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相片来自阮依岳、阮周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大甲地区,流传着一则神话故事: 一位仙人,从宁古古官道走来,在两县分界处的马亭,一脚踩在亭边的岩石上,另一脚跨在院后山的仙人石上,至今两地岩石上还留有仙人足迹,两处的位置相差5里,一步可迈千米,足见仙人有多么高大。路过之地,抓铁有痕,踏石留迹。吼一声,天地抖动,笑一回,地震山摇。仙人化作巨狮,守望着大甲的山山水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横贯于家乡境内的院后山,起于天湖山,在大甲的盆地上高高隆起,横贯东西,而后向南伸展开来,连绵起伏,直至罗川,山脉像一群小野狮顿失奔腾。境内洛洋溪、九溪、国本溪将家乡的山水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着鳌江奔去。院后山那雄伟高大的身躯,那昂起的山头,那隆起的脊梁,犹如雄狮般威武,守望着东南方。清澈流淌的九溪水如九龙般欢舞,淌漾在山脚下。一方山水,造就了一方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也流传着许多传奇的故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马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院后山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保福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登上院后山之巅眺望,山下莽苍苍的原野,给人以高远的视界和壮阔的意境。中间只隔几座山,须晴日,东方极目处,可见宁川大海。山脚下有座千年宝刹——保福寺,始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16年),曾经名噪一时,院后山因寺而得名。山下罗列着彭厝里,陈厝里、阮厝里、杨家宅、黄土垅、莲花心、花桥头、董洋里、山里等十几个村庄,世代居住着好几姓人家,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一座凝聚古代先人智慧的庙宇“五境堂”坐落在村庄水尾,聚水处亦为聚人之地,聚心之处。融合相处、和谐共商,化干戈为玉帛,凡是村庄之间、姓氏之间的大、小事情,通过族首召集于“五境堂”,在主持公道的神的面前,协商处理,弥补了古代官方司法力量的不足,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位于院后山臂弯处的山里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山里来了两位英国女牧师,让这栋大六扇,百二间的古厝蓬荜生辉,从此,质朴的山民,变得虔诚向善,基督教信仰在山里村代代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借来的相片,感谢拍摄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当山岗上开遍映山红,总是让人联想起当年红色年代的往事。1936年,院后山下山里村迎来了贵客,叶飞、阮英平、陈挺等,从宁古古官道走来,沿山道走进院后山下僻静的山里村,也是在余国库家里楼上召开重要会议,成立一区区委,开辟红军游击区。许多村民慕名前来,组成贫农团开展地下活动,一批群众后来参加了红军,山里村成为新的革命根据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谈书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院后山五里之遥的谈书村,据林氏族谱记载,宋时朱文公履蹄云红溪载雨,更而题书“谈书堂”,兴办学堂于大甲地区,墨汁淋漓草木润三春之色,砚池活泼山川泽一管之妍,先贤足迹片土芬芳,而成“过化名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朱熹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邹洋毓麟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翻过一座小山,那邹洋毓麟宫近在眼前,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的毓麟宫供奉着临水夫人陈靖姑,几百年来,民间信士众多,香火兴旺,民俗活动盛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大甲的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形成了释、道、儒、基督教和谐并存的格局,融入了以慈悲、向善、修身、济世的多元文化。有了这些文化的滋养,山下的人们变得聪明睿智,有着开拓进取的精神,涌现出一批传奇人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在院后山下的人们,世代以农为本,山多田少,土地贫瘠。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甲还是一个交通闭塞,远离城关、生活贫困的山区,人称“古田的西伯利亚”。城里人至今还流传着一则笑料,说古时的大甲是个流放之地,那些文采出众、武功高强的政治犯,皆流放到大甲,因此,现在的大甲各村的百姓,都是文官武将的后代,在他们的身上,传承着文经武略。不管历史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所说,当年的大甲,确实是个既偏僻又贫穷的地区。就因为贫困,山区的人们地照样把日子过得充实。他们天生聪明睿智,富有创造力。远离城区,老百姓患病怎么办,他们总能从山里挖些草药治疗各种疾病。当时的公社领导倡导各村办起合作医疗站,聘请当地名中医,培养有志于从医的青年投身医学行业,组织社员拔青草药作为合作医疗的基金,解决了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在全国上下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1969年,解放军172医院医生来到大甲,驻扎公社保健院和各村,开展医疗普及卫生教育活动。提倡“一根针,一把草,治百病”治病防病活动。各村学医风气盛行,赤脚医生成为农村治病的能手,一时名震省内外。大甲的经验,引来了全国各地人们关注,纷纷前来参观取经。在大甲召开了全省合作医疗现场会。当时的我正读小学,手拿从山里采得的野花,排在迎接队伍的里面,夹道欢迎参会代表。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过三里笔直的大甲长街摆满了小车与班车。当地的农民,常常背着竹篮进入院后山周边山林,采药治病,邹洋村的村民阮德干用牛角代替犀角,治好了家人的脑膜炎病。璋地村的农民医生李国茂爬山涉水采集草药,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治病,作为农村基层赤脚医生的代表,他被省里推荐为参加全国卫生工作会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老中医与解放军女医生研讨毛泽东思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第二排右二为国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彭兆旺老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院后山下的花桥头村,有位农民,他沿着林荫道走进了院后山,在一片林荫树下,见到了朵朵菌菇吐蕊开伞,他喜出望外,走近前,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落叶,采得一朵菌菇,站起身来,用手指拿捏着、揉搓着、观望着,闻着那馨人的芬芳,从心底呼喊道:“我采到食物了!”青山听见了,溪水唤醒了。回到家里,煮菇充饥。自那以后,无根的菌菇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根,野兽能训服成为家禽,野菌亦能在家中栽培。有幸的是,他的兄长进入省农林大学升造,研读菌类,学成归来,带银耳试管,教给他栽培技术,原来菌菇真的可以在家人工栽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没有忘记贫穷的邻里乡亲,组织他们一起干,从山上砍来乌木,在院后山下的林荫处栽种椴木银耳,那一年银耳试种成功,除去成本,收入颇丰。第二年,他们开始研究香菇种植。他如饥似渴,一头钻了进去,通过无数次的摸索与尝试,终于掌握了“香菇菌棒袋栽”技术,一举获得成功,这位农民就是花桥头的彭兆旺先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林而森,是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官,一心想着改变大甲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抱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理念,正苦于没有好项目能带领乡民脱贫致富。木屑袋栽香菇技术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乡里,他便亲自登门,说服了彭老师带领全乡老百姓种菇致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林书记是从生产队队长提拔上来乡官,他深知当地农民的疾苦,农民除了种田,再无其他出路,在村里担任队长的年代,农忙过后,社员基本上闲在家里晒太阳,为解决多余劳动力出路问题,他四处奔波,联系到建阳地区林场缺少伐木工人,便带着社员驱车前往,进山砍伐林木,增加了社员的收入。如今,种香菇可以获利,在家既可种地,亦能种菇致富,这能解决多少劳动力剩余问题。说干就干,没有种菇场所,他腾出了乡里办公室、礼堂和广场,用于香菇接种、发菌,把乡的办公楼变作种植香菇基地,这在当时,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他对领导班子说;“当官要为民做主,带领全乡种香菇。”弱鸟要先飞,必以勤为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农民缺少经费,乡里想方设法争取资金,以香菇菌捧作抵押,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缺少技术人员,乡里组织技术培训,下村指导,农民种香菇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一年,全乡的脱贫率达到了80%。而林而森书记为了参加推广室外木屑袋栽香菇项目的会议,在大甲开往宁德的路上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50多岁。大甲人民的好书记永远活在人民心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菌花朵朵开,香飘迎客来”,大甲的经验引来全国各地的关注,来自各地的农民、新闻工作者齐聚大甲,经媒体报道,“香菇菌棒袋栽”技术很快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1983年,“香菇菌棒袋栽”技术异军突起,在大甲乡召开全国食用菌现场交流会,大甲的经验又一次被推向全国。当时的媒体记者有感而发,道出了一句足让山里人一辈子感到骄傲的经典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菇业学大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8年6月,宁德地委书记,现任国家领导人。在宁德期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走遍闽东9个县的所有乡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致力于寻找适合闽东脱贫致富的项目,一心要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地委书记曾两次到达大甲,风尘仆仆地前来调研,并亲自找到彭兆旺,嘱咐他将此项技术快速传播到闽东乃至全国。古田大甲乡党委政府所作的大力发展香菇生产的经验总结,被收入中共宁德地委工作会议典型材料汇编《滴水集》里,作为脱贫致富的好经验进行推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彭兆旺先生是“袋料香菇”栽培技术创始人。他研发的“香菇菌棒袋栽”技术在食用菌种植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不求回报,把该项技术无偿奉献给广大菇农,为父老乡亲增加了致富门路,让一批又一批菇农凭借“一朵小香菇”摆脱贫困,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产业致富之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1月14日晚,宁德“弱鸟先飞、滴水穿石”30年突出贡献人物颁奖活动,在宁德市体育中心综合馆举行,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市长梁伟新共同为彭兆旺先生颁发了奖杯和证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古宁路改道,一条隧道打通了大甲通往全国各地的通道,和煦的海风沿着隧道吹遍大甲的山山水水,刹那间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花苞,也吹醒了这只蓄势已久的睡狮,雄狮昂起了头,唤醒了山下的人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几任乡(镇)领导的共同努力,蓝图已经绘就。院后山下,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并初具规模。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宁达汽配工业园等企业入驻大甲,迎来了大甲经济腾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刀耕火种的农业贫困乡到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从靠林业资源为代价大兴种植香菇到如今打造县级工业园区,山下的人们在遵循和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引来了百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栖息与邹洋溪。如今,省政府赋予大甲镇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大甲的经验又一次引人瞩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甲的变化,有如神话般传奇,经历了三次质的飞越,过去的稻田变为昔日的菇田,昔日的菇田化为今日的厂房。农民从稻田里走向菇棚,成为种植菇农;菇农从菇棚里迈向厂房,成为企业的员工。历经伟大的发展历程,院后山见证着奇迹的发生。大甲的经验给后人留下了一种精神:一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大甲的经济发展将迎来明媚的春天。大甲的经验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大甲的经验有如和煦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大甲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充分印证了“弱鸟先飞、后发先至”的发展辩证法,有力见证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奋斗力量。</span></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