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幻亦真,处处丑恶,弊端频现———从《警察与赞美诗》到弗洛伊德之死,看美国社会结构性矛盾…

拂晓丹心

<p>文字:拂晓丹心</p><p>图片:网 选</p><p>配乐:怒放的生命</p><p> 夏日,闲居简室,一个偶然,翻出沉睡书柜多年的美国作家欧-享利的短篇小说集,重温《警察与赞美诗》。虽多次阅读,还是被文中光怪陆离的情节,幽默讽刺的文字,流浪汉苏比匪夷所思的结局所撼动,心中酸酸的,笑容涩涩的,眼里润润的,如果《警察与赞美诗》是酸楚含泪的笑。现实版的警察与非裔乔治-弗洛依德之死,引发美国数十个卅反种族歧视抗议的如火如荼。令人震撼,发人深思:当今美利坚国度,社会不公,法律不正,人权不平。无辜的人被执法者不容,扼死街头。犯奸作科,屡犯法律的人却逍遥自在,无所不往…</p><p> </p><p> ——题记——</p> <p><br></p><p>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享利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描写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为求生存,千方百计地谋求进监狱,以期获得免费食宿,度过即将到来的漫漫严冬,他故意为非作歹,屡犯警律,多次都有意无意被警察忽视,更没有被逮捕,而进入他认为是天堂的监狱。当他沉缅于基督圣爱教堂那洗涤灵魂,传播光明的赞美诗的旋律中,思想上发生变化,决心彻底告别过去,振作精神,重新为人的时候,一个莫须有的理由,警察却把他抓走了。苏比的经历似乎荒诞不经,违情饽理,但在美国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现实中,又显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故事给人无穷回味,在妙到毫厘的幽默讽刺中,感受到无可奈何的悲哀,淡淡笑意中,蕴涵着辛酸的泪花…</p><p> 透过幽默、诙谐、简练、生动的描写,揭示了虚伪的道德,贫乏的理想,狰狞的法律,种种丑陋荒诞的美国现象…</p> <p><br></p><p> 年富力强的苏比,也曾有过爱情、友谊、温暖的家庭,美好热切的志向。然而,荒诞不羁的社会,磨灭了他才智和理想,现实种种遭遇,让他丧失了生活的追求,堕落为浑浑沌沌、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然而,骨子里的高傲,又阻止了他低声下气、卑躬屈节地,去乞求慈善机构那种虚伪的思赐。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故意胡非伪,自我判刑拘禁,以求得己顺利进入监狱,度过严冬的喜剧人物。</p><p> 苏比面对着寒冷与饥饿,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两种选择:第一是承受巨大的精神屈辱,到政府救济机关领取施舍,第二则是进监狱。他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去监狱待三个月,这样的决定对于平常人而言,的确无法理解,而对于苏比而言这完全是出于无奈,而且他为达成这一目标,费尽心思。</p><p> 开始,他希望通过去,豪华的餐馆里白吃一顿饭的方法,然后,被逮捕送进监狱。但是他的这一想法落空了,当他刚要进入餐馆,因为他破烂的衣着,餐馆领班和侍者就将他哄了出去。无奈之下,他只好开始,第二个行动,他来到六号大街拐角处,用一块鹅卵石,将一家商店的橱窗砸碎了,他站在那里,等着警察到来,然而警察认为真正的肇事者,肯定会立马逃跑,虽然苏比向警察坦白,说是自己干的,但是警察却不理睬他,而是去抓一个正在追赶汽车的人。</p> <p><br></p><p> 苏比只好继续制造,被抓的机会,他来到一家普通的餐馆,大吃一顿之后直接告诉侍者他没有钱,可以叫警察来抓他。谁知道侍者,并没有叫警察,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对于这种小事,警察才不会管,于是,便将苏比抬出去,扔到了街上。</p><p> 苏比懊恼万分,一直走向前走,继续寻找机会让警察逮捕自己。</p><p> 他注意到在一家商店的橱窗前,有一个少妇风姿可人,而一个警察就在不远处。苏比假装成地痞流氓,上前去调戏这个少妇,然而对于他的举动,警察竟然熟视无睹。苏比十分无奈,来到一家雪茄烟店里,看到一把雨伞, 便偷了过来,还与穿着体面的雨伞主人争吵起来,一直强调这把雨伞是自己的,还说把警察叫过来,解决问题。然而,十分出乎他意料的是,雨伞主人竟然主动放弃了,说那把雨伞本来就不是自己的,是自己之前捡到的, 现在将它物归原主。苏比再次失败,便继续前行,一直走到一个幽静古雅的旧式教堂中,看到风琴师正在苦练赞美诗。</p><p> 赞美诗熟悉的曲子,让苏比回想起了过去,一幕幕美好的画面,让他认识到自己曾经也有母爱、朋友、理想,有体面的生活,有纯洁的思想。</p><p> 他感慨良多,认为自己还年轻,还能够通过不断的进取,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希望,可以重新做人。于是决定明天就去找一份工作,去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p><p> 然而,就在他决心重新做人,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一只手落到了他的肩膀上,他被逮捕了,被无端地送进了监狱,判处三个月的监禁。</p> <p><br></p><p> 发表于1904年的《警察与赞美诗》,正是新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时。资本主义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极大的物质文明时,人们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贫富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己经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断增长的人口,大多数蜗居在廉价的出租房里,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资本的集中和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而中下层大量破产、失业大军的不断扩大,导致了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和表面化。因此,广大的民众,对所谓“民主”社会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他们曾为消灭蓄奴制而进行了流血战争,本以为消灭了蓄奴制,美国就会成为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但事实远非如此,美国不但没有成为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权利的天堂,反逐渐坠落成种族歧视和底层大众艰难挣扎的畸形社会。</p><p> 《警察与赞美诗》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真实一面。苏比的形象,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用喜剧的形式,体现了美国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让人宛若置身于纽约都市的大街小巷,目睹了像苏比们的坎坷艰辛的生活,认识到五光十色的美国社会的肮脏、卑俗的世态,领会美国司法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本质。苏比的遭遇蕴藏了“严肃的人生哲理”,像苏比这样的下层小人物的命运,注定只能,陷入泥坑而又走不出泥坑的悲剧。无法从本体的困境中摆脱,只能从困境走入困境。</p> <p><br></p><p> “警察”作为国家机器,是法律的持有者和执行者,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政权,是政治文明的象征,而“赞美诗”则代表着宗教道德的精神力量,牵引着人性的回归,是精神文明的象征。文中,苏比五次与警察邂逅,砸玻璃时,从拐角跑出的警察,却去追赶赶车的人,这反映出警察无视现实、自作聪明的办事作风。调戏“良家少妇”,却招致该妓女的如影随形。可见当地世风日下,而警察却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扰乱治安”时,警察却帮助开脱,可见警察自以为是、自作主张的行事风格。偷伞时,警察先是“好奇”地,观望着他与“伞主人”的窃窃私语,后见一“穿晚礼服的高身材的金发女郎”,忙“赶过去搀扶”“陪她过马路”,这谄媚的行为,反映他们只是上流人士的奴仆,只会忠心地为上流社会服务。当苏比在音乐的感召下,重振自我时,却毫无理由地被捕入狱。黑白颠倒、混淆是非的司法行径跃然纸上。</p><p> “赞美诗”是宗教王国里的精神力量,唤起苏比,那曾经失落的“母爱、玫瑰、雄心、朋友、纯洁的思想”。让他“憎恶起他所坠入的深渊,堕落的生活,卑鄙的欲望,破灭了的希望”;使苏比迸发出,“迅疾而强有力的冲动”,使他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把自己拔出泥淖”;“他要重新做人”。然而,在警察粗暴的干预下,迸发出乐观向上的火花瞬间熄灭。在强大的政治暴力面前,就连“赞美诗”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无力改变苏比的命运。强大的政治文明和虚弱的精神文明之形成巨大的反差。</p> <p><br></p><p> 人的生存困境中,有两种张力,制约着人性的发展。一是以个体生命形式显现的人本体,另外,是危及人的存在的种种因素。人的生存困境的张力,是人的生存困境与人的两种基本生存愿望的冲突,一种是实现,人自我完善的自由生存的愿望,另一种是达到一个,和谐安宁的生存处境的愿望,前一种是人的自由,后一种是人的幸福。苏比面对三个月的严冬,只能舍弃自我完善的自由生存,而选择一个“幸福”的生存处境——监狱。因为那里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并且面对自己的奋斗目标,苏比煞费心机,六次故意作恶,这显然是,一个处于生命终极困境的流浪汉无奈的选择,全然暴露了,他在生存困境中对生命本原最低级的捍卫。苏比在对生命最原始欲望的执著追求中,却遭到了生活戏剧化的嘲弄,他的反抗也无法使他走出困境。苏比的困境折射出,为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挣扎的底层人民的生存窘境。但苏比并非完全是一个为追求和谐安宁而入狱并完全舍弃自我完善、追求自由的故意“作恶”者。面对赞美诗时,“他要把自己拔出泥淖”,</p><p> 自人类社会产生私有制以来,人类便被划分为两类最基本的人群:穷人和富人。富人固然比穷人有着更大的势力、更大的影响力,他们不但控制了财富,而且也由于这种财富的力量而掌握了国家政权。可以说,直至人类历史上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之前,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与穷人的鸿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程度,反过来,这种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程度。</p> <p><br></p><p> 苏比憧憬去监狱过冬这一事件,本身实际上便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鞭挞,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一个人被剥夺了做一名好人的权利,按照以前的说法,那时的美国社会应该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苏比在《警察与赞美诗》中被描绘成一个流氓无产者,作为一名穷人,他自然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即使是通过犯罪的方式。可以说,苏比是社会的弃儿,他被社会抛弃了,是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但是,他还是要生活下去,因此,他才为不能顺利进入监狱,度过严冬而懊恼。</p><p> 一个流氓无产者,他自然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即使是通过犯罪的方式。可以说,苏比是社会的弃儿,他被社会抛弃了,是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但是,他还是要生活下去,因此,他才为不能顺利进入监狱度过严冬而懊恼。</p><p> 当教堂的钟声再次唤起他的良知时,“他猛然回想起他曾掉入的深渊,堕落的日子,卑劣的欲望,破灭了的希望,损伤了的才智和支持他生存下去的卑下的动机,心里充满了恐惧和痛苦。”他体会到了宗教的力量,在宗教的世界里,没有寒冷、没有歧视,也没有仇恨,因此,宗教成为他以及类似他的一类小人物最后的庇护所,也成为改造他的灵魂的力量,并给予他诚心面对生活的勇气。</p> <p>  </p><p> 主人公看似荒唐的愿望与事情结局,总是事与愿违的鲜明对照,正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畸形的社会现实的严厉谴责。因此,尽管小说写到苏比被判刑三个月的监禁就戛然而止,如果想象一下苏比出狱后的生活,是找一份工作干,还是仍然会继续流浪汉的生活。辛辣地讽刺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具有很现实的社会意义。</p> <p><br></p><p> 上月25日,被警察活活压死的弗洛伊德视频一流出,就引起了极大震撼。四名白人警察以锁喉方式将其压迫在地,长达8分多钟,使其窒息而亡,粗暴而野蛮、漠视生命的执法,引起了大规模骚乱。各种评论从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了种族歧视。的确,系统性的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是此事的直接原因。一次又一次的发生无辜黑人被警察杀害,一次又一次的抗议,一次又一次的寻找变革,丝毫没有改变现状。甚至这次弗洛伊德临死前说的那句“我不能呼吸”,在六年前的另一位受害者口中说出过。以至于上次抗议过的人,如球星詹姆斯可以把六年前的T恤,直接拿出来再穿一次,都不用买新的,真是黑色幽默。</p><p> 但是无论是从社会契约的失效来为暴动辩护,还是对种族歧视的控诉,其实解决这一矛盾没什么用。相信不出十年,又会有下一个弗洛伊德。</p> <p><br></p><p> 施害者受到惩罚。从官方尸检报告和检方的控状,就可以看出端倪了。报告说没有证据是外伤,在有完整多角度视频的情况下,报告是真眼说瞎话。而检方仅控告了肖万三级谋杀和二级过失杀人,两项的最高刑期都不到死刑,再结合尸检报告和历史经验,很大程度就是一个缓刑结束了。 美国检方只给了这么弱的控诉,是因为很难给出,警察主观故意杀人的证据。人们觉得真简直太荒谬了,眼睁睁的看着弗洛伊德被警察压死,警察居然还不是故意的,当然,美国法律就是这么定的,也没啥可反驳的。</p><p> 当事件发展到这一步时,都能体会到白人警察,会被包庇,无辜黑人,活该横死。甚至,上街抗议的人也清楚,不用尸检报告和姗姗来迟的检方控状,就清楚地知道,这是六年前案子的重演,不会有丝毫差别。司法制度确有问题,人们已经不信任法律制度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件事一开始就是抗议,演变为骚乱,暴力,到黑宫自治区、国会山自治区…</p> <p><br></p><p> 如果退开一步,尽量客观的来看,会怪罪美国警察的权利太大,行动太暴力,动不动就开枪。也会有支持警察的权利的意见,辩解美国人人可以有枪,警察时常有生命危险。而且这不仅是言论,现实中警察被枪手枪杀也的确发生过。但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警察没有强有力的监管,相当于把虎放出去却不牵绳。</p><p> 因此,警察开枪的权利,不能是无限的,也不能是不分时刻的。在警察刚接触嫌疑犯的时候,由于嫌疑犯有行动自由,其是否携带枪支也未知,这时候,警察确实可以拥有,随时开枪的权利以保卫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当嫌犯服从了警察的命令,消除了使用凶器的可能性(通过搜身),失去了自由行动权利(比如本案中被铐起来)。警察开枪的权利,就应该失效了。而且同时,由于嫌犯放弃了,自由行动的权利,也就失去了,自主保卫生命安全的能力。所以从这时起,警察就对嫌犯的生命安全,要负担起额外的责任。回到事件上,当弗洛伊德老老实实地被铐上之后,警察就该对他的生命安全,承担额外责任。表明上,看缺乏认定警察的主观故意有道理,其实是非常荒谬的。当弗洛伊德呼喊“我不能呼吸”,明确表明生命安全处在巨大危险中,而警察还不松开压在他脖子上的腿时,无疑就是主观故意杀人。</p> <p><br></p><p> 事件缘由是警察的权利太大,缺乏监管吗?或者说,当美国对警察使用枪支的权利进行限制,对法律条文进行微调,是否能制止,下一个受害者的出现呢?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第一,在美国有许多人对这件事发声,但是没有人提到如何管控警察的权利,而往往简单归罪于对黑人的歧视,局内人却避而不谈。所以美国即使看到这个问题的人也不认为这一层次的改变是必要的。第二,即使这样的修改完成了,警察还是有N种办法脱罪,比如空口白牙的尸检报告。</p><p> 所以警察的监管问题,只是问题的表象,真实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对这一巨大权利的部门,进行充分的限制?权利是需要,装到笼子里去才安全的,这是三权分立的精髓,为什么到了卅一级就全没了?检察官向着警察,鉴定部门也向着警察,甚至法庭,也是向着警察的。显然这已经不是法律问题,而是制度问题。看的到这个问题的人,都默不作声,看不到的都归罪于种族歧视。但是种族歧视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一种客观事实,是无法被简单纠正的。</p> <p>  </p><p> 当用不同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惊奇的发现,一旦从警察角度出发,你立刻可以发现,警察享有完全不同的法律地位。也就是身为警察和身为平民,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警察可以轻易的杀死一个人,而不用受太多惩罚,他可以杀一个黑人,自然也可以杀一个白人。当然杀白人接受惩罚的程度会更重,但还是无法和平民杀人的惩罚相提并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引以为傲的三权分立失效了,无论是司法,公诉和警察,自身都是在一个立场下,对警察队伍自身的监察,相当有限。</p><p> 三权分立制度到了地方,就形同虚设呢?因为,警察是维持地方秩序,最重要的一环,而国家高层对底层的制度建设,其实并不在乎。因为它是统治者的一份子,而群众是被统治者。高层是不会遇到和普通百姓相同的统治力度的,自然没有改变的动力。当然,美国的统治阶级是一个很宽泛的名词,并没有具体族群。但是从警察的角度出发,所有被警察监管的都是被统治阶级,而所有警察只会笑脸相迎的人,就是统治阶级了。</p><p> </p> <p><br></p><p> 由此可见,杀死弗洛伊德的不是种族歧视,其实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压迫而已。这种压迫,虽然没有封建时代那么直接,但是却遍布更广,更可怕的是,人们普遍接受了它的存在,而忽视了起可怕性。它违反了美国的立国原则,却被美国人视而不见。</p><p> 无辜的人被法律不容,送进监狱。无恶不作,屡犯法律的人却逍遥自在,无所不往…</p> <p><br></p><p> 本文即将完成之时,从美国传来最新消息,美国会参议院24日就共和党人提出的警务改革草案举行程序性表决。草案因赞成票不足而未获通过。对共和党人警务改革草案的表决结果为55票赞成、45票反对。仅两名民主党人投票赞成。在参议院推进该草案需要至少60人赞成。</p><p> 对此,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人米奇·麦康奈尔说,民主党人对这一草案存有异议的内容可在立法过程中加以解决,不应直接阻拦。</p><p> 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民主党人查克·舒默则表示,共和党人提出的草案不够充分,民主党人要求进行“大胆、全面的”警务改革。</p><p> 舆论普遍认为,鉴于党争因素,美国警务改革立法前景仍不明朗。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执法身亡后,美国多地发生抗议示威活动,要求国会推动警务改革立法的呼声日渐高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