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门<br><br>坤宁门为坤宁宫后台阶下正中面北之门,北通御花园。明初设坤宁门于御花园钦安殿北,即现顺贞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广运门改建,同时将其改称坤宁门并一直延续至清朝。坤宁门曾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br><br>门面北,面阔3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明间设门,中一间安装宫门两扇。两次间隔为值房,后檐设两抹头方格槛窗,中配方格风窗,前檐为墙。门两侧山墙斜出八字琉璃影壁。两侧接坤宁宫东西庑房。坤宁门是后三宫通往御花园的主要门户。<br><br>坤宁门是后庭的后门,向北开。出坤宁门便是御花园。清代选"秀女"时,秀女们在此门候选。<br><br><br><br><br> 进入故宫御花园<br><br><div>故宫御花园,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始建,十八年建成,名为“宫后苑”。清雍正朝起,称“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br><br>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占紫禁城面积的1.5%。</div><div><br></div><div>御花园三大特色<br><br>其一,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br><br>其二,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br><br>其三,彩石路面,古朴别致。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br><br>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br><br><br></div> 紫禁城中共有四座大小不等的花园,分别是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即乾隆花园)。其中,以御花园面积最大。它的整体布局以及局部点缀上,都极其考究。园内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楼台亭阁,变化多端。<br><br><br> 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从乾隆时起,排贮《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广。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br><br><br> 御花园是供帝王家眷休憩游览的场所,一些重要的节庆都有活动在这举行。五月端午粽子节,八月十五中秋祭月,九九重阳登高,皇帝率领后妃们登临御花园最高处的堆秀山御景亭,望远祈福,祛邪避秽等等。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宫中要祭祀牛郎织女,拈香行礼,举行乞巧活动。<br><br><br> 御花园又是后宫的汇合点:北面绕过大影壁是顺贞门,出此门即是神武门广场,到达紫禁城北门。南面是坤宁门,通往后三宫的入口。西南角是阆苑右门,由此进入西六宫;东南角是阆苑左门,由此进入东六宫。 <div><br></div> 阆苑东门 万春亭 <div><br></div><div>御花园东部的万春亭,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亭重檐,上圆下方,合于“天圆地方”之说。东方与春季对应,故名万春,即天地长春之意。</div><div><br><div>万春亭、千秋亭分别位于御花园内浮碧亭、澄瑞亭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是一对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仅藻井彩画有细微的差别。<br><br></div><div>亭平面呈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形,施单昂五踩斗栱。圆攒尖顶,明称“一把伞”式,黄琉璃竹节瓦。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组合成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亭子之最。<div><br></div><div><br></div></div></div> 万春亭的秘密:不论从哪个门看出来都有一棵柏树。<div><br></div><div>万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是故宫御花园里象征四季的亭子。万春亭、千秋亭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是一对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仅藻井彩画有细微的差别。两亭均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组合而成,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亭子之最。</div> 万春亭,是上圆下方、四面为十字形的重檐多角亭,与千秋亭是园中构造装饰完全一致的建筑。清代曾在此供关帝像。按五行方位,东方属春,万春亭在御花园东边,故有此名。 万春亭门前的柏树 万春亭的藻井因为建在圆顶之下,所以与故宫其他大殿中的藻井不同,不需要从方井、八角井再过渡到圆井,更接近苍穹的概念。并在藻井下设窗,阳光可以射入亭内。 浮碧亭<div><br></div><div>万春亭北面就是浮碧亭。亭建于石桥上,亭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厦系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添建。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有春意盎然的意境。</div><div><br></div><div>清宫选秀的时候多数就是在御花园进行,浮碧亭就是主要场地。皇帝坐在亭内临时设置的龙椅上,秀女们站在亭外,一组几人,让皇帝选。选秀的时候没有“才艺展示”,甚至不能说话。选上与落选,全凭皇帝的感觉。<br></div> 堆秀山与御景亭<div><br>堆秀山<br><div><br></div><div>堆秀山,明代曰堆绣山,清乾隆年间改名堆秀山,位于故宫御花园中东北部、钦安殿后东北侧,背靠着高大的宫墙,腾空而立,十分精巧秀雅。堆秀山为一座人工假山,整座山完全是由奇形怪状的石块堆砌而成,堆山匠师们称这种手法为"堆秀式",因此得名。<br><div><br></div><div>山前一对狮子石座上各有一石刻龙头,口喷水柱高达10余米,景象十分壮观。山下小路曲折盘旋通向山顶。山前正中有门,门内有洞,沿洞内石阶盘旋而上,也可到达山顶。山顶建有四角攒尖顶方亭一座,名御景亭。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清代帝后都要上堆秀山登高,到御景亭揽胜。<br><br>堆秀山位于御花园北稍东部。明万历年十一年(1583年),在拆去的观花殿原址上,堆叠湖石成高约10米的假山。山正中洞门题为"堆秀",山巅建御景亭。清代又在山间设喷泉石兽,为宫中现存唯一的水法设施。</div><div><br></div><div>御景亭</div><div><br></div><div>高耸于御花园北的堆秀山上,是宫苑中眺望风景的绝佳之处。亭内天花藻井,并面南设宝座,亭外设石供桌。此亭为九九重阳节帝后登高之处。</div></div></div> 堆秀山整座山上奇形怪状的石块。 钦安殿<div><br>钦安殿坐落于正中北面,是园中的主体建筑。它把花园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近二十座不同风格的殿宇轩斋大致建在东西两侧对称的位置上。只有绮丽小巧的亭台布于园中,因此钦安殿虽然东西有对称的建筑,但不能同时收入眼帘,从而在视觉上扩大了原本面积不大的花园。<br><br><br></div> 钦安殿殿基是以汉白玉石为材的须弥座,望柱和拦板上的龙凤图案是形态优美的明代雕刻。殿顶平坦,周围四脊环绕。殿内供奉道教的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水神,所以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令,皇帝到此拈香行礼,祈祷水神保佑皇宫,消灭火灾。<br><br>钦安殿是坐落在北京中轴子午线上唯一的道观,清代每逢元旦年节,都要在此设斗坛、道场,皇帝来此拈香行礼。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的中央院落内,始建于明代,明嘉靖年(1535年)添建墙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厦。<br><br><br>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为道教中的北方之神。殿顶为重檐盝顶,殿宇基座周围汉白玉石栏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 殿前相交于甬路上方形成拱门的连理柏也是宫中的奇树之一。<div><br></div><div><br></div> 古树<br><br><div>故宫后花园内现存有古树一百六十多棵,多数在三百年以上,苍松翠柏,千姿百态,各领风骚。<br><br>在钦安殿前有一连理柏占居显位,树的二根分别位于故宫中轴线的两侧,于l米多高处合二为一,正值中轴线上方变为一棵。相传两树自动结伴,心往一处想,坚贞不屈,因而感动了上苍,使之融为一体,人们叫它连理树,象征纯真的爱情,因而引来了天下不少痴情男女与它相拥。<br><br>位于堆秀山东侧有一棵古柏,被封为"遮荫侯"。它在园中名气最大。此树高7.8米,树围0.9米。它虽貌不出众,所在的位置也不显赫,但怎么会得此殊荣呢?<br><br>相传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天气很热,随从人等个个汗流浃背,惟有乾隆爽身惬意。回朝后,乾隆皇帝在园中游玩来到此树前,一太监奉承道:皇上去江南时此树枯萎。皇上一回来此树又茂盛起来了,看来是此树随皇上一同去了江南。乾隆一想,去江南的路上别人大汗淋淋,而自己却很凉爽,再听太监这么一说,想必此树暗中为我遮荫,不禁心中大喜,便赐封此古柏为"遮荫侯"。后来还为它题写了《柏树行》刻在碑上,碑就在树旁的搞藻堂西墙上。<br><br>园中的名贵古树还很多,如卧龙松、龙爪槐等,这些古树虽老态龙钟,但还枝繁叶茂,每天迎接着海内外广大游人。</div> 故宫后花园的建筑风格<div><br></div><div>御花园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div><div><br></div><div>钦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南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纤巧,十分精美。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br><br>倚北宫墙用太湖石叠筑的石山"堆秀",山势险峻,磴道陡峭,叠石手法甚为新颖。山上的御景亭是帝、后重阳节登高的去处。</div> 天一门<div><br>天一门为御花园中央钦安殿院落的南门,建于明代嘉靖年(16世纪),初名"天一之门",清改今名。"天一"为星名,又为北极神之名,又喻"天一生水"之意。此门是紫禁城中少见的青砖建筑,在起到避火防灾功能的同时,又与花园清雅苍翠的环境相协调,是一座别致的皇家道观门户。</div> 故宫御花园内的铜獬豸造像<div><br></div><div>故宫御花园内的天一门前,有一对铜质神兽造像,各长约1.30米,宽约0.35米,高约1.35米,见图1。该神兽名为獬豸。其头部有着类似龙头的外形,头顶前部的叉形独角分外鲜明(见图2内红色框线标记),嘴角两侧各伸出一根长长的虬髯。其虎目圆睁,麋鹿形的身躯显得敏健利落,全身的鳞片线条分明,四肢处尤为明显,犹如盔甲一般。其利爪张开伏地,似警惕外来的入侵者,并随时做好攻击的准备。其头部和尾部的毛发均为直立,呈火焰状,可反映神兽的警惕、威严形象,并给人以震慑之感。其全身鎏金,蹲伏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犹如守护卫士神,使得任何妖魔不敢靠近。</div> <div><br></div> 绛雪轩与养性斋<div><br>绎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角,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角,后依宫墙,座东面西,其建筑平面为"凸"字形。<br><br>两斋遥遥相对,造型高低不同,对称却不呆板。绎雪轩的门窗装饰均为楠木雕刻,窗棂雕有"万寿无疆"花纹。乾隆皇帝常到绛雪轩吟诗作赋。当时绛雪轩前有五株海棠树,每当花瓣飘落时,宛如红色雪花纷纷降下一般,遂将此轩名为绎雪轩。乾隆皇帝曾有"绛雪百年轩,五株峙禁园"的诗句。轩前琉璃花坛里有一簇极为罕见的太平花,这是晚清时西太后命人从河南移来栽种于此处的。养性斋是一座楼阁式藏书楼,末代皇帝博仪退位以后,曾聘请教师在这里教他学习英语和数学。<br><br>此轩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皆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的琉璃花坛制颇为精致,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原来,轩前有海棠树5株,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花坛前竖立一远古木质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诗句。<br><br>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始建于明代,初名乐志斋,清代改今名。<br><br><br><br></div> 养性斋为两层楼阁式,座西面东,斋前叠石环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建筑平面遂呈"凹"字形,与花园东面的绛雪轩正凹凸相应。清嘉庆、道光两帝常临此斋。清逊帝溥仪曾将他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安排在此居住。 养性斋四周种有许多凌霄花,此时开的正艳。 承光门<div><br></div><div>御花园顺贞门内南北向之门,明代已有,清沿明制。门1开间,双扇大门,庑殿式琉璃门楼,左右各接转角琉璃顶矮墙与集福门、延和门相连。门内左右各置鎏金铜卧象。此门富有装饰性,作用与影壁相似,现设有故宫大导游图,不开启,进入御花园须经集福门或延和门。<br><br>承光门内左右各有一个鎏金大象铜象</div> 这一对镏金大象铜象,以鼻触地,透过头部的绳子和背上的毡毯,以及驯良的眼神来看,可以知道是训练有素的“仪象”,而非不知礼仪的野种。还可以发现它的前腿跪的方向是相反的!真正的大象是不可能这么反关节伏着身体的。而这样的身姿,与神武门里的鎏金铜象也是完全一致。这其实就是“富贵象”,取的是“伏跪象”的谐音,因为前伏后跪的大象,可见皇帝不仅吃尽穿绝,连名字都要是大吉大利的,而且不惜大象以“反关节”的方式来迎合“朕意”。<div><br></div><div><br></div> 一九二二年,溥仪、溥杰、润麒与他们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在紫禁城承光门内。<div><br></div><div>一九一九年,在大总统徐世昌的筹划下,逊清“小朝廷“为溥仪聘请了英文教师庄士敦教授英文。</div> 延和门<div><br></div><div>御花园顺贞门内西侧东西向之门,明代已有。门1开间,双扇大门,庑殿式琉璃门楼,左右接琉璃顶矮墙,北连御花园北宫墙,南转东与承光门相接。现建筑完好。<br><br><br></div> 承光门 顺贞门<div><br></div><div>顺贞门是御花园的北门,是内廷中路的最北端,外面即神武门,因而是由北进入内廷的重要通道,无故不得开启。此门始建于明代,初名坤宁门,后改"顺贞",寓顺和贞节之意。<br><br></div> 神武门<div><br></div><div>神武门是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bai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br><br><br></div> 神武门面对着景山公园的南门。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属建筑不仅是一座供游赏的皇家园林,还具有习射、停灵、祭祖、官学、躬耕、戏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园占地23公顷,园内松柏葱郁,游人如织,是北京皇城内独具特色的所在。 故宫北门外城墙。 故宫北门外的护城河 神武门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但皇帝居宫中时,神武门上的钟不鸣。<div><br></div><div>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多从此门入宫。此门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员出入皇宫的专用门。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门出宫,但随行嫔妃必须由神武门出宫。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宫,则一同出神武门。<br><br></div> <br>1924年,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即由此门离去。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站在景山公园煤山上眺望故宫</h3> 故宫西北角的角楼 晚霞映红了故宫外的护城河 景山大街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