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蒋勋老师学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燕呢喃

<p>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长河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唐诗宋词元曲汉乐府,中国古代绘画也是熠熠生辉的一支。中国的绘画一直保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到了明末清初,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西方绘画观念、技法才开始传入中国。</p><p><br></p><p>随着近几年来国人兴起的欧洲旅游热和博物馆美术馆观展热,我发现大家对西方绘画史的熟识度和兴趣度比中国绘画史要高,我自己也是对国画感到很陌生,很茫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赏析?时值中国美术馆举办《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展品中包括了从北宋的苏轼到元四家、明四家,再到清四僧等人的代表作,可谓大师云集、名家荟萃,绝对是一场难得的超级大展呀!事不宜迟,我立即购买了蒋勋老师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跟着老师的书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前世今生。阅读和观展相结合,这也许是最高效最开心的学习方式吧。😊</p> <p>蒋勋老师的这本书本着“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这个信念(这和中国美术馆主办“典藏活化”展览理念一致),他试图用简约的篇幅、概括的手法和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诞生、演变及其发展脉络。在这本书中,蒋勋老师依照朝代的次第,周密地连缀起各个流派与名家,文笔简明生动,亲切有趣,闪烁着真知灼见,最终成为一本有血有肉的中国美术史入门书。只可惜这本书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史未做介绍,这部分内容我需要另辟蹊径去学习了。</p><p><br></p><p>非常喜欢蒋勋老师的这本书,一方面是老师的写作风格非常的亲民,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学会赏析国画),所以我一气呵成,只用了三天时间就看完了,收获满满!然后就有了一个冲动,回顾整理一下我在展览中与中国绘画大师们的不期而遇,因为那种遇见有一种“一眼千年”的感觉。😊</p><p><br></p><p>让我跟着蒋勋老师的书去回顾与赏析展览中的遇见吧!</p> 唐 <p>唐代国势鼎盛,人物画很发达,几乎无背景。山水画被后代称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唐朝以后,中国的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地把人物画得很小,以显现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大诗人王维成为中国“文人画”的鼻祖,他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用淡墨画山水,使得以后一千年间,画山水多用水墨,而不用青绿了。</p> 阎立本 <p>阎立本(601年-67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宫廷画家,其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其外公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其母是清都公主,其父隋朝殿内少监阎毗。</p><p><br></p><p>2018年4月,我第一次走进首都博物馆,在观看《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时与阎立本的《布辇图》不期而遇,那时我尚不知道此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百度了解以后,我又特意去首博看了这幅画。</p><p><br></p><p>众说周知,中国画特有的“长卷”“立轴”形式非常不便于展览和拍照,所以拍摄效果只能勉为其难了。(下图来自网络)</p> <p>这个人物介绍有些不准确哟,穿红衣者应为典礼官。</p> <p>《布辇图》在西藏历史文化展中现身,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因为此画是一张历史画,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p><p><br></p><p>画面上,十分威严的唐太宗坐在“步辇”上,由六个宫女抬着。步辇旁有两个宫女拿着很大的宫扇,后面有一个宫女拿着一张伞盖。画面中唐太宗被画得比较大,显示出唐代帝王的威仪。</p> <p>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穿红袍的官吏),中为禄东赞(穿吐蕃服装),后为通译者(翻译官)。</p> <p>局部图,稀世珍品多拍几张😊</p> 韩滉 <p>韩滉(723~787年),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p><p><br></p><p>唐代有很多画马的画家,画牛的画家却不多。因为马和牛的个性不同,马的个性刚烈,速度很快,反应灵敏,所以画家多表现马的矫健特性,奔跑或嘶叫。而牛行动迟缓,反应慢,有吃苦耐劳的天性。韩滉画的《五牛图》是最有名的一幅。</p><p><br></p><p>《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p> <p>2019年9月,我去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这一次我是为《五牛图》而来的。为了看真迹(排大长队,只能看三五分钟),我特地去了国博两次,可惜不让拍照呀!(图片来自网络)</p><p><br></p><p>在韩滉的《五牛图》中,第三头牛最特别,是一头正面的牛。正面的动物很难画,韩滉把牛的臀部画得比较高,表示出身体的高度(很聪明)。乾隆在画中的题诗:“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像间;舐龁讵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p> <p>与《五牛图》同时展出的还有《伯远帖》真迹及其它四幅作品的复制品。《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p><p><br></p><p>比较遗憾的是因为我稍微懒惰了一下,错过了观看《潇湘图》和《祥龙石图》真迹的机会。《潇湘图》是五代南唐董源创作的山水画,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之一。《祥龙石图》为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均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最难忘的是中国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大展,让我第一次近距离的、从容不迫的欣赏了众多大师们的作品,观展体验超级好(因为疫情,每天限流500人,否则一定是人山人海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p> 宋 <p>文人社会的“格物”精神使宋代绘画艺术登峰造极。作为中国艺术史难以超越的巅峰,这个时代名家辈出,哪怕是佚名作品也依旧保持着难得的高水准。而且众所周知宋朝还出了一个“不爱江山酷爱艺术”的皇帝宋徽宗。</p><p><br></p> 苏轼 <p>提起大文豪苏轼(1037-1101),让人更多想到的是他的诗词,没想到他的画也超一流。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从魏晋陶渊明,到唐代王维,再到宋代苏轼,他们都是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他们读书、写诗、画画,更重要的是他们热爱生活,优游山水。从宋朝以后,中国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p><p><br></p><p>这是苏轼的《潇湘竹石图》。看到这长长的、连续不断的历朝历代的收藏印记,我尝试用视频的方式来记录。(拍视频技术亟待提高呀😔)</p> <p>拍照实在太难了!😅看看我们的苏大文豪圈粉有多少吧!顺便再欣赏一下中国书法。😀</p> 元 <p>元代的文人画家,大多是远离城市的隐士。元代有四个十分出色的山水画家,被称为“元四家”。</p> 吴镇 吴镇(1280-1354),元四家之一,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工词翰,草书学辩光,山水师巨然(五代),墨竹宗文同(宋)。擅於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 倪瓒 倪瓒(1301-1374),元四家之一,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五代),受赵孟頫(元)影响。<div><br></div><div>据说倪瓒是一个古怪的画家,他非常爱干净,总是不断地洗澡、洗房子、洗家具,甚至连院子里的树也要洗。他的画中从来不画人。倪瓒的画,画面特别的简单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面上擦出淡淡的墨痕,惜墨如金。简笔淡墨,苍然意远。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div> 孤独的鹤 明 <p>元代文人崇尚隐逸,明代画家则用入世精神来描绘社会的各种现象,绘画从描写安静的山水,开始注意到山水生活中的人了。<br><br>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此一名称,是相对于“元四家”而来。由于他们均为南直隶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杰”或“天门四杰”。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br><br>吴门四家中的沈周(1427-1509)与文征明(1470-1559),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他们以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山水画以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细两种面目。“吴门四家”中的唐寅(1470-1524)与仇英(1494-1552)分别代表吴门四家中的另外两种类型:唐寅修养广博,诗书画俱佳,号称“江南第一才子”。他阅历较广,入世较深,故题材范围宽广,古今皆能,不拘一格;仇英文化修养不博,专画传统题材,但摹古功底深厚,尤擅长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作风严谨不拘。<br></p> 沈周 文征明 唐寅 仇英 徐渭 徐渭(1521-1593),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他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div><br></div><div>徐渭画画的速度很快,表现出他暴躁疯狂的个性。他常常把一大摊一大摊的墨泼洒在纸上,再用毛笔去涂抹。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悲剧。<br></div><div><br></div><div>这幅《墨花图》实在是太长了(4.66米),很震撼!</div> 明末清初 <p>明末清初,有许多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同时带来了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技法。当时正是公元16、17世纪,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绘画上格外重视“透视学”,他们也很重视“写生”。一些好奇的中国画家开始学习西洋画了。</p> 陈洪绶 <p>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人,主要成就有创高古奇骇的人物画风。明代的许多画家,向民间学习制作小说的版画插画。陈洪绶画过《西厢记》的故事人物插画等。</p> <p>明朝灭亡后,像陈洪绶那样出家做和尚的画家很多,最有名的有四位,被称为“明末四僧”或“清初四僧”,他们是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渐江和石谿。</p> 朱耷 朱耷(1626-1705),真名朱统筌,别号八大山人等,中国画一代宗师。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 “八大”二字,据人解释有“哭之”、“笑之”,哭笑不得的意思。<div><br></div><div>朱耷的画达到了中国水墨画“简单”的极致。无论多复杂的造型,他只用一两笔简单的线条,就能生动地表现出来。他的画面,空白很多,用墨的方法有点像徐渭。</div> 石涛 <p>石涛(1642-1707),真名朱若极,也是明朝皇室的后代。石涛的山水画应该在八大之上,其“上”为创新,对后来画家影响很大,诸如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等画坛巨子,无不受其泽润。除了山水画的造诣以外,《苦瓜和尚画语录》在清代画坛汗牛充栋的绘画理论中独树一帜。</p> 清中期 清朝中期的时候,有一群聚集在扬州的画家,共同形成了一个画派,叫做“扬州画派”。这些画家,因为不用当时流行的方式来画画,也不模仿古人的画法,常常使一般人觉得奇怪。他们又都生活自由,行为不受拘束,故称他们为“扬州八怪”。扬州画派中最有名的是金农和郑板桥。 金农 金农(1687-1763),扬州八怪之首。金农虽博学多才,却一生坎坷。金农的书法很有名,创扁笔书体“漆书”,兼有楷、隶体势。他的画受到民间年画或版画的影响很大。他尤其喜欢把民间流行歌的歌词写在画上,当做题画诗。 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华嵒 华嵒(1682-1756),为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清末民初 中西交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把中国民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画成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他常常用写意的大笔挥洒花卉树木,却又用很工整细致的笔法来画很小的蜻蜓、草虫。齐白石一直到老年都能保有童年的天真,像一个小孩子一样。 <p>《荷花鸳鸯》</p>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与张书旗、柳子谷并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提出了《中国画改良论》,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他是最早到欧洲学习西方绘画的中国画家之一。 <p>小帖士:</p><p>1、《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p><p><br></p><p>2、元四家:指吴镇、黄公望、倪瓒和王蒙。</p><p><br></p><p>3、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指沈周、文徵明(文征明)、唐寅(唐伯虎)和仇英。</p><p><br></p><p>4、清四僧,又称为“明末四僧”或“清初四僧”:指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渐江和石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