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2 阿拉尔市<div>一. 铸剑为犁兵团农一师一团<div>1952年3月,步兵五师在沙井子建成农一团,同步在和田建成农三团。1953年6月,5师番号撤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1师,所属14团编为农1师1团,是兵团创建最早的农垦团场,也是建国后屯垦戍边第一团。15团编为农1师3团。原13团(红军团,欠第3营)早在1952年3月就已调归第5军15师建制,此次整编也改为农4师10团。原5师参谋长任晨任农1师首任师长,原13团政委贺劲南任农1师首任政委。1954年10月,农1师隶属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75年3月,农1师建制撤消,改称阿克苏地区农垦局。1981年12月,恢复建制和番号。2002年9月,设立阿拉尔市,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2012年12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阿拉尔市,这标志着1师发展进入到新时期新阶段,已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原农1师1团 (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战功卓著的359旅718团,解放战争时期的二军步兵五师14团)延续至今为兵团第1师1团,原农1师3团(719团)在1955年并入农1团,另以该团3营9连和7、8连各两个排200人留和田,现发展为兵团第14师47团。原农4师10团(717团)现为兵团第4师72团,是兵团唯一一个红军团。……<br>60年来,第1师三代军垦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扬忠诚、担当、争先为基本内涵的三五九旅精神,铸剑为犁,扎根边疆,战风沙,斗酷暑,在塔里木河两岸的亘古荒原上,用辛勤的汗水开发建设出万顷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换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如今,作为塔里木河起始地、丝绸之路必经地、昆岗文化发掘地、三五九旅传承地的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已成为一个农林牧渔业并举,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一体,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阿拉尔市被国家定位为兵团南疆中心城市。<br></div></div> 在阿拉尔市金银川镇的街上,看到兵团第一师第一团办公大楼,五星红旗在大楼上高高飘扬。 兵团一师一团的展示馆 看到七一八团屯垦纪念馆, 在门口留影一张 王震将军和军垦战士们在一起劳作、休息 在金银川镇屯兵楼前, 我们展开“继承艰苦奋斗传统 弘扬三五九旅精神”横幅合影一张。<br> 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党校、三五九旅干部学院、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的任新农校长热情接待我们,带我们去参观并详细介绍了军垦人在阿拉尔市修建的第一条引以自豪的人工渠——胜利渠。 “胜利渠”是步兵五师为开发沙井子垦区修建的第一条总干渠,从1951年3月开工,到1954年8月1日竣工放水,历时3年零5个月。当年由国家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剪彩,成为第一师沙井子垦区100余万亩耕地和生活用水的水利大动脉。胜利渠的设计经天山南麓,沿阿(克苏)喀(什)公路东侧开凿一条渠口宽29米、渠底宽18米、渠深2.8米、全长66千米,计划首期工程灌溉21.8万亩农田。 广大军垦战士风餐露宿,住的是帐篷、地窝子,咸菜下饭,杂粮充饥,每天劳动10多个小时,以艰辛的劳动和汗水换来了人间奇迹。 在那风沙大、空气干燥、生活条件极度艰苦的戈壁滩上,农一团奋战4年多,终于完成全长102公里,可供42万余亩农田用水的胜利渠。 任院长带领我们去参观农一师一团种植的一望无际的棉花地 站在大片的棉花地里感慨万千。 过去这里是戈壁滩,在农垦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凭着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才完成了历史性的改变,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二.参观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div>这是一个社会科学类革命史专题纪念馆。该馆紧紧围绕着纪念历史、传承历史、展示成就、教育群众四个中心主题,反映红六军团和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革命史、新疆建设兵团屯垦建设发展史两条主线,以三五九旅革命前辈就地转业,铸剑为犁,在我国的西北边陲戈壁荒滩上,发扬南泥湾精神,开荒大生产,履行屯垦戍边伟大使命;同步展现兵团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div><div> 该纪念馆的设计体现了四大内涵。它像巍峨的天山拔地而起,预示着兵团各项事业如日中天;它像种子发芽破土而出。三五九旅就像一颗革命的种子,播撒在塔克拉玛干亘古荒原上,以顽强的生命力生根发芽;又像扬起的风帆,馆体前面设计有水体,馆体倒影在水体里面,像扬起的风帆,展示了新疆和兵团各项事业千帆进发,一帆风顺;更像一个巨型的地窝子,代表了军垦人艰苦创业,走向这个地窝子的时候,就是走向了兵团艰苦创业的历史。纪念馆前方有一个用沙土堆砌起来的高土包,上面有“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几个红色大字,象征着三五九旅的官兵及传承人们,凭借着南泥湾精神的鞭策与激励,将亘古荒原变为美丽的良田和家园,开发建设了一座座星罗棋布的城镇,堪称人间奇迹,伟大壮举。</div> 阿拉尔三五九旅农垦纪念馆的外观新颖、大气,彰显了军垦人的坚毅挺拔的气质,勇往直前的精神。<br>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是继石河子兵团军垦博物馆之后,兵团第二个大型展陈馆,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实际展示面积7000多平方米,陈列各种历史图片2000幅、实物一万余件,是目前西北五省最大的展陈馆,累计总投资7000万元,其中,由对口援建一师阿拉尔市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无偿援助1500万元。现代的纪念馆,基本上用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再现了当年开发新疆,进军戈壁沙滩的艰辛与苦难。<div><br></div> 王震半身雕像<div>一进入纪念馆,王震将军的半身铜像赫然在目,铜像的四周围绕着红色的鲜花,十分庄重、肃穆。</div><div>王震,湖南省浏阳人,生于1908年。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担任红六军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兼政委;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div> 三五九旅干部学院任新农院长在作讲解<br>家喻户晓的三五九旅诞生于湘赣根据地,其前身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六军团,经历了开辟苏区红色根据地、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是著名的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延安保卫战;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解放大西北等著名历史事件,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第二军步兵五师。<br>1950年挺进新疆,解放新疆,根据新中国战略需要、肩负党中央毛主席的重托,沿着古丝绸之路、继承我国古代屯垦人的足迹进驻新疆阿克苏地区,1953年6月,奉毛泽东主席令,在塔里木盆地集体转业组成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履行屯垦戍边使命至今。1954年,归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馆标图<div>馆标设计说明:以三五九旅的“3”“5”“9”一组阿拉伯数字字型为元素,将每个字型分化为犁、镰、锄型,以突出屯垦特色,体现三五九旅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流畅的线条,配以金属质色,简洁飘逸,蕴含了云朵飞翔、鸽报和平的浪漫寓意,且起到了柔化纪念馆众多三角形硬线条的作用。<br><div><br></div></div>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div>这是王震将军上世纪六十年代给三五九旅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战士的题词,也是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赞美诗,是威名赫赫的三五九旅的昨天和今日的真实写照。王震将军是这支英雄部队的创建者,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极其精炼地总结了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荣战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辉足迹。英雄的三五九旅将士披着战火烟尘,背负显赫战功,饮马天山南北,打起背包,奔赴荒原,成为今日的兵团,展开了屯垦戍边的壮烈画卷!</div> 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向驻疆将士下达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br>1954年,党中央、毛泽东批准这些经济建设部队组建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赋予其屯垦戍边的使命。组建生产部队的时候,由于一兵团二军五师、六师不仅是三五九旅首脑的基础,而且是井冈山时期红六军团的老基础,二军四师也是三五八旅、红二军团的老基础,保留这样一个有老红军、老八路长期光荣战斗历史的二军建制是完全应该的,中共中央军委也是同意的。但王震将军以祖国最高利益为己任,主动向中共中央军委提出不保留二军建制。因此,二军除四师外,其余就地转为生产建设兵团。这支为解放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部队,在新疆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开辟了屯垦戍边的新战线。从此,人民解放军序列中缺少了二军建制,而屯垦戍边事业中有了一支威名赫赫、战无不胜的三五九旅部队。<br> 总序:金戈铁马战关山,负剑持犁耕大漠。身披沙场的盔甲,拖着躯体上的弹痕,未及品味家的温馨,在塔里木河畔濯洗征尘。这支战功显赫的部队,锄戈同功,开始创造中国屯垦戍边的崭新历史。一手拿镐,是生产队;一手拿枪,是战斗队;一方维稳,又是工作队。几十年来,几代人吟唱着《南泥湾》,肩负屯垦戍边使命,作经济的建设大军,作边疆稳定的铜墙铁壁,作守卫国土的中流砥柱。一座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承载不下第一师人的报国情怀,记录不尽用铁血砺炼的三五九旅精神,塔里木精神!…… 贺龙元帅领导的这支部队“帅旗飘飘 将星璀璨 ” 进入展示区,被当年农垦人的艰辛做震撼。他们用最简单的农具,几乎是用“刀耕火种”的最原始的方法开荒种地,这需要何等的辛苦和毅力。 军垦第一犁 <br>1950年4 月2日,二师政治部摄影员袁国祥被喀什地区草湖的开荒场面感动了,他拍下了照片,起名叫《辛勤耕耘》。41年后的一天,考证出这张《辛勤耕耘》是当时驻疆部队最早的人拉土犁开荒图片,是真正意义上的“军垦第一犁”,成为反映兵团屯垦戍边的经典之作,迅速传遍全国,甚至全世界。 《辛勤耕耘》原照<br>此原照上6名教导团的战士,肩套绳索,低头弓腰,一步一嗨吆,拉着一架木制土犁破土前行。后面扶犁的战士已脱去了棉衣,棉裤裤脚挽到膝盖处,棉裤的后面有两个露出棉絮的破洞。看到这样的照片,颇为震撼。中国的耕种方法,历来是牲畜在前面拉犁,后面由人扶犁前行,掌握方向。而在开发新疆的初期,由于缺乏大牲畜,竟然用人代替牲畜。这就是我们的军垦战士们,他们顽强地战天斗地,用无私奉献,实践着自己对党的誓言。 当年使用过的拖拉机,在生产战线立下了汗马功劳<br>从此,以三五九旅为基础整编派生的兵团农一、二、十四师所辖数十个团场的几十万职工及其家属们,在世界第二大沙漠、中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深深地扎下根来,在“死亡之海”奏响了生命的乐章,在亘古荒原上描绘了绿色的奇迹。在这贫瘠、荒凉、落后之地,他们像在战场上同敌人进行激战那样顽强地克服困难,白手起家、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发展百业、建设城镇,用青春、热血、汗水乃至生命,继续创造出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安宁树立了英雄的榜样。 兵团创建初期,团场职工们向维吾尔族同胞学习制作用以御寒的羊毛毡筒靴。 新疆的和平安宁和沧桑巨变,万古荒原上崛起的良田、道路、林带、水库、渠道和现代化农场、工厂、学校和城镇,处处都有他们洒下的血和汗,留下了三五九旅的雄姿。<br>1950年新疆军区的大生产运动,就是1939年至1945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传承、接力和薪火相传。一样没有生产工具,一样都是荒地或“二荒地”,一样都是穿着军装的垦荒人。他们在天山南北播撒了南泥湾精神,在兵团的发展史上树起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三五九旅的精神成为兵团精神最重要的源头,成为兵团的“传家宝”。 1939年5 月,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部分干部在延安合影。前排坐者左起:罗正坤、周仁杰、王定一、易湘苏(女)、谭余保、王首道、张启龙、胡耀邦、王恩茂。 抗日战争时期,该部队使用的装备和武器 纪念馆中展示着部队战争年代使用过的火炮 1958年5月,为解决塔里木河南岸50万亩新开垦土地的灌溉问题,农一师决定在荒原上开挖一条引水总渠。这条渠地形非常复杂,而且开挖工作全靠人工。上级规定,参加修建南干大渠的人,必须是身体好、思想好的男同志。王世卿、王华玲、赵桂荣、郭桂荣、赵爱莲5位。为了提高效率,她们组成了一个女子突击队。5位姑娘挖渠的速度超过了所有的小伙子,创下了人均每天搬运沙土72立方米的好成绩。她们受到了陶峙岳等兵团领导的接见,被授予“穆桂英小组”称号。 上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筹划修筑了一条从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的公路,这就是著名的乌库公路。在筑路队伍中,田桂芬、姜同云、刘君淑、陈桂英、王明珠在海拔4280米的冰达坂上抡锤打钎、点火放炮、开山修路,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她们被誉为“冰峰五姑娘”。<br> 2014年6月20日,“冰峰五姑娘”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内和自己的雕像合影<br>部队就地整编后,为解决官兵们的婚姻问题,1950 -1953年,先后从湖南、山东等地以招收女兵的形式,引进一批青年女性,大批战士也把他们的亲眷接到这里,落户成家,1960年代后期,几乎每个连队都有了“女兵班”。从此,在地窝子的摇篮里, 在大漠的袅袅炊烟里,屯垦戍边事业引来了第二代、第三代……她们,被兵团人誉为“戈壁母亲”。<br> 新疆解放后,王震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指示,率领数十万将士扎根新疆,屯垦戍边。为使广大官兵扎根边疆,王震上书中央,组织动员大批妇女进疆,参加边疆建设。<br>1949年从陕西、甘肃青年女学生中征兵千余人;1951年从华东野战军医院征调未婚山东籍女医护军人1200余名;1950 – 1952年从湖南征青年女兵八千人;1952 – 1954年从山东征女兵2万人。这些早期进疆的青年妇女,在兵团各条战线发挥着聪明才智,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并光荣地成为新疆兵团第一代军垦母亲。 李锦中母亲捐赠给纪念馆的《李元明文集》和在战争年代使用过的马褡子、毯子。<br>件件珍贵展品重现了革命时期解放军顽强抗敌解放大西北、建国时期兵团人克服种种困难使得荒原变家园,展现了新中国发展时期,兵团人屯垦戍边,实现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通过边看图片、看实物,边聆听讲解员的解说,一次次被老一辈军垦人的创业精神所感动,同时对新疆尤其是对兵团近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div>1982年6月2 日,新疆日报刊登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br></div>展厅用现代化手段展示出阿拉尔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经过几代军垦人的辛劳,把沙漠变成良田已经不是梦想,而是现实。<br>兵团人非常自豪地称自己为“三五九旅的传人”,他们争的不是老一辈创造的荣誉,而是蕴涵着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南泥湾精神;他们不只是认同自己同三五九旅之间这种天然的血脉传承关系,更是认同三五九旅为了救民族于危亡、解人民于倒悬而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不惧任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高昂斗志和英勇行为。三五九旅作为一个品牌,成为兵团人价值追求的高峰和兵团精神的代名词;兵团人也用热爱祖国的生动实践,维护着三五九旅的荣光。<br>我们追寻三五九旅老部队的足迹来到了新疆,耳闻目睹了三五九旅将士们用热血和汗水,在新疆创建了四大垦区,从伊犁河谷到昆仑山下,从开都河畔到塔里木河两岸。一曲《南泥湾》从陕北唱彻天山南北,伴随着歌声,戈壁展现新面貌,麦田绵连绿海洋。 <div>三.文物捐赠活动<br></div>参观后, 我们聚集在纪念馆的大会议厅举行文物捐赠活动。 阿拉尔市副市长、一师副师长谷水清女士,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干部学院任新农院长,及一师老干局顾永强副局长出席活动,并做了重要讲话。许多团员都准备了书籍、资料等。 袁任远之孙袁海俊捐赠书籍《芙蓉骄子》、《征途纪实》,《袁任远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仪式》画册、及《纪念袁任远诞辰120周年》画册。 李信之女李新元捐赠《李信画册》 我和顔凡强与副师长谷水清女士合影,谢谢她们对我们的热情接待。 离开纪念馆之前,我们与阿拉尔市副市长、一师副师长谷水清女士及任学农院长合影留念。 我在三五九旅农垦纪念馆大门口留影一张。参观的时间实在短暂,但是收悉颇多,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境界。 晚上市里邀请大家便餐,以饮料代酒, 我们感激领导对我们的关心。 大家举杯为阿拉尔市的红色宣传点赞。 向任学农院长表示谢意,在她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阿拉尔学习到很多很多。 了解到进疆的三五九旅老部队多么的不容易。 最后,大家再次合影,向阿拉尔市的领导们表示感谢和道别。 2019.8.13. 阿拉尔市<br> 一 三五九旅屯垦文化广场<div>要去观赏文化广场,必须要经过一条宽敞、笔直,绿树成荫的大道,叫王震大道。照片显示的是在阿拉尔市设立的王震大道路标。</div> 三五九旅屯垦文化广场规模宏大,远景壮观。三五九旅文化广场屯垦纪念碑,高35.9米,上有359三个数字,建成于2017年底,象征着三五九旅屯垦历史丰碑和三五九旅屯垦精神永存。三五九旅屯垦文化广场很大,只能步行,是百姓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广场上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在雄狮(象征着天山雄狮部队)的头像下面是王震赞誉进疆军垦部队的赞美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 屯垦在天山。 我单独在纪念碑前拍一张,也算是表决心了。 在纪念碑的前面,我们合影一张,表明我们立志弘扬三五九旅精神的决心。 二 . 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干部学院<div>阿拉尔市毗邻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离大海最远,离沙漠最近的城市,有“沙漠之门”的美誉。<br>2014年,经中共新疆兵团委员会组织部、编办批准,在新疆兵团第一师党委党校增挂“三五九旅干部学院”牌子。该院坚持“特色立院、创新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大胆探索和创新培训新模式,走出一条新疆兵团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之路,跻身全国干部学院之林。<br></div> 办公楼的正门挂着“三五九旅干部学院”的牌子。 红六军团高级领导的画像悬挂在该院马路旁设立的立柱上,从后至前,为王震、萧克、甘泗淇、陈伯钧。 在学院小型会议室里,我们就学院及兵团一师今后的发展举行了座谈,最后合影留念。 离开阿拉尔市前,任新农院长,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三五九旅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兴东与我及顔凡强在大门口合影道别。王东兴副院长陪同我们离开阿拉尔市,在车上他再次和我们道别,并预祝我们后期的行程开心、顺利,能够取得预期的最佳效果。 2019 .8.15 . 喀什<div>清晨 ,我们进入南疆军区的大门时,正前方的办公主楼映入眼帘,道路两旁高大挺拔的绿树成荫,典型的部队大院结构,一点不陌生,感到很亲切。</div> 军史馆座落在大门左侧的庭院中,军史馆很大,展示内容丰富,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部队的建立、成长、发展历程。李干事一直在门口等待我们,甚是热情。 一进入展厅,就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正中间在八一红旗的映衬下,一只巨手高举一支枪,象征着红色军队的诞生日,两旁的雕刻标志着这支部队的来路与成长过程,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发展壮大成今日的一支坚不可摧的人民武装。 前言<br>南疆军区是一支具有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部队,其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赣苏区攸县、茶陵、遂川、浏阳、宜春、万载等县游击队于1930年10月8 日在江西萍乡大安里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师、湘赣独立第一师、红八军、红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第一二0 师三五九旅、晋綏野战军第二纵队、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1949年2 月改称第一野战军第二军,1950年兼喀什军区。1953年整编为南疆军区,1985年12月撤销,1987年10月恢复建制。 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长征时,国家保卫局第二方面军分局在贵州大定合影,前排中间站立者(戴眼镜)为保卫局吴德峰局长。当年我父亲也在这支队伍中,实在看不清,为左起第四排的第六个。 三五九旅部分获荣誉称号的个人名录;<br>1943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授予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王震“劳动英雄”称号<br>1943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授予三五九旅供给部长何维忠“劳动英雄”称号<br>1943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授予三五九旅供给部政委罗章“劳动英雄”称号<br>1943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授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政委晏福生“劳动英雄”称号<br>1943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授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模范团长”称号<br>1943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特务团政委谭文邦家属陈敏“特等劳动英雄”称号<br>1944年10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授予七一七团三连排长王福寿“特等劳动英雄”称号 …… 获荣誉称号的单位;<br>1939年10月八路军总部和边区政府授予八路军第一二0 师三五九旅“模范党军”、“百战百胜的铁军”称号<br>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八路军第一二0 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生产训练模范团”称号<br>1947年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授予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十团“宜川战斗第一功团”的称号<br>1948年8月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授予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十一团“壶梯山第一功团”称号 …… 二军(人民军)在 <喀什日报> 曾经使用过的设备 大生产时期屯垦官兵自制的工具——手推车 英雄的部队培育出众多的将才,他们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顔凡强找到自己父亲颜德明的照片,并合影留念 黎鲜岩找到自己父亲黎原的照片,并合影留念 军史馆照片中不仅将星璀璨,做出杰出贡献的高级党政领导也榜上有名,袁海俊看到了自己爷爷袁任远的照片,并合影留念 在副军职以上干部的照片中我看到父亲何宣泰的肖像,感到很欣慰。我在南疆军区军史馆门前单独留影一张。 因为这里是我唯一看到父亲单人照片的资料馆,是对父亲参加部队,几十年革命生涯的肯定。<br>父亲自参加红军就一直跟随这支老部队,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战斗生涯,若不是在东北蛟河火车站严重受伤,他绝不会离开老部队,留下终生遗憾。<br> (上)2003年4 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巴楚地震灾区后亲切接见军区领导<div>(中)2009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南疆视察时亲切接见军区林森鑫政委<br></div><div>(下)201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军区部队<br></div> 回访学习团给军史馆捐赠了许多书籍、文物,彭朗鸣向军史馆人员捐赠父亲《彭龙飞百岁邮票集》一本及吴瑞林将军纪念文集《最可爱的人》一册。 参观军史馆结束后,我们与李干事在门口合影留念。 庭院内喀喇昆仑荣誉石园的的大石头很有新意,喀喇昆仑精神就是战斗精神、实干精神。 2019.8.17 .红其拉普口岸<br>8月17日,团队从塔县出发,奔赴红其拉普国门。一路上看到许多已经废弃的建筑物,意味着中巴文化、贸易的交流源远流长,时代在不断进步,一切都在朝先进、科学的方向发展。<br>红其拉普口岸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是中国与巴基斯坦边界的通商口岸,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商口岸,是中国西部通往中东、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口岸原来设在塔什库尔干的皮拉力,距中、巴边境34公里,海拔高度4700米。1993年,红其拉普口岸正式迁至海拔3200米的塔什库尔干县城。新址距中、巴边境131公里,离喀什290公里。<br>这里曾是古丝路的重要通道。中国的古代文明,伴着驼铃马帮,由这里走向西方;西方的古代文明,亦从这里走向中国。唐玄奘取经回国,途经这里,逗留数日。红其拉普口岸的开放,给古丝路商埠喀什带来新的繁荣,也给塔什库尔干带来了新的变化、新的生机。 已经废弃的中巴会谈旧址,也算保留至今较完好的一座历史建筑 。 1968年7 月,中巴边境事务会谈会晤站前身 — 水布朗沟边境会谈会晤站成立。1973年春移至现址,称红其拉普边境会谈会晤站,中巴会晤站是中巴友谊的历史见证者和边境红色旅游的代表。 红其拉普前哨班, 这里的誓言是:扎根帕米尔,守边关,责任大<br>红其拉普前哨班常年驻守在海拔4723米的帕米尔高原红其拉普山口上,那里终年积雪,气候恶劣。改革开放20年时,他们就处理涉外事件400多次,抓捕、遣送国外越境分子20多人,送回巴基斯坦牧民的入境牲畜1000余头,维护了国家尊严,增进了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 红其拉普口岸距塔县120公里左右,海拔4733米,各类货车经过此地,需要办理报关及出入境手续。 盖孜边境检查站<br>这是最后一个检查站,我们顺利过关后,就可以直奔红其拉普国门了。<br> 红其拉普的边防哨所,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br>离开塔县不久,大片的雪花在空中飘洒飞扬起来,不久地面就积雪成冰了。好歹大家事先都有准备,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御寒服装。这里海拔5000多米,常年积雪不足为奇。抵达国门时寒气袭人,山上隆冬时节,凝雪成冰;山下烈日炎炎、骄阳似火,一天经过三个季度的气温变化,真觉得不可思议。 国防卫士常年生活在冰天雪地里,要不断巡逻,防范各类事件发生。他们心中只有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坚定信仰。心中有了信仰,守卫国防才有方向和力量。 守卫国门的边防战士,向你们致敬!你们辛苦了。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革命军人的灵魂。 红其拉普国门的7号界碑 界碑的后面有一道隔离栏杆,我们和巴基斯坦的朋友们隔着栏杆,可以相互招手致意,大家一样兴奋。 顶着风雪,我们登上国门之路,终于骄傲地站到了红其拉普国门前。当我们打开鲜艳的红星红旗,许多不相识的朋友们也兴奋地挤过来,与我们一起同国旗合影。 头顶着五星红旗,高举起“继承艰苦奋斗传统 弘扬三五九旅精神”的横幅,我们团队在国门前拍下这张终生难忘的合影。<br>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其拉普国门位于中巴公路314国道的终点,中国、巴基斯坦交界处,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帕米尔高原上,是新疆海拔最高的国门(海拔5000多米),最西端的边防哨,素有“雪域孤岛”和“西部天门”之称。 [由于高寒缺氧,空气稀薄,这里的含氧量不足平原的48%,全年无霜期不到60天,风力平均在8级以上,最低温度零下40℃,水的沸点不足70℃,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被生物学家定义为“生命禁区”,地质学家称之为“永冻层”。为此,在帕米尔高原,请记得一定不要剧烈运动! 离开红其拉普国门,返回塔县的路上才注意到风景这边独好,处处高原雪峰,白雪皑皑,不禁让人心旷神怡。 <div>在路上稍事休憩,轻松地按照阿拉伯妇女的样子包上头巾,像不像呢?</div> 看到这样的风光,还是农家乐呀,雪山、草地、牛羊,此情此景,人生在世足矣。 <div>新疆的确是个好地方,不愧为大美新疆这个称号。这种纯天然,由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奇景,让游客产生流连忘返,难以割舍的情怀。行车在新疆的公路上,大漠、戈壁、雪山、峡谷、草原、森林、湖泊、河流……一路上各种绝美的景色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未经人工雕琢,原始而又震撼。但愿这块净土永远保持原生态,让人类与大自然永远和谐共存。<br></div><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