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岳阳楼记》是北宋年间范仲淹政治改革失败之后,遭贬守邓州时写的一篇著名散文。三百六十八字的《岳阳楼记》,在成百上千的关于岳阳楼的诗文中堪称魁首。</p><p>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系文章之重心,题旨所在。</p><p> 文章开头本受友人腾子京之约为楼写记的。作者从“楼”出发居然上了正论的峰巅,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使本不相关的两者句连无隙,贯通一气。</p><p> 关于腾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由,只以“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乃重修岳阳楼”一语带过,只因回避不了与楼相关的事项。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并不是他即兴创作,而是他一生的理念和信念。相比满朝庸官,范仲淹谋求改变,他一生为国为民,弹精竭虑,从不谋求私利。就在弥留之际,他还向宋仁宗上《遗表》,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求皇帝恩泽子孙,而是请求皇帝“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众”。因此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山湖江河远则忧其君,”居高忧民,处远忧君。</p><p> 如,本是写岳阳楼,上来就“论”大写特写,那又会喧宾夺主。</p><p> 范仲淹对新楼体式陈设,只以“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略于交待。然后写湖,只写水势,如,“浩浩汤汤”(shangshang)水势盛大的样子;横无际涯(译:湖水宽阔,无边无际);朝晖夕阳(译:白天晴朗,晚上多阴)气象万千(译:指阴晴变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壮丽的景色)。范仲淹就此闸住,并以“前人之述备矣”作结,如截奔马,不任其放纵。否则,冲淡题意。</p><p> 这样作者写“楼”、写“湖水”略而不至于繁,抓住典型特征。</p><p> 抑“情”扬“论”,作者翻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议论,一悲一喜,尽管感情状态不同,实际上都是以物之好坏而喜悲,与缘物生情是一致的。</p><p> 《岳阳楼记》的名于世,传于后,和他的立意高,构思巧是分不开的。范仲淹的立意高,是与他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他志高气满,虽推新法一年即被废除,遭受贬谪。但他不退缩,借写岳阳楼,一方面重申自己的抱负,一面乘此和朋友腾子京共勉,所以《岳阳楼记》重心放在论,而不是着力去写楼。</p><p> 行者整理一九八八年笔记而成此文。过去读古文是为应试而学,因课目太多,古文又太生涩难懂,不求甚解,只为应付。现能温故知新,能结合当时范仲淹所处的环境和背景,来赏析此文。那些内容是虚写,那些内容是实写的手法和艺术特点,更能反映出《岳阳楼记》的主题。</p><p> 《宋史》中说: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范仲淹诸贤,无愧乎此。历史最终给他公正的评判。</p><p>行者</p><p> 2019年10月22日重新整理</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