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微小说)

晓更

<p class="ql-block">  逸志君退休没两年,老婆还在国外上班,儿子三十大几没结婚,从国外回来后觉得在家受拘束,自己搬出去单住了。剩下他一人闲赋在家,实在是百无聊赖,度日如年。</p><p class="ql-block"> 一日,他突发奇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找几位昔日的同事来家一聚,除了把酒言欢、一叙旧情外,还可以炫耀一下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装修的新家。</p><p class="ql-block"> 一通电话打出后,响应的人不多,看来退休后大家都挺忙,推脱的理由几乎异口同声:在家带孩子。不过还好,总还有几个答应周五准时赴约。</p><p class="ql-block"> 眨眼间就到了周五,老天爷真架势,又是一个艳阳天。他一大早到菜场,按昨天与钟点工合计的菜单,买回来不少菜,自然荤素搭配,一样不少。</p><p class="ql-block"> 十点刚过,门铃声骤响,他来到院外打开铁门,令他没想到的是当年的直接领导谭付局长自己开车,把另外两位同事一同捎带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迈入庭院门槛,院落虽不大,但将弯月型的青色汉瓦竖立起来,排列成花样图形整齐铺就的地面,还是让几位来者叹为观止。一看便知,确实是动了一点脑筋,下了一番功夫的。几十平方的院落还打了一口井,井台四角地上,各摆放了一具略显陈旧看似怪异,说不出象征着啥玩意儿的石雕,似乎主人是想人为营造出一些沧桑感。</p><p class="ql-block"> 一进家门,前为中堂,后为餐厅与厨房。中堂足有五六十平方,两侧放满了清一色的红木博古架,架上摆放着不知从哪儿淘来的,连他自己也断不清确切年代的仿古碗、盘、文房四宝、各式花瓶、紫砂壶、鼻烟壶、铜炉、座钟……,总之,五颜六色,种类繁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正中墙上悬挂着部队某政委的提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p><p class="ql-block"> 二楼原本是两间客房,也被他改成了陈列间,摆放的物品与格局同一楼基本相仿,只是多了两件象牙制品,墙上挂着据说是省著名书法家的两幅条幅,分别写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房屋中间摆放着一只硕大的红木书案,案中有一官帽椅,书案上除一精致的红木笔筒外空无一物。</p><p class="ql-block"> 不用说,剩下的三楼便是盥洗间和卧室了。盥洗间足有二十平方,与主卧室相通,整面的玻璃幕墙将其一分为二。</p><p class="ql-block"> 参观还没结束,楼下门铃便催命般的响起,几人便匆忙地随逸志君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你们人少,为了凑满一桌我还邀请了几位朋友。”逸志君一边往楼下走,一边不停地解释,生怕同事们误会。</p><p class="ql-block"> 来人没坐一会儿便开席了,逸志君一一介绍了来宾。诸同事方知,另外四位来宾都是他当年经商时认识的朋友,难怪为人轻浮,举止蛮横,谈吐粗野,俗不可耐呢。大家简单寒暄了几句后,便是推杯换盏,你来我往,觥筹交错,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同事尔东对逸志君的发家史了如指掌。他原本司职驾驶员,专为领导开车。虽不是目不识丁,但斗大的字确实不识几个,一笔字就像火柴棒搭出来的,说起话来略有些结巴。可要论伺候领导,那一点不含糊,他的确有一套过人的招数。阿谀迎奉,脑灵腿快;察言观色,殷勤顺从;卑躬屈漆,话少嘴严(可能是结巴的缘故)。没几年功夫领导便任命其担任服务公司经理一职。八十年代末,机关里各单位都在抓三产,服务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地发芽,因为是独立核算,大家的节日福利,迎来客往的招待费用,不便见人的往来小账,便毫无例外的都从服务公司这一特殊的下水道流了出去。正是因为他嘴严,所以得到几任领导的赏识。后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日益深入,机关不得办企业的规定跃然纸上,逸志君这才算:叫花子住高楼,好日子过到了头。</p><p class="ql-block"> 谁曾想,没几年的功夫,他竟然屁眼儿插芦柴,装起了大公鸡。摇身一变,把自己整的像个文化人一般。</p><p class="ql-block"> 尔东开口了:“一看便知逸志君是行伍出身。”</p><p class="ql-block"> “那是当然,我高中没毕业就去了部队。诶,你是怎么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从你家中的摆设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应该说你受部队领导的影响非常深,乃至刻骨铭心。时下,在家中挂条幅字画的人越来越少了,好像只有部队里的一些老领导们还有这一嗜好。他们早年参加革命时,许多都是岁数很小的农村娃,在他们心目中,文化的印象或者说是象征,无一例外就是当年村儿里地主家的摆设。以致解放后进城做了官,很多人家中的布置,效仿了当初被他们打倒了的地主老财。随着他们的官职不断提升,下级来访者也开始不停模仿,就这样,此类厅堂布设在许多行武出身的军人家中延续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敢问逸志君,可知家中所挂条幅书写的内容语出何处啊?”</p><p class="ql-block"> “诶呦,这……这还真把我问住了!”逸志君张口结舌。</p><p class="ql-block"> “还望尔东兄指教!”</p><p class="ql-block"> “你墙上挂的几副作品,虽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但内容却出自同一篇文章,乃诸葛亮的《诫子书》,他是以此来诫勉劝慰孩子的,开篇便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p><p class="ql-block"> 尔东一席话,顿时桌上鸦雀无声。显然:文化是学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更非一两副字画,一两件收藏,一两房红木家当,所能换得的。</p><p class="ql-block"> 临别,望着缓缓而去的车轮,逸志君手机的微信声突然响起,他打开一看,是尔东兄发来的留言。“望君日后:门前苔痕上阶绿,窗外草色入帘青。家中谈笑有鸿儒,座上往来无白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