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6月20日 星期六 多云,晴</h1><h1><b> 烟火味,就是生活的味道。</b><div> 到一个地方,要想深入体会民风乡俗,按照当下最流行的说法,就是要感受其烟火味。<br> 何为烟火味?我的理解可能不太准确,有烟有火那就是要做饭,做饭就要买菜,就要去菜市场,我的解读,烟火味就是要到菜市场去转转。</div><div> 泸沽镇的菜市场就是工农街上的集市,这里本规划的有农贸市场,就在卢铁家属区的北侧,但是大家似乎更习惯于街边选购,路上采买,规划的市场也逐渐荒废,这在大城市属于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却在这里热闹非凡,这可能就是小镇百姓的“压马路”。<br> 菜市场,烟火味,其实确有几分关系。老百姓过日子,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个都体现着一个人群生活饮食习性,因此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就去菜市场走走,绝对算的是深入游。<br></div><div> 川西小镇上的集市的确和我们关中地区大有不同,卖的货品有不同,买的方式有不同,采购的工具也不同,置身其中的感受更是不一样。先说这满大街的小背篓吧,就很有特点。这种背篓在云、贵、川地区使用广泛,有竹制的,有塑料编织带制成的,竹篓虽小可能盛放不少物品,而且凉山地区山路多,行走不便,这种背篓往身后一背,可把双手解放出来,上山下山好控制重心,最关键的是更具凉山当地的地方特色。<br></div></h1> 随处可见的小背篓 背篓成了凉山山区居民的必备品 不同年龄段都会使用背篓 <h1> 再说这在市场上所售卖的商品,有许多的蔬菜,我们这些北方人见都没有见过。这个长得像西瓜,一问才知道是当地的南瓜;四川的水芹菜就是嫩,没有那么粗的杆儿,口感应该也不错;凉山山多,山珍自然不少,有一个专门的区域专卖山民从山上采摘的菌子,有干货,有刚采摘新鲜的,早都听说山里的菌子鲜美,而且这里是纯天然无污染,于是也买了一些回去煲汤品尝一下。</h1> 端午快到了,街上售卖粽叶 当地的玉米 山民采摘的野生菌子 泸沽老街上的木房子 街上还有传统的铁器铺 <h1> 在镇上的集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卖猪肉的特别多。四川人吃饭无肉不欢,每顿饭都要有猪肉,这也就让四川成了生猪养殖的大省,走出了像新希望这样以猪产业为主导的上市公司。你打眼一看,泸沽镇上路边市场卖猪肉的摊位可真不少,猪肉,猪下水,似乎四川人能把整个猪的每一部分都合理利用,火爆腰花儿,酸辣肚条,土匪猪肝,肘片汤、蒸烧白、烧蹄花......这些菜呀,个个都是川菜的经典,也难怪老百姓这么喜欢吃猪肉。</h1> “背篓”选购猪肉 给顾客切肉 老板生意不错,一早上基本快卖完了 <h1> 在市场一角见到了一个老人,年龄应该在70岁左右,售卖自己用竹子编制的锅把子——四川人刷锅时的一种工具,老人静悄悄的坐在街口,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一般都会上前咨询并买上几个,这锅把子是纯手工制作,是做竹器的边角料一丝丝的用刀分割开,扎成一束做成锅把子。手艺人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看到这种场景,我都会照顾一下这些老人的生意,因为这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在世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对我影响很深,一次冬天,父亲买来了一个小物件儿——是用牛骨一点点搓成的包饺子的工具和几双鞋垫儿,其实也都用不上的东西,问父亲在哪里买的,为什么要买?父亲告诉我是路边摊,大冬天一个老太太坐在路边搓牛骨、卖鞋垫儿,一件商品几块钱不值钱,但是对于他们来讲却是工作的全部。他说我们买一双鞋垫,买几个小物件,花不了几个钱,但老人可以早点回家,不再受天寒地冻,能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帮。父亲当年告诉我的道理,到今天我都没有忘。老大爷没有零钱,我专门去换了零钱,一下买了两个,说实话拿回去能不能用得上我也不知道,买完东西让老人伸出手,粗糙、黝黑的双手,老人在先锋乡住,其实也在泸沽中学的周围,他那辆老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还是自己花500元买来的二手车,看着老人手里拿着钱对我在笑,我仿佛看到了在那个冬日里,父亲在那位老太太的摊位前买东西的场景。</h1> 街角卖“锅把子”的老人 老式永久牌自行车 粗糙、干裂的手 有了劳动的收入,很高兴 <h1>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才知道明天就是父亲节,父亲已离开我多年,但我依然记得他教我的许多,当一个人还被许多记住他的人挂念着,他就没有离开,他就还永远活在我们身边。<br> 独在异乡,四川凉山,祝做父亲的我们和我们的父亲,天下所有的好人,健康平安。</h1> <h1><p> </p></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