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大暑与养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兼论长夏)</p><p> 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p><p style="text-align: right;">——《月令七十二候集解》</p><p> 乐配:《欸乃》</p><p><br></p><p> 一、大暑三候</p><p> (一)初候,腐草为萤</p><p> 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燿宵行,另一种也,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p><p> 腐草指的是水边的草或烂竹根,萤火虫卵多产于此。萤火虫在大暑期间大量出现,因其秉火气而生,故能照明。大暑是至阳至明的节气,纵然是幽阴微小之物,也化为明亮的小虫子,点缀着夏夜。</p><p> (二)二候,土润溽暑</p><p> 暑,溽(rù湿润的意思)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p><p> 土气湿润,天气炎热蒸郁而为暑湿。俗称“龌龊热”,形容在此闷热的天气下,人们身上黏腻难耐的感受。</p><p> (三)三侯,大雨时行</p><p> 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此时常下雷雨,暑热渐退,意味着向秋天的过渡。</p><p> 二、大暑与长夏</p><p> 木火金水都有对应的四季。唯土对应的长夏,古人对“长夏”一词的主流解释有三种: 一是指季夏的六月(农历);二是指夏至到处暑期间;三是四季中每季的最后18天。三种说法都有经典、医论的出处,都解释得通。</p><p> 土的作用是化。土寄旺于四季之末,即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有一个变化或转化的过程。土为湿,而暑湿之气就在夏至至处暑这段时间内,这个时间段再缩短至小暑、大暑所在的农历六月,正是暑湿最重的日子。</p><p> 无论哪种说法,大暑都在长夏的范围内。土于五脏对应脾,脾主饮食的运化;于七情对应思,思其实就是情绪上的运化。想通了说明健运,想不通就是被堵住了,受阻滞了,钻牛角尖了。</p><p> (一)思伤脾,怨也伤脾</p><p> 《内经》云: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就会使气机阻滞,气机升降就会出问题,作为升降中枢的脾胃必然受到影响。包括我们说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尽量不要看书、读报、想问题,就是怕多思伤脾,导致消化不良。一些大学教授用脑过度,脾胃也多不太好。如果这位教授正好又是批判型的,或者文人相轻,看不起别人,那就更伤脾了,因为怨气也是脾的克星,爱抱怨的人,无论是嘴上怨,还是心里怨,容易在消化系统方面出问题,有的就会看上去就面黄肌瘦的。</p><p> 其实,很多人的脾胃问题的根源都在情志,而饮食之类的反倒还在其次。我们如果能够多看社会和谐的一面,少看阴暗的一面,多看他人的优点,少看缺点,那其实就是最好的补养脾胃的办法。</p><p> (二)“忧”与“思”的区别</p><p> 忧伤肺,思伤脾。“忧思”二字,常常连用,因为这两种情绪是相近的,互生的。</p><p> 忧思为患,患在得失。比如你喜欢一个人,但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喜欢你,在你下决心表白之前的那种数花瓣(喜欢我,不喜欢我,喜欢我……)的患得患失的状态就是忧。而思呢,是你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地思考如何追到对方。这两种情绪的逻辑是相连的,谋划着怎么追到对方,这是先思于前;担心人家不喜欢自己,被拒绝后该怎么办,这是忧虑于后。</p><p> (三)长夏五行为土,土德为信</p><p> 长夏属土,对应五常之“信”。土,容纳着大地上的万物,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土地是不计较的、包容的、广大的,信也是。一个人对有智慧和道德的人有信心,相信他们的教诲,并努力在生活中修炼,那么,他的胸怀就会越来越宽广,就会像大地一样不忧不怨、不计较、能包容万物。</p><p>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把“信”的位置甚至置于食物之上,因为人的肉体终究是要腐朽的,所以如果没有“信”的话,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信不仅是做生意讲诚信,这只是细枝末节,不过这也是一种体现,如果我不讲诚信,我的良心会很痛苦,这种痛苦远超一时小利,就像土地给肉身以生存和安全感,“信”可以说是人的灵魂的安处和根本。</p><p> 大地承受着所有的污秽,然后土壤来分解运化它们,每年回报给人类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我们的心,也会面对种种不爽和痛苦,最能考验和体现“信”的品质,一个人若能将射向自己的毒箭转化成鲜花,其实也没有更多的秘密,唯信与仁尔!</p> <p> 三、饮食有节</p><p> 长夏是养脾的好时机。饮食上最好选择一些补脾胃而容易吸收的食物,一定不要给脾太大的负担。比如可以喝些小米粥,最好是小米米油。</p><p> (一)健脾,适当吃点咸味</p><p> 季夏(长夏)的五味增减原则是——增咸减甘。长夏土旺,土旺则克肾水,故当强肾以防土来乘水。盐入肾,能鼓动人的肾气(还有心气)。所以,老一辈的人说,吃盐有力气,不吃盐没力气,是有道理的。但咸味不可太过,过则耗泻肾气,伤肾伤骨。</p><p> 甘虽补脾,然若过食,则易生湿热,也会阻滞气机。咸能软坚,能帮助运化。有的人一吃甜的就会反酸,这样的人平日往往多糖少盐,日久就容易反酸。甜多则脾胃阻滞胀气,从而胃酸上逆而反酸。胃酸是胃液中分泌的盐酸,食盐能增加胃酸的浓度,从而帮助运化。反酸不是胃酸浓度高,而是因为胃酸浓度低。所以,容易反酸的人建议可以适当多吃点盐的。</p><p>另外,我们也可以吃些芳香温辛之物,以振脾阳,以健脾运。</p><p> 注: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度有三个月,其第一个月称之为孟月、第二个月称之为仲月、第三个月称之为季月,如夏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之为孟夏、仲夏、季夏。</p><p> (二)生津,需要兼顾脾阳</p><p> 夏季解暑,针对暑热,我们要生津养阴,面对暑湿,我们又要祛湿。但二者有时是有矛盾的,滋阴恐助湿,祛湿又恐伤阴。那么,如何才能祛湿而不伤阴,滋阴而不助湿呢?</p><p> 我们吃下去的东西要成为有用的津,是需要阳气来化的。若阳气不足,则饮食不能化为人体所需的精津,而反成痰湿。</p><p> 白豆蔻煮水,是古人解暑常饮之品,芳香化湿、温脾的同时又能发散郁热。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解暑并非一味地甘寒生津,必须兼顾脾胃和阳气。</p><p> 《遵生八笺(jiān)》中记载了一个梅子酱的做法:用黄熟梅十斤,蒸烂去核,将肉称一下,每斤加盐三钱,加干紫苏一两,干姜丝二钱,甘草三钱,搅匀,置太阳下大晒,晒红后收起。用时,加白豆仁、檀香少许,以饴糖调匀,和水服,解暑渴最效。</p><p> 生津的梅子,辅以诸如紫苏、姜、豆蔻、檀香这些性温而又行气的食材。这个思路在制作酸梅汤时非常值得借鉴,现在的不少酸梅汤配方很好喝,但喝完有时会生痰,其实就是平衡得不够。</p><p> (三)祛湿,实为调顺气机</p><p> 盛夏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当令的暑湿之邪是会阻滞气机的。若气机郁滞,就易生水湿痰饮,痰湿本身又会反过来郁阻气机。所以,我们要解决气机郁滞的问题。</p><p> 饮食上,可选择比较平和的清淡和芳香的食材来调顺气机。夏季,可用荷叶(见立夏)、扁豆、薏米(见小满)、西瓜皮、冬瓜这些芳香化湿淡渗利湿的食材煲汤或煮粥。如冬瓜薏米老鸭汤、扁豆荷叶粥等,都是消暑祛湿的经典食疗方。</p><p> 我们也可以参考粤式煲汤中用的药材(广东夏天是非常湿热的),如常用的鸡骨草、五指毛桃、陈皮(见立春)。像鸡骨草清热利湿,兼能疏肝行气;五指毛桃有南芪之名,自能补气,同时补而不滞,因其能行气;陈皮理气化痰就更不用说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扁豆</p><p>《雷公炮制药性解》:扁豆,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脾经。主补脾益气,和中止泻。醋制能疗霍乱转筋。解酒毒及河毒,一切草木毒。扁豆性味,皆与脾家相得,宜独入之。食疗方:</p><p>人参扁豆粥(《食鉴本草》)。白扁豆(半升) 人参(二钱,作片),先煮熟豆去皮,入参下米煮粥。【功能主治】益精补肺,健脾止泄。适用于久泄不止、脾胃虚弱或小儿吐泻交作。</p><p>注:霍乱转筋,指因霍乱吐利而筋脉挛急者。多由大吐大泻,津液暴失,耗伤气血,筋脉失养,或复感风冷所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瓜</p><p>《随息居饮食谱》:西瓜,甘寒。清肺胃,解暑热,除烦止渴,醒酒凉营,疗喉痹口疮。治火毒时证。虽霍乱泻痢,但因暑火为病者,并可绞汁灌之。西瓜也叫天生白虎汤,多食积寒助湿,每患秋病。中寒多湿、大便滑泄,病后、产后均忌之。食瓜腹胀者,以冬季腌干菜瀹(yuè,煮的意思)汤饮,即消。</p><p>瓜瓤,煨猪肉,味美色佳而不腻。</p><p>瓜肉,爆干腌之,亦可酱渍,以作小菜,食之医目赤口疮。</p><p>肉外青皮,以瓷锋刮下,名西瓜翠衣,入药凉惊涤暑。</p><p>瓜子,生食化痰涤垢,下气清营。一味浓煎,治吐血久嗽皆妙。剥配橙饤(dìng)作馅,甚美。带壳炒香佐酒,为雅俗共赏之尤,大者胜。</p><p>西瓜霜(《中国药典》)。咸,寒。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喉痹,口疮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冬瓜</p><p>《备急千金要方》:冬瓜,八月采。味甘寒滑,无毒。去渴,多食令阴下痒湿生疮,发黄疸。黄帝云∶九月勿食被霜瓜,向冬发寒热及温病。初食时即令人欲吐也,食竟,心内作停水,不能自消,或为反胃。凡瓜入水沉者,食之得冷病,终身不瘥。食疗方:</p><p>冬瓜汤(《辨证录》)。冬瓜1个(煎水10碗),白术3两,车前子5钱,肉桂2钱。上药用冬瓜水煎汤2碗,先用1碗,少倾又1碗。其水从大便而出。【功能主治】膨胀。</p><p>冬瓜粥/羹(《养老奉亲》)。冬瓜半斤(去皮),豉心2合(绵裹),葱白半握,和米粉煮羹,入盐味,空心食。【功能主治】老人消渴烦热,心神狂乱,躁闷不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鸡骨草</p><p>《中药大辞典》:鸡骨草,清热解毒,舒肝散瘀。治黄疸肝炎,胃痛,乳痈,瘰疬,跌打损伤、瘀血疼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指毛桃(土黄芪/南芪)</p><p>《中华本草》:甘,性平。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主脾虚浮肿,食少无力,肺痨咳嗽,盗汗,带下,产后无乳,风湿痹痛,水肿,肝硬化腹水,肝炎,跌打损伤。</p> <p> (四)青稞蛋酥</p><p> 青稞蛋酥是西藏的一种零食小吃,不仅好吃,还有一定的食疗价值。青稞生于高原,比小麦有更强的益气强筋之力,且有除湿止泻之功。所以湿气较重而易腹泻者,最宜食之。</p> <p> (五)小米(粟米)</p><p> 《备急千金要方》:粟米,味咸微寒,无毒。养肾气,去骨痹、热中,益气。陈粟米∶味苦寒,无毒。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 小米色黄,得土气最厚,其熬出的米油,最是养人脾胃。米油对于虚弱又不宜猛补的病人、产妇、老人最合适。食疗方:</p><p> 小米粥(《民间方》)。小米50克 鸡蛋1个,先以小米煮粥,取汁,再打入鸡蛋,稍煮。临睡前以热水泡脚,并饮此粥,然后入睡。【功能主治】养心安神。用于心血不足、烦躁失眠。</p><p> 小米龙眼粥(《民间方》)。龙眼肉30克 小米50~100克 红糖适量,将小米与龙眼肉同煮成粥。待粥熟,调入红糖。空腹食,每日2次。【功能主治】补血养心,安神益智。适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失眠健忘、惊悸等症。</p><p> 小米酸枣仁粥(《民间方》)。小米100克 枣仁末15克 蜂蜜30克,小米煮粥,候熟,入枣仁末,搅匀。食用时,加蜂蜜,日服2次。【功能主治】补脾润燥,宁心安神。治纳食不香、夜寐不宁、大便干燥。</p> <p> (六)柴火土灶锅巴</p><p> 脾虚湿重而食欲不振,胃潮反酸,甚至腹泻的人,不妨多吃焦香醒脾,燥湿健脾的锅巴。现在零食类锅巴很多,都很好吃,但因为油炸或调味料太多,使之丧失了锅巴健脾的功效。传统土灶锅巴最养人。挑选锅巴的标准有二点:一是非油炸,锅巴本为健脾,油腻则反而有碍脾运;二是原味原香,调料杂多会掩盖锅巴天然的米焦香气,使锅巴反成厚味,生热上火。但原味锅巴不太好吃,我们可以做成锅巴稀饭并佐以开胃小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