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江山锦绣华 一小游盛夏日的石鼓书院

平儿

<p>作为衡阳市民的你,位于家门口的这座千年书院,是否曾经踏足过?</p><p>如果答案是"No",不如趁着这夏至日,艳阳天,与平儿小姐一起细细走一走?</p> <p>石鼓山,海拔69米。石鼓书院就座于其上。它占地面积4000余米,是一个精致小巧的所在。</p><p>来到石鼓广场,一个巨大的雕塑群就不容忽视地进入视线。七位儒雅之士正是让石鼓书院有了它独有的精气魂的大家们。</p><p>有最初在石鼓山筑庐读书的唐人李宽,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游过石鼓,留下的名篇《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有北宋初李士真以私财在李宽读书故址构建屋宇,正式创建石鼓书院。以《爱莲说》被世人熟识的宋朝哲学家,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就读。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朱熹曾作《石鼓书院记》,倡导以义理之越授徒。南宋理学家张栻,尝作《武侯祠记》,并亲书韩愈名作,刻碑嵌于合江亭壁上。</p><p>各位大儒们高高立于鲜花之上,绿荫之中。庇佑影响着一代代潇湘学子。</p> <p>从入口处走过一个近100米的麻石走道,禹碑亭就在眼前。庄重,典雅。楹联曰: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似懂非懂,可惜并无注释。不过诗句楹联之意味,在于一个“品”,真生硬译成大白话,怕是要趣味索然了。</p> <p>亭内正中有一块碑,上刻完全看不懂的蝌蚪文。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衡州,因治水不利,心情烦躁,于是登山散心。看到一白胡子老人正独自下棋,于是过去对弈,可是盘盘皆输。老人指点:.“你总是堵,所以越堵越败啊。”大禹突然悟得堵不如疏,于是立碑。有趣的故事,用手指抚摸过上面的蝌蚪文,嗯,我们仍然互不相识,可是隔着流传的故事,似乎距离近了点了。</p> <p>沿石阶向上二十余阶,在白墙之上,青瓦之下,便可看到“石鼓书院”四个大字。很简朴,很素雅,正是我心目中书院该有的样子。</p> <p>进入大门,右手边就是石鼓书院的标志物:石鼓🥁。石鼓书院内“三绝”:认不得的字,敲不响的鼓,翻不动的书。此为第“二绝”也。</p> <p>夏至日,外面已是燥热难耐。可书院里却是凉风习习,暑气全无。是个求学避暑的好地方啊。</p> <p>夏日最舒目的颜色该是绿色和白色了。满墙的爬山虎,曼妙的龙抓槐,蓝天下树枝后露出檐角的仿古亭台楼阁,在白墙间穿插。只是在其中走走,哪怕只是独自一人,也觉得浸润其中,便是愉悦至极。</p> <p>再上石阶,右手边是武侯祠,供奉着手持羽扇的诸葛孔明。诸葛亮曾督战于此。左边是李忠节公寺,供奉的是宋人李芾。南宋德佑元年,元军将犯,李芾临危受命,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率领军民抗击元军三月有余,城破,举家殉国。游人很少,寺内有些冷清。惯看秋月春风的古人该是不会在意这些俗人们记挂的身前身后名的了。</p> <p>登合江亭,右边湘江波澜不惊,左边蒸水河波光粼粼。合江亭上远眺,不知自已是在千年之前的李宽结的草庐内,还是2120年的百年之后。好的书院,书,思想,故事,传奇总是可以穿越千年,流传下来的。</p><p>石鼓书院三面环水,四面凭虚。似世外桃源,却又切切实实在人间烟火处。</p> <p>步出书院,见到数个蒸水河边悠闲钓鱼🎣的渔人。他们大声用衡阳话互问战绩,开心大笑。虽然仍不会说衡阳话,可已觉得这就是我的乡音了。为让我开心,上午陪我去看荷花,下午陪我来书院。未入内,只在书院外冒着酷暑等我几小时的的家人们,是这次夏日游院安心之所在。</p><p>谢谢你们,我的衡阳,我的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