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忘却的记忆——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布票

曼雄

<h3> 凡特定时代就会产生特定产物,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以后又加之各种天灾人祸,致使生活物质极度贪乏,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资,都要凭计划供应,因而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购物票证。</h3> <h3>粮票(图片可点击后拉大观赏)<br></h3> <h3>  粮票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对当时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1955年11月,全国开始使用粮票;直到1993年4月1日,粮票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如今,它己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成为人们对&quot;计划经济&quot;时期的特殊记忆……。</h3> <h3>上面是1955年发行的全国粮票,也是公认的第一套全国通用发行粮票。</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1965年的全国粮票</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1978年的全国粮票(还缺一张半斤版本)末发行票,收藏界称之为战备粮票,。该票采用独特的竖版设计,滿版象人民币一样有防伪水印,带冠号,带流水编号。</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军用粮票,部队凭此粮票,可以直接到任何地方的粮站购粮,而且不用付钞票,由粮食部门凭此粮票向有关部门结账。</h3> <h3>上面是1959年的北京粮票</h3> <h3>上面是1955年天津市面粉购买券</h3> <h3>上面是1974年安陆县下乡知青购油券</h3> <h3>上面是1966年的上海定量粮票</h3> <h3>上面是南京市粮食局1963年发行的壹钱粮票,应是全国面额最小的粮票了,不知如何使用。</h3> <h3>上面是苏州市1962年的壹钱购油票,一钱是一两的十分之一,一钱油真不知怎么打。老话也只说&quot;斤斤计较&quot;,这里变成了&quot;钱钱计较&quot;。可见当年物质的极度贫乏。</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1958年的湖南省通用粮票</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1969年的湖南省粮票</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1978年的湖南省购粮券</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1969年的湖南省粮食指标划拨票。划拨票是国家粮食部门为保证粮食收支平衡,对粮食在地区间进行计划调拨,划拨票和普通粮票最大的不同是划拨票面额大。</h3> <h3>上面是1989年的长沙市转移搭餐粮券</h3> <h3>上面是当年我家的购粮证(粮本本)</h3> <h3>上面图片是那个时代排队买米打油的场景</h3> <h3>  上面图片是买米者排队买米,把装米的布袋套在木漏斗口上,然后粮店营业员抽开漏斗上的卡板,称好的米就从漏斗口流进布袋,直到米全部流进布袋后,买米者还要营业员把卡板上下抽动几下,生怕卡板缝里还有米没有流出来,这些场景我们过来人至今还历历在目。</h3> <h3>  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是按人按工种定量供应的:一、特殊重体力劳动者45至55斤。二、重体力劳动者35至44斤。三、轻体力劳动者26至34斤。四、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24至29斤。五、大、中学生26至33斤。六、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22斤至26斤。七、六至不满十周岁儿童16至15斤。八、三至不满六周岁儿童11斤至15斤。九、不满三周岁儿童5斤至10斤。1960年至1962年,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各种定量都进行了削减,粮票每人每月减2斤。(当年叫瓜菜代)</h3> <h3>上面短视频拍摄的是我本人收藏的全国各省市的粮、布票。</h3> <h3><br><br>布票 <br>  1954年9月15日,布票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直到1983年12月1曰,全国开始免收布票,布票经历了三十年历史。布票是按人头发放的,南北方有不同的定量标准。北京等地每人每年平均17.3尺,刚好够一个中等个子做一身蓝布单衣再做一双布鞋。天津每人每年13尺;江西11尺;南方每人每年7.4尺,棉花票每人每年0.5斤。1960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布票也进行了削减。</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1984年湖南省布票</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1955年湖南凤凰县购布证</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1984年的岳阳市壹斤衣棉券</h3> <h3>上面是重庆市上山下乡棉布供应专用票和蚊帐专用票</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1968至1969年江西省的印有毛主席语录的布票</h3> <h3>上面是本人收藏的陕西省1970年的印有毛主席语录的布票</h3> <h3>1969年贵州省棉花票</h3> <h3>1970年浙江省化纤布票</h3> <h3>本人收藏的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毛主席语录布票</h3> <h3>本人收藏的1971、72年江苏省毛主席语录布票</h3> <h3>上面图片是当年凭布票扯布的场景</h3> <h3>  <br>  粮票布票虽不是有价证券,但有人私下拿来卖钱或交换柴米油盐禽蛋等其它生活物质,粮布票无形中成了有价证劵,特别是粮票偷偷买卖,当年认定是扰乱了国家粮食市场,认为是投机倒把行为,是要受到公安部门严厉打击的。</h3> <h3>  <br><br>  由于布匹紧张,那个年代穿衣普遍是&quot;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quot;。为了节省布票,衣服普遍都做得比较短小,穿在身上很不合身。因为大家都这样,所以也都见怪不怪。<br><br></h3> <p class="ql-block">  票证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下篇接着看那个时代形形色色七七八八的票证。</p> <h3>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