地上上下摔绊,直到玉麦子的表皮脱落了,淘洗干净,放进锅里煮熟,再拌上专用的甜胚粬子,就装盆用被子捂起来,放到热炕上发酵。三天后香甜可口的甜胚子就可供人们享用了。</p><p> 每年的端午节甜胚子家家都做,可是做出来的质量还是有差别的。做得好的香甜可口,有的人家就做的差一些,甜味不够,有点酸,口感不好。</p><p> 其实做甜胚子并没有说的那么简单,几个环节还是很关键的,掌握不好就容易出错,比如对玉麦子蒸煮的软硬度的掌握、甜胚粬子用量的多少、捂起来发酵时炕的热度、发酵的时间长短,都是很有讲究的,那一道环节掌握不好,甜胚子的质量就达不到需要的效果。</p><p> 我的母亲是做甜胚子的行家里手,每次做出来基本都很好吃,很少出现失误。我从小到现在,都很喜欢吃甜胚子,更喜欢吃母亲亲手做的甜胚子。在部队上的时候,每次探亲回家,母亲都会专门给我做甜胚子吃,因为她老人家知道自己的儿子就好吃这一口。母亲的心温暖而伟大,母亲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p><p> 每年过单阳节最忙碌的就属家庭主妇了,她们除了要赶在节日之前做好一家人吃的甜胚子外,还要为孩子们准备好各种花色的荷包和手腕上戴的花手款儿(家乡土话,没有准确的字,只能用同音字‘’款‘’代替。其实就是花线手镯也叫‘手钏儿’)。就是把红绿蓝黄各种颜色的线配在一起,拧成彩色的花绳,在手腕上缠一个圈儿,就叫手款儿。节日当天一清早还要在孩子们的耳朵和鼻子里涂抹上薰磺,据说是可以辟邪消灾,大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少生病,健康快乐的成长。</p><p> 戴花荷包、花手款儿是女孩子的最爱,我们男孩子对它们兴趣不大。我们过单阳节最大的愿望是能获得一面喜爱的羊皮鼓。在家乡的传统风俗里,单阳节的早上,天刚蒙蒙亮,乡亲们特别是孩子们就会早早的起来,吃完甜胚子,戴上花荷包、花手款儿,鼻子耳朵内涂抹上薰磺,赶着马、牛、馿、羊敲着羊皮鼓上山,俗语称‘出行’,谁‘出行’的早谁就会在一年的日子里生活吉祥如意。</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我儿时的端午节自打有记忆起,每年都会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度过,欢乐而愉快。我的童年玩伴其实基本都是我的长辈,因为其他同辈中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我和他们玩不到一起。就喜欢和比我大一两岁或者年龄差不多的同伴玩,但他们的辈分都比我高。主要是我的尕爸(小叔)和振邦(尕舅),还有老庄里存瑞四爸。虽然他们仨是我的长辈,但因为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彼此有共同语言和爱好,他们也就不计较我是小辈,愿意和我一起玩,还玩的非常融洽,很少闹矛盾、闹不愉快,结下了深厚的童年的友谊,直至今日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的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我和尕爸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和振邦尕舅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振邦尕舅和存瑞四爸的合影</p> <p>  我和尕爸、振邦尕舅、存瑞四爸从小一起长大,是发小、儿时的玩伴。特别和尕爸我俩是在一个被窝里滚大的,因为在我还不到一岁的时候就断了奶,由奶奶带着我,所以就和尕爸睡一个炕、一个被窝。</p><p> 振邦家住的离我家也很近,我们基本也是天天在一起,除了吃饭睡觉,可以说是形影不离。一起放牧,一起撒欢。爬山崖掏鸟窝,下河洼抓松鼠,一天也是忙的不亦乐乎。</p><p> 记得五八年大跃进的时候为了吃食堂方便,他们家还搬到了我们的院子里住了一段时间。晚上他也不回自己屋,我们就和爷爷奶奶五个人挤在一个炕上睡。</p><p> 当时生产队的牲畜都是集中指定专人饲养。振邦的父亲养了一圈牛,我爷爷养了一圈骡子和馿。每当农忙的时候大人们都去地里干活了,把放牧牲口的任务就交给了小孩子们来承担。大人不准我们把牲口集中在一起,怕互相干扰,吃不好也吃不饱。我们虽然口头答应,但只要大人走远了,看不见的时候,我们就偷偷的赶到一起,把它们圈在一个比较封闭的不容易乱跑的地方,我们就躺在树荫或者山崖下,开始海阔天空,谈天说地,胡侃乱聊一通,反正是舒服高兴就好,至于放牧的对象能不能吃饱,没有感觉到会是多大的事。</p><p> 每年到快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心里最急切的还是怎么样能得到一面心里满意的羊皮鼓。愿望能达到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羊皮对生产队来说是很珍贵的,很多东西都需要羊皮来制作。所以好的羊皮还轮不到我们做鼓用。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只能找死了的小羊羔皮,找来后先把它埋在土里,十多天后拿出来,把羊毛拔退干净,再把皮子在水里泡几天,等羊皮软了就可以找一个箍木桶用的铁圈,把皮子紧紧的绷在上面,而且要绷得平展。为了拿着方便也好敲打,还得用木棍做个把手。为了好看,需要在鼓面上画上图案,通常都会画上八卦图。这样一面精美的羊皮鼓就完成了。不过这些活儿靠我们自己是没有能力完成的,还得请大人帮助。鼓一到手等不到过节,提前很多天就开始敲敲打打了。</p><p> 好不容易盼到了单阳节,天才蒙蒙亮就赶紧起床,吃甜胚子、戴花荷包、花手款儿、再把鼻子耳朵里涂抹上薰磺,等着振邦赶着牛和我们会合到一起,就敲上羊皮鼓,嘴里哼着半生不熟的山歌,喜笑打闹着上山进入东山堡子。</p><p> 逐渐的周围村子里的人们也都赶着各类牲畜来了。来的除了我们松川湾的,还有曹家湾、花岔、山河湾等几个村子的,各村的乡亲们也都熟悉,平时忙于农活,见面不易,趁这个机会见面聊天,交流一些家长里短。马、骡、馿、羊都静静的只顾享受自己的美味,唯独牛总是不那么安稳,一见面就寻事,互相挑衅,展开角斗。振邦家有一头全身黄色的羯牛,我们叫它大黄牛,体型高大健壮,威猛好斗。每年的单阳节聚会角斗,都不落下风,每每都会战胜对手,以王者的姿态胜利而归。有一次还闯下了大祸。邻居花岔村有一头黑牛,也是体大健硕,在个头上还比我们的大黄牛要高大,这俩哥们遇到一起,谁也不服谁,大战几个回合都不分胜负。突然,惊人的一幕发生了,只见我们的大黄牛迅速往后退了十多米的距离,撅着屁股低着头,加速冲向了对手,只听见咔嚓一声,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黑牛的一只角断裂掉到了地上,血流不止。一看闯下了大祸,我们都吓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好在对方的主人此时不知道去了哪里,并没有发现他的牛受了重伤。这个时候不能有丝毫的犹豫,我们三人赶起自己的牲畜就跑,一口气跑回了家。连续担心了好几天,就怕人家找上门来,好在事情平安的过去了。</p><p>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的惨烈。</p><p> </p><p><br></p><p><br></p> <p>  成年后为了各自的生活,我们闯荡社会,天南地北,虽有联系,见面自然很少。</p><p> 近一个甲子过去了,退休后的我和振邦尕舅居然重聚在了省城兰州。黄河岸边,茶座船上,每每回忆起童年往事,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p><p> 巍峨的墩山堡子屹立于山巅,虽然经过岁月风雨的侵蚀,却仍然保留着她那壮丽俊美的身姿。</p><p> 而我们已是幼童变成了老者。回首往事,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一辈子的坎坎坷坷、分离聚合虽已成为过去,但人生此缘终难忘!</p><p> 祝愿我童年的发小,儿时的玩伴,轻抚白须,焕发童颜,确保未来的日子过的舒心,过的快乐,走好人生路上最后阶段的每一步,健康快乐幸福生活到永远!</p><p><br></p><p> 作于2020年端午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