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 1971年11月,俯瞰西沟最西头儿,开有天窗的最小的独立厂房就是锻工,旁边略长一些的是个临时库房,两者之间顶头的‘仅露出一点的就是我们住的工棚。堆放着砂石的大片场地是总装(还没挖地基呢)。</i> 提起当年西沟的最西头儿。人们自然要想到总装,因为它大,而且是陕汽给外人视察参观的窗口。但是当你听见汽锤轰鸣的吼声、感到脚下抖动的地面,才会注意到总装对面比总装更靠西边的锻工,因为它小,且少有外人来此视察参观。<br> 1971年5月,我们来到西沟,最初就住在西沟顶头儿的油毡工棚。工棚外,就是已经盖了顶、正在砌墙的锻造厂房。而当时的总装地界,刚刚堆放了砂石料,还没有挖地基坑。<div> 锻工这个位置,离二食堂远,离单身楼远,离办公楼后陕汽唯一的“商店”更远。一日三餐、日用购买、串门谝闲都要走那唯一的、两里多地泥泞的厂“主干道”。可想日常生活之难。<br> 锻工这个位置,对我们这帮不安分的铁匠来说,又是独有情钟的好去处。<br> 当年,整个十里西沟的“保障供给”,除了办公楼后的陕汽商店,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新庄小卖部。这个小卖部,土坯墙无窗、土坯“柜台”,却也吸引了不少职工经常光顾。<br> 锻工这个位置,因为偏僻,地面不小人不多,1975年以前,几乎没有女同胞光顾。闲暇时的“老铁”们非常随意,被某些“富贵”人士看做“野恶去处”。<br> 锻工这个位置,虽然离陕汽的工作中心远,但比起其他部门,离职工们心目中的“景点”近。陕汽的职工,旅游意识在当年还是比较超前的……溪涧、瀑布、水库、象鼻山,野恶去处再往里走,风景宜人。<br> 我们住在这里时,差点儿就没有了上班时间的概念,从睡铺爬起来就能上炉开练。<br> 住单身楼的朋友养狗遇到麻烦,索性也送到锻工,最多时我们在这儿养了5条狗,特别省事儿,不栓不喂,任凭野地撒欢儿。<br> 我们住的工棚宿舍和后来住的“办公室”宿舍,不但有职工经常光顾谝闲,还有农民常来光顾——新庄农民何铁匠、车塘沟练武术的农民老吴成了我们的常客,我们自诩为“工农联盟”小据点儿。<br> 1972年,几位在新庄插队的宝鸡知青,也因常来和我们交上朋友。<br> 西沟最西头儿的回忆,虽然久远,但回味无穷。不用听我啰嗦,看照片吧</div> ↑ 1980年8月,俯瞰西沟最西头儿。由近至远:新庄、锻工、车身……由左至右:总装、锻工。 <p> ↑ 1971年11月,住在锻工工棚。洗脸盆装的柿子,是在旁边山上摘的。</p> <p> 1971年锻工厂房还没砌墙。照片中的粗铁管立柱,是装卸工安装设备立的“抱杆”。</p> <p> ↑ 1971年10月,刚砌完墙壁粉刷一新的锻工厂房,厂房内唯一的560公斤汽锤,是厂房没建成之前就已安装使用的。</p> <p> ↑ 这是我,司锤的是朱德炘,560公斤锤,身后厂房里串挂的不是被单,而是当年的特色景物——大字报。</p> <p> ↑ 1971年11月,工间休息,在车身厂房西墙根儿晒太阳。</p> <p> ↑ 1972年初,我在突击队挖总装地基坑,回锻工歇会儿。身后是自建的浴室,还有没安装的150公斤汽锤</p> ↑ 抽个空儿逗逗狗。 ↑ 1974年国庆节,锻工厂房外,身后自建的浴室就是当年的“违建”。躺椅也是自制的。 ↑ 1974年11月和我们工段长张占鳌,在总装停车场。 ↑ 1976年5月,天安门事件发生不久,各地学习“首都工人民兵”,岐山县上赶着搞工人民兵集训检阅。从岐山“检阅”回来,蹭用“行套”在锻工厂房外拍个照。身后是刚建好的锻炉烟囱,脚手架还没拆呢。 ↑ 1975年底,工具下料组迁至锻工南边的厂房,与锻工合并为配套工段,还迎来一批新学员,从此这里有了女职工。1976年初,配套工段获厂先进集体。在车身厂房墙根合影。 ↑ 1979年6月,锻工大锤组获厂先进集体。 <p> ↑ 1972年,锻工560公斤锤。自左至右:李南飞、刘明晓、邢彦驰、张占鳌、杨斐连。</p> ↑ 1982年12月,锻工720公斤锤,练活儿的是张明顺。 <p> ↑ 1992年10月27日,锻工250公斤锤。自左至右:王爱莲、吕满月、任跃先。</p> ↑ 1991年07月12日,锻工炉前。当天天气摄氏39度,那时的厂房没有空调 <p> ↑ 西沟最西头过了锻工就是新庄。与厂主干道贯通的新庄“主干道”就是这样。这是1982年3月拍照的,那时我已离开锻工调到厂报。</p> ↑ 还是通往新庄的那条“主干道”。 <p> ↑ 新庄离厂西头最近的是新庄的农村小学校,1991年9月7日拍照的。当时教室的条件就是这样,和陕汽子校的条件无可攀比。</p> <p> ↑ 从西沟最西头儿进山,职工休闲的“景点”一连串。</p> ↑ 这是瀑布。1983年9月4日照的,早先比这更幽美,瀑布下曾经是个水潭,后来修盘山路和引水渠,爆破炸落的大量土石方填埋了水潭。 ↑ 瀑布上边是个小水库。 ↑ 从瀑布再往山里走,是“象鼻山”……扯远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