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娜 》

如 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 引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西伯利亚,就是乌云下的荒野,冰天雪地,寒风凛冽,贫穷与野蛮的流放之地。文学里的描绘,构成了脑海里的印象,竟然也成了我多年想探访的一种欲望。当我们驱车真实地奔驰在这片宁静的土地时,迎面扑来的却是碧水蓝天,广阔无垠的绿野,彩顶木屋散落在森林草坪之中,那蜿蜒悠长的公路,仿佛是镶嵌在蓝绿间的银色丝带,飘荡在一望无际的旷野;脑海里尘封已久的概念,早已被眼前的风光美景,一页页更换着,而一幕幕新的情景,又不断地闪现在我的面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俄罗斯 漫游随笔 之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 娜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 歌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清晨,当我们驱车来到西伯利亚第三大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区整齐干净,路边的行人很少,显得有些清静。我们在路边停下车,等待预先联系好的一位当地向导。不一会就见远处有位背着双肩包的姑娘匆匆忙忙向我们走来,她就是“娜”,一阵久违的热情寒暄过后,娜领我们开始了对克市的游览。</b></p> <p class="ql-block"><b> 娜是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苗条的身材,白色的肌肤,棕黄色的头发细腻高挑的鼻梁,俏皮中洋溢出青春的活力,不算很标准的汉语介绍着克市。其实性格活泼开朗的娜,有一个很长的俄罗斯名字,几年前她在中国留学时,周围的同学老师嫌她的名字叫的太麻烦,都懒得喊她的名字,后来她索性起了中国名,在字典里翻出一个“娜”字,注解是女子人名,于是就简单干脆,就叫”娜“了。然而,同学们总是喜欢拖着腔喊“娜娜,拿拿这个,不要拿那个。“一种发音怎么就那么多个意思,娜常常搞得困惑难解,怎么自己就叫了个哪名。</b></p> <p class="ql-block"><b>路上与她闲聊中,我故意逗乐说:其实“娜”字不错,中国文人有时喜欢把一个汉字拆开解释其意,“娜”字拆开之意是“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娜一听很高兴说:我第一次听老师这么解释,我一定记住这句话。看来世界上的姑娘都是喜欢人们赞美的。</b></p> <p class="ql-block"><b>娜领我们很快来到位于市区边的一处高地,只见山坡上面有一座非常小的教堂,圣帕瑞斯科夫小教堂。这也许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小的教堂,别看只能容纳几个人,但是非常有名气,俄罗斯1997年版10卢布,正面图案就是这座小教堂。</b></p> <p class="ql-block"><b>据说来到这里旅游的人,都喜欢在此处,手拿10卢布打卡留影。</b></p> <p class="ql-block"><b>其实教堂无论大小,都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有着精神的信仰,就有存在的必然。</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这里俯瞰克市尽收眼底,娜指点着远处,介绍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全区有223万平方公里,人口290万,北接北冰洋,南接西伯利亚山区,部分村庄甚至只有一位居民,是俄罗斯地广人稀的典型代表区,而克市区位于叶尼塞河和西伯利亚铁路的交汇点,面积470平方公里,人口104万。看来娜是预先做了一番功课。</b></p> <p class="ql-block"><b>正当娜介绍起劲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一片乌云飘过,风雨瞬间急下,猝不及防,旷野里也无处避雨,无奈只能朝山坡下停车场快步走去。好歹不算远,二百多米,又带着雨伞,没有淋成落汤鸡还算是幸运,只不过裤脚和鞋袜都被淋湿了。</b></p> <p class="ql-block"><b>有意思的是,娜刚上车雨就停了,看着飘走的乌云,车厢里不由得发出了笑声,权当这是上苍给我们的洗礼吧。</b></p> <p class="ql-block"><b>我们来到市内的“战争胜利纪念馆”参观,纪念馆的场地规模不是很大,是为那场在抗击法西斯的卫国战争牺牲的烈士而建。除了有展览的武器外,还有烈士纪念碑和一直在熊熊燃烧的火焰。</b></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每天都有一队学生轮流在此军训站岗,看到他们整齐的步伐,认真的容姿,却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对青少年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娜在给我们介绍着二战时期克市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告别那纪念碑前熊熊燃烧的火焰,我们来到美丽的叶尼塞河畔。这条俄罗斯水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贝加尔湖,流入北冰洋,是西伯利亚三大河流之一,是非常壮丽的河流。</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俄罗斯著名作家契科夫曾经这样描绘叶尼塞河,“如果说伏尔加河是一位盛装淳朴而忧郁的美女,那么叶尼塞河却是一位强壮而彪悍的小伙子,不知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用到何处“。然而、就是这条强壮彪悍的叶尼塞河把这座城市从中间划出了新城区和老城区,同时也把西伯利亚进行了划分,左岸属于西西伯利亚、右岸属于东西伯利亚;也就是这条壮丽的大河孕育过俄罗斯战斗民族的性格。</b></p> <p class="ql-block"><b>娜领我们登上停留在岸边的一艘老旧蒸汽轮船,船体不算大,只有十来个舱位。就是这艘不起眼的古董旧客船,却是运载过俄罗斯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两位客人。一位是尚未登基的尼古拉二世,1891年从日本回国途中乘坐该船到了克市;另一位是列宁,1897年该船将革命党人列宁送到西伯利亚的流放地。二人虽然是不同的阶级,对立的政敌;但二人却都实现了各自追逐的目标。前者尼古拉二世后来登上了沙皇的宝座,这位末代沙皇将革命党人列宁流放到西伯利亚;而后者列宁却成了布尔什维克的领袖,领导了十月革命,终于推翻了尼古拉二世及罗曼诺夫王朝,成功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b></p> <h3>(娜给我们介绍现在这艘船上的经理夫人)</h3> <h3>(船上的大客厅)</h3> <h3>(列宁曾经住过的舱房)</h3> <h3>(船舱里挂着当年老旧的照片)</h3> <p class="ql-block"><b>我默默地坐在这艘船的甲板上,回望着叶尼塞河上的风云。</b></p> <p class="ql-block"><b>叶尼塞河不仅飘摇着饱经沧桑的过去,也流淌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已成为风景如画的游览胜地。</b></p> <p class="ql-block"><b>  娜在河边碰上一位正在散步的熟人,交流片刻,那妇人举手向我们打了个招呼,把手里的一个大面包递给了娜,她把面包拨开分给我们,去喂河边的野鸭子,我误以为是让我们尝尝,几乎搞出笑话,结果野鸭子没来几只,倒是引来一群鸽子抢食。</b></p> <p class="ql-block"><b>我把这块面包,转送给岸边玩耍的一个小男孩喂鸽子,那群鸽子紧紧将他围着,孩子非常开心。随后他向我举起母指,好一幅祥和的画面,我迅速按下相机的快门,抓拍到这美好的瞬间。</b></p> <p class="ql-block"><b>  中午时分,娜领我们去了一家正宗的俄罗斯餐厅,品尝正宗的俄式大餐。其实我不怎么爱吃西餐,先不说那套礼仪,就说那一堆刀叉围着盘子来回插,还真不如一双筷子好用。</b></p> <p class="ql-block"><b>  有一盆土豆烧牛肉,到让我想起赫鲁晓夫把共产主义简单比喻的那句名言“土豆烧牛肉”的理想。虽然好笑,但是也看出俄罗斯人对土豆烧牛肉的喜好。其实充其量就是水煮土豆放进几块牛肉,上点西红柿酱,不怎么好吃。真应了那句时髦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过俄式有些菜品还是很不错的。</b></p> <p class="ql-block"><b>午餐过后,我们又要继续前行了,该和娜说再见了,相逢是欢聚中的愉快,告别却是愉快中的留恋。“我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大家千万不要哭哟。”娜的这句调皮的告别话,反而在告别的气氛中,引起了大家又一阵愉快的笑声,的确短暂的相聚是愉快的。</b></p> <p class="ql-block"><b>望着车窗外娜越来越远的身影,让我想到娜虽然生长在这片俄罗斯的土地,也有着俄罗斯民族倔强的性格,然而她却喜欢中国的文化,在中国留学期间,与不少中国朋友结下了友谊。如今娜回国效力,正赶上中俄关系最佳之际,一带一路的倡议连起了欧亚,也有力筑牢了中俄民心相通之桥,娜所学也有了用武之地。看来娜当初选择是勇敢的,也是有远见的。契科夫有句名言:“在叶尼塞河生活,开始是呻吟,最后却是我们在梦中也没有见过的勇敢”。</b></p><p class="ql-block"><b>  我默默的祝福着娜,愿中俄民间的友谊,犹如叶尼塞河水奔腾不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 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于西伯利亚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请继续欣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俄罗斯 漫游随笔 之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白夜漫步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如 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继续向西伯利亚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图片摄影:如 歌 </b></p><p class="ql-block"><b> 文稿原创:如 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2019年7月</b></p><p class="ql-block"><b> 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