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切磋教学 共同成长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汉师附小:苟新楠</p><p> 光阴似箭,一晃一个月的帮扶工作已悄然结束。这学期有幸成为名优特骨干教师帮扶团队成员,我深知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压力与责任。为了不辜负校领导、同事对我的期望,我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做好每项工作。</p> <p>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p><p>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加入汉师附小这个团队,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好学的热情、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还没有建构一定的联系,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帮扶的重要意义:既使帮扶教师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也是对帮扶教师不断再学习、再提高的有效督促;更是提高年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快车道”。附小的未来,全靠这些年轻教师。因此,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尽心尽力。</p> <p>二、加强学习,自我提升</p><p> “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业务过硬才有能力去帮扶别人。课余时间,我再次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重点,明确课程各级的总目标和分级目标,理解了语文教学原则,学习科学评价方法,为后面的教学指导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二是学习“统编语文教材解读”,听名师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建议、备课引导,提高自己教材解读、语文要素的把握、教材教法的设计能力。三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等教学杂志上的文章,了解前沿的教学理念、高效的教学设计,开阔眼界,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借鉴运用。先学后帮,提高起点。</p> <p>三、真诚帮扶,共同成长</p><p> 五年级帮扶小组是一个团结、奋进、扎实、和谐的团队,不搞形式,从实际出发,帮扶双方均获益匪浅。张校长、马治娟组长和我,共同帮扶王玉莹、孟晓丽、党超、李菊四位青年教师。她们克服教育教学工作繁忙、回家还要照顾年幼孩子的困难,珍惜帮扶机会,每周定时、定人上1节研讨课。平时我们在工作中互相切磋,经常一起研究教学中棘手的难题;集体备课时组长经常组织研讨教学重难点,探讨教材教法。年轻人提出备课时的疑难,我们总是支招解决。听课,认真记录。评课,及时细致:肯定亮点创新点,更重要的是点出不足,共同把脉,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帮扶老师有丰富的理论水平、教学技艺,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她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帮扶老师虚心听取,反思、琢磨,修改教案,最后二次上课,课堂教学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仅一个半月,四位青年教师上7节课。校内教学能手大赛报名时,一个组只有2个名额。我组3位青年教师争相报名。为此,组内先赛教,前两名上报。为什么如此?首先是专业自信,二是愿意成长,三是热爱语文教学。对教育事业的情怀,使帮扶者和年轻人,付出了真诚与努力、乐业与奋进,在教学传承中,我们互相被温暖着、感动着、成长着,累并快乐着。</p> <p> 建议:团队帮扶的作用和效果是明显的,但只是组内的帮扶,时间一长,不利于青年教师的进一步提高。我建议学校支持新老教师“走出去”,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培训、学术活动,听一些知名特级教师的课,开阔眼界,取经传经,使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整体的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