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留背影

杨瑞娜

<p>  提及背影,仿佛很多故事都与父亲有关。</p><p> 朱自清先生写于一九二五年的散文《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这背影写的就是其父朱鸿钧,在他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着扣人心弦的力量。这篇文章自一九三五年选入教材以来,除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外,它就始终伴随着中国的学子们。于我,这《背影》却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因为——它也是我对父亲的理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初见背影</b></p> <p>  父亲的背影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第一次烙印便是高考求学那年。</p><p> 中国式高考对于每一位想要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学子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在自己苦苦备战又取得内心期许的成绩后,欢喜填报志愿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那时,我与要好的朋友商议定报考的地方一定是要离开甘肃去往四季如春的南方,但却最终无奈于父母的“包办”,将我硬生生留在了甘肃这片漫天黄土的地界内。可想那时我的心情:生气、不解、伤悲……灌满了我的内心。</p><p> 录取通知书悠悠飞来时我仍然对父亲生着恼气,就算他难得撇下繁忙的工作同哥哥一起送我入学时,我依旧没有给他好脸色。为我操办好一切再三叮嘱我一些出门在外顾好自己等无关紧要的话语后,父亲和哥哥便准备离开,他们走在前面,我一人走在后面。望着眼前这个曾经万分熟悉如今却有些陌生的背影,心中不免再起伤怀:那个全世界削的铅笔最好看的男人,那个把我举过头顶的男人,那个永远不会说爱我却永远对我有求必应的男人,如今是不爱我不疼我了吗?眼泪在思索中滴滴掉在地上,我又低着头时不时用劲踢一脚地上的石子,那些石子好似能听懂我的心一样就端端跑到了父亲的脚边,于是父亲那将双手背在后面的身子就右侧过来看我一眼,我抬头望他,却惊讶地望见父亲的眼里噙着泪,紧锁着眉头好像要再对我说些什么,但又突然转过了身,又将背影留给了我,此时再看那背影,怎么原来一直高大、宽厚、挺拔的背影今日也变得佝偻了?</p><p> 在沉思中我突然想起了少年时读过的那篇写父亲背影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不就和我的父亲一样嘛,同是送儿上学,文中的“我”都懂得敬父爱父,而在生活中的我却一味怨父伤父,忽然一时间懊悔、自责不由得又溢满我内心。最终,我便带着这懊悔安心在父母选定的学校读完了我的大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重温背影</b></p> <p>  少年上初中时读《背影》,大概只记得文中父与子的深情,并无更深的感悟。大学毕业后为了不让当年的懊悔持续也想着要早日替父母分担,便放弃考研再次遵循父母的意见来到家乡当一名教师。</p><p> 当我转换角色站在讲台上再次打开语文课本教给孩子们这一课时,深深地被文中的父亲打动了。文章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父亲穿铁道爬月台那段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体会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我特意在课堂上设计了学生表演体验的环节:拿长凳当铁道,以课桌当月台,学生在穿越、攀爬的动作中体会到了文中父亲的不易。而后,为了再次调动孩子们的情感,我又插播了筷子兄弟的《父亲》这首歌曲。孩子们听的很认真,闭上眼睛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有的孩子眼眶湿润了……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我也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一时间思绪万千,课堂结束后便快快回到了自己的办公桌,在无声的抽泣中又忆起了父亲的背影……</p><p> 大学期间我每次回家,父亲都有准备地候在门口,在家中时口中不断地问我学校吃得好不好,零花钱够不够花等琐事,问得多了我也烦恼,没待几日便又返校,临行父亲送我出门:“顾好自己。”我不耐烦甩一句:“爸!你回去吧!”背后没有声音,我又突然不舍,走到拐弯处,我转身偷偷贴着墙往回看,发现父亲往前走了好几步,脑袋晃动伸着脖子看我,直到我消失在他的视线里才肯转身,我鼻子一酸,发现父亲的背影越发低矮了,好似做了一天的农活一般,看上去真有点累了……</p><p> 参加工作后的我对所谓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渐渐理解了父母在我高考时所替我做的决定,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我少走弯路。父母用自己瘦小的肩膀撑起了一大家人的安宁,步履蹒跚地走过一段段艰辛的岁月,在这岁月里是父亲的背影一次又一次为我遮风挡雨,保护我长大。他的背影蕴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他的背影里,我也渐渐读懂了生命的艰辛与壮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再悟背影</b></p> <p>  于父亲而言,最难的便是送女儿出嫁,可能天下的父亲都这般。</p><p> 我出阁的那一日,父亲和母亲总是忙个不停。我在迎亲的门口站着,父亲忙碌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闪入我的眼前,我看到他走路时身子倾斜的越来越厉害,我知道是腿又在疼,我心中不安,见他走近时轻轻叫了一声:“爸爸……”他缓缓扭过了头,“怎么了?你好好站着!”我突然看到父亲刚染过的两鬓又发白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也布满了皱纹,父亲老了。我还想说些什么,可什么都说不出来,哽咽在嗓子里。我知道,父亲的背影终将会倒下,所以在那一刻,我突然发觉自己该长大了,要把父亲护在我的背影里,就像他保护我一样。</p><p> 现在我已到了而立之年,历经三十年的风雨与淡然。今日再次重读、书写《背影》,透过时光漫长的折射,带着对生命的感悟,再一次体会那背影里的真情时,已是泪水潸然。不禁也想起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父亲骑着小货车送他上班的往事。大概,全世界的父亲都觉得对儿女的爱,没有尽善尽美吧,才会说出这样的愧疚之言:“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这便是我们的父亲,沉默寡言、任劳任怨,却永远对我们爱不够的父亲。这样的一位父亲究竟还有多少爱要给我们,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发掘。</p><p> 一本好书犹如一杯茗茶,要细细品来方能感觉到它的淡雅清香。朱自清的散文就犹如他的名字,总能让你在纷繁的世间里感受到一缕淡淡的清意,而《背影》这篇经典,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用一生去亲近父亲。</p> <p>  这是两月前参加“读写大赛”速写的一篇文章,却也是第一次书写我与父亲的故事。</p><p> 今日夏至,一年中至阳的日子,在这天长地久的时光里,又适逢父亲的节日。那么,就以此文作为唯一的浪漫送给我的父亲。愿您健康,也望我们有能力报答。</p><p style="text-align: right;">——后记</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