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第二十课 端午安康

༺冬༻

<p>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p> <p>《六幺令·天中节》上阙</p><p><br></p><p>苏轼(宋)</p><p><br></p><p>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p><p><br></p><p>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p><p><br></p><p>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p><p><br></p><p>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p><p><br></p><p>  该词作写出了我国极具特色的端午节民俗文化。在我国传世的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绘画也为数不少。欣赏这些传世名画,你会体味到独特而又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p> <p>《龙舟夺标》 吴廷晖(元)</p><p><br></p><p>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龙舟竞渡,这幅作品画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主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子内有许多侍女环侍着一名贵人,前后两舟则摇旗吶喊,锣鼓喧天,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于其间,场面十分热闹。画中线条好似游丝般的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p><p><br></p><p>  吴廷晖,乃浙江吴兴人,擅长青绿山水和花鸟画。</p> <p>《龙池竞渡图》局部 王振鹏(元)</p> <p>《端阳即景图》陆治(明)</p><p><br></p><p>  此图所画是端午节时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p> <p>《端阳景图》 余樨绘(清)</p><p><br></p><p>  该画作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在日丽水暖的郊外,野花竞相绽放,各种植物蓬勃生长,青蛙、蟾蜍等动物在明媚的阳光中跳跃、飞翔,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p><p><br></p><p>  此图既然以“端阳景图”为名,画中的动植物自然与端午风俗有关。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p><p><br></p><p>  此图所画是端午节时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p> <p>《端午钟馗图》 黄慎(清)</p><p><br></p><p>  此画作中钟馗正与孩子嬉戏,他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都可以看到菖蒲和艾叶。挂钟馗像,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p> <p>《端午图》 罗聘(清)</p><p><br></p><p>  罗聘,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p> <p>《端午即景》 程十发</p> <p>《五日吉祥》 齐白石</p><p><br></p><p>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p><p><br></p><p>  “五日节”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此画作艾叶偏倚右侧,左侧菖蒲又称蒲剑,画中寥寥数笔,以花青写之,浓墨勾茎不失“剑气”。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浓墨干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p> <p>《端午美味图》齐白石</p><p><br></p><p>  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它们代表了与普通人同乐同忧的东西,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p> <p>《端午》齐白石</p><p><br></p><p>  一盘红樱桃、两个粽子,巧妙点出作品的主题。最精彩处当属散落盘外的三粒樱桃及右上角的款识,一下子将画面平正的布局激活。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p> <p>《端午习俗》张大千</p><p><br></p><p>  款识:“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祗有老夫枵腹坐,画符吓鬼近来难。古来午日俱画赤灵符,今无复见矣。”</p><p><br></p><p>  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p> <p>《天中五瑞图》 陈半丁</p><p><br></p><p>  陈半丁,即陈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陈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鸟、山水画最为著名。陈半丁是“运古派”的高手,他“一方面研究古法不遗余力,一方面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务以古人成法,运以自然丘壑,加以个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种与古不背,却与古不同的,不即不离的绘画。”</p> <p>《端午即景》唐云</p><p><br></p><p>  端午前后,正是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节,画家的笔下除了粽子,当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p> <p>《端午图》任伯年</p><p><br></p><p>端午节吃黄鱼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任伯年小酌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这一点。</p> <p>《屈原》傅抱石 </p><p><br></p><p>傅抱石至少创作了七帧《屈原像》,尽管每件作品的风格都有所不同,但全都以屈原的《渔父》为刻划基础。傅抱石的屈原像造型基本上是反映《渔父》的首五句诗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些诗句透视了屈原投江前的情绪和外貌。</p> <p>《午瑞图 》郎世宁(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p>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宫中档案说此图“端阳节备用”,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习俗。</p> <p>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p> <p>一些关于端午节简单有趣的美术活动分享给大家,你们也动手做一做吧!</p> <p>值此佳节,祝大家端午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