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桃花堤”。流水弯弯,蜿蜒曲折,千回百转。北运河畔已是夏天。疫情刚过,北洋园里静悄悄地,几乎没有几个游客。这也好,不必匆匆地赶路了。风景如画,桃花堤上绿柳成荫,千余年的时光将大运河变成了逶迤的细浪,荡着清波,荡着哀愁,荡着隋炀帝的惆怅,渐去渐远,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景物就这样融和了,浑然一体。</p> <p>这里小径幽静,野花袭人。鸟语花香,蝉鸣风轻。这是丁字沽最美的一段景致了。</p> <p>每年三月,许多来到这里的赏花人络绎不绝,“津城西沽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北运河畔好不热闹,山桃、碧桃、寿星桃,海棠、槐树、桑树、合欢赶着趟地开花,人们徜徉在花海里,漫步在诗情画意的甬道,欣赏北运河两岸风光的同时,也在寻找春天的气息</p> <p>据说,当年乾隆就是被桃花堤的美丽景色而吸引,不由自主地踏上岸的。据说,昔日水西庄的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聚会,赏花观柳,填词做赋。“寻访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声里野桃开。”这是水西庄诗人查昌业的诗。由此可见,此地是风雅之地。这里有“乾隆皇帝登临处”的介绍</p> <p>这里有刻有“桃柳堤”的石碑</p> <p>这里有“林间笈”,桃花深处,一处诗书。这里有名人题咏,书法家的墨宝。</p> <p>这里有廊榭、山石、喷泉。这些风韵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p> <p>六月的桃花堤,柳枝嫩绿,红粉已然褪尽,桃花是春天的使者,花期极为短暂,花开时,深红浅粉,千娇百媚。远远望去,如霞似锦。花落时落叶缤纷,洒满大地,无声无息地归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朵朵的含羞的娇红,拂去了一路风尘</p> <p>北运河,千年轮回的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这是人间匆匆过客的一个梦吗?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七段之一,千年的历史无法追寻,读来却是令人感慨,耐人寻味</p> <p>隋炀帝无论是生前死后都是担着骂名的。亡国之君嘛,盖棺论定。史学家也好,民间野史也罢,若想客观地评价一下人是不容易的。</p> <p>此刻,北运河的河水是静谧的,可是京杭大运河从它开凿的那天起就是跌宕起伏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是不多的,稍一不慎,就成昏君。即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那么对隋炀帝又当如何评价呢?翻开《隋书.炀帝纪》,里面是这样记述的:“古性敏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数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明镜魏征的评价。而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是这样写的:“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隋炀帝在位十四年,结束南北朝,一统天下。平突厥、吐谷浑,征高丽,建洛阳,通西域,修运河,兴科举。桩桩件件,那一件不是利在千秋?年年岁岁,游览桃花堤的人们会在乾隆登临处思古之幽情,想象着康乾盛世,我想,是少有人会想起隋炀帝的。是呀,风雅的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做诗题字,确实给北运河增色不少。可是评价一个帝王,仅仅靠游山玩水的风流韵事吗?</p> <p>北运河确实是诗情画意的,绿藤缠腰,轻笼云烟。这里的岸柳婀娜,傍晚时分,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流水一色。</p> <p>当年,林黛玉从扬州进京,路过这里吗?也许花落时节,在这里读一读闲书,饮一壶老酒,朦胧中会明白历史有太多的风尘</p> <p><br></p><p>二、北洋园与北洋大学堂</p> <p>在北洋园的入口处,有一座圆顶青砖的古朴小院,上面有两个大字“团城”。今年因疫情的关系,没有开放。</p> <p>去年我是进去过的,里面的介绍说,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任北洋大学校长时曾经在此居住、办公。</p> <p>我记得院子里有一颗枝繁叶茂的古树是围了起来的。我还记得北洋大学是和桃花堤相通的,里面有三座古香古色的建筑:南楼、北楼和团城,里面有纪念馆,这三座砖混建筑均建于三十年代。</p> <p>我还记得纪念馆里的介绍:1886年,天津海关道周馥与英籍德人,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奏请李鸿章批准建立博文书院,</p> <p>八年后,盛宣怀在协助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同时,痛感中国的官员熟读经史,八股文,却不懂现代管理、技术,外语,于是再度萌生了创办大学的想法。奏请光绪皇帝,得到御批恩准。当然,北洋大学的学费昂贵,一般的贫寒子弟是无缘进入里面学习的。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座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p> <p>为中国培养了优秀的人才。经济学家马寅初,革命先驱张太雷,诗人徐志摩,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均毕业于此。课余时间,这里的学生们穿着蓝色长衫,散步于桃花堤,其情其状,宛若眼前。</p> <p>一年一度,北运河畔的杨柳绿了,桃花开了,不知桃花堤还记得这些莘莘学子的身影吗?</p> <p>三、与桃花堤隔河相望的地方就是天津人非常熟悉的“白庙”了。白庙是河北区的一个地名,据说,当年此地没有名字,在附近居住的百姓都是明朝时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村迁徙来的移民,为吴、李、崔三姓人家。某日,从河南洛阳云游至此的一位和尚看中了此地,营建了占地20多亩的三重大殿,以洛阳的白马为原型,雕刻了一匹白马石雕,立于大殿门前,由于此标志极为显著,人们称之为“白马庙”。天津人的习惯是容易“吃”字,比如劝业场,叫劝场。派出所叫派所。久而久之,白马庙也就叫白庙了。</p> <p>一年,康熙皇帝路过此地,闻听白庙内钟声悠扬,恰巧头上飘过一片白云,便随口吟诵起李白的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大笔一挥,写下“孤云寺”三个大字。后来石匠将这三个字刻在了汉白玉匾上。可惜,天津的老百姓可没有康熙皇帝的附庸风雅心气,依然称之为白庙,好听好记。</p> <p>明嘉靖年间,从北辰的柳摊村开始,建立渡口,其后沿着北运河陆陆续续,开设十余处。白庙附近是否开设,不得而知。但是清顺治年间,天津的大盐商张氏家族,在中山公园以南建立了一座苏州园林模样的私家花园,取名为“问津园”。</p> <p>问津,也就是寻问渡口的意思。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與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以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昔日的问津园早已荡然无存了,而北运河畔新建的问津园依然吸引着我。</p> <p>在寻访水西庄的时候我就在想:应该到北运河畔的问津园看看,或许它有着昔日问津园的影子。</p> <p>六月的一天,我来到了问津园。不巧的是因疫情的关系,今年不开放了。我所能看见的仅仅是朴素的白墙,一个堆满太湖石的六角亭,几竿翠竹。北运河的河水里已经长满了一人高的芦苇。</p> <p>昔日这里是古渡口吗?站在北运河畔,我想:北运河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了,无论是平民还是帝王,不管他在船上呆了多久,终究是要寻找渡口上岸的。</p> <p>在岸上的人要寻找渡口过河,在河里的人要寻找渡口上岸。岁月是一条古老的河呀,我们要寻找的人生渡口又在哪里呢?</p> <p>“运河水,万里长,千船万船运皇粮。槽米堆满仓,槽夫饿断肠,有女不嫁摇船郎。”这是旧时的歌谣,其实,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也是摇船郎吗?</p> <p>我们穷极一生,千辛万苦,为的是什么?也许渡口就在眼前,我们却视而不见,是啊,有时连圣人都需要向乡野村夫问津,那么我们心中的问津园究竟在哪里呢?</p> <p>苏州我是去过的,那里有沧浪亭,那里有拙政园,苏州园林是文人的写意,一舒心中的块垒,张霖的问津园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灰白瓦墙,假山翠竹,柔柳虬松,树影婆娑,当然少不了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当然少不了亭、堂、楼、阁。当然少不了半遮半掩的花木,错落有致的移步换景。清新淡雅,恬静安祥,那应该是曾经沧海后对世间万物的了然于胸,人的一生不过是世间的过客而已,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也许只有一个渡口会改变你一生的命运,“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今天,我既没有寻找到张霖的问津园,也没有进到北运河新建的问津园,或许我就是那个寻找桃花源的渔郎罢,这样一想,我不由得释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