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3-8岁时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孩子90%的性格是在这短时间形成的。本书以案例中的问题为质疑,给出专业的分析和建议,最后又以成功的案例回应。每个问题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而且常常是被简单忽略的。比如:一见虫子就害怕——胆小的背后是什么;一上幼儿园就哭——是分离焦虑还是安全感差等等。全书以五十多个问题涵盖了性格、意志等多个方面。我想,对于我们的特殊儿童来说,可能会存在着更多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对于儿童心理的深入了解,更加有利于我们对孩子问题行为的分析和理解,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p> <p> 读过之后有两个关键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一是教养方式。我们常听到是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这样四类:权威型——控制+爱(接受);专制型——控制+不爱(拒绝);娇宠型——不控制+不完全爱;冷漠型——不控制+不爱。但是每一种教养方式中有太多的细节,如果教养方式不当就会产生孩子的很多性格问题。比如: 如果替代过多,孩子就可能会因为“不参与”而孤僻;如果家庭中总是两种势力对抗,孩子就会很没有安全感,而产生讨好、看眼色行事,失去自我…… </p><p> 二是评价方式。 过度溺爱的家庭给了孩子言过其实的评价,而造成了孩子自傲的性格,也因为长期的不真实的评价,使这样的孩子在受到打击时无法相信和面对,造成一受挫便全盘崩溃;还有部分家庭秉承中国人的含蓄在对孩子的评价方面过于收敛,表扬甚少,造成了自卑。而可怕的自卑让很多有才华的孩子错失了展示才能的机会。</p> <p> 书中有很多优秀的案例引发深思,当读到《不敢一个人去洗手间》这个案例时,我便想到了我班的车永祺同学。文章中的小主人公童童因为在卫生间发现了一只老鼠便不敢再一个人去卫生间,而车永祺同学是在卫生间被马桶冲水的声音吓到后开始惧怕去卫生间。童童和车永祺同学的胆小都是在遭受到某些惊吓、刺激之后才出现的,属于“刺激型”胆小。对于这类孩子,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只是单纯的哄孩子或者嘲笑孩子,往往不能够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对孩子身心的影响。文章中给出了一些小妙方,来帮助孩子远离“刺激型”胆小心理。如:一、给孩子打心理预防针,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提前告诉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二、巧用鼓励效应,多加鼓励而不是回避。三、转移孩子注意力,孩子不敢去卫生间,让他帮妈妈拿一个盆,就是那个小一点的、蓝色的,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任务上,“拿几个”“什么颜色”等,而不是害怕。</p><p>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解决车永祺同学胆小的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刺激类”胆小问题。书中还有很多案例和好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浅,大家也不妨读一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