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弋阳叠山书院随笔</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傅崇智</p> <p>在江西弋阳城东,依着信江,有一座不是很出名的书院,书院的名字叫叠山书院。</p><p>叠山书院始建于1313年,应该是元朝皇庆二年的事。</p> <p>从一个比较凑巧的角度,可以看出,叠山书院各单体建筑主要是在三条主轴线的基础上,依山势自然分布,如果不加细究,取名倒也自然贴切,别有妙趣。</p><p>其实,叠山书院并不是依照它的地形和外貌取的名字,这个名字的由来跟南宋的一个爱国志士、学者兼诗人有关。这个人叫谢枋得。 </p> <p>一个春日的午后,我站在叠山书院望江楼的窗前,望着流淌了不知道多少年代的信江流水,暗自沉思,信江里已经没有一滴宋时的水珠,可是,我们却要面对一段宋朝的旧事。</p><p>我想起了一首《蝶恋花》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p> <p>不管你是作何感想,是沉浸于这首词的“忠爱缠绵”之意?还是“诗人忧世”之怀?我已经是心乱如麻,因为,又要直面一段惨淡的历史,又要怀想一位志向高远却命途多舛,结局尤其凄凉的古人……</p><p>南昌有一条叠山路,叠山路纪念的也是谢枋得。</p> <p>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1226年出生于弋阳玉亭乡,就是现在的叠山镇。那时侯,正值宋理宗宝庆二年,宋朝面临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国内灾荒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小规模的农民暴动和兵变几乎年年发生,就连朝廷官员不满情绪也是十分强烈,同时,北方的蒙古国日益强大,正在对宋朝构成强大威胁,可以说,那时侯是国不泰,民也不安。</p><p>而立那年,谢枋得与比他小十岁的吉安人文天祥同科中举,因为在殿试对策时揭露时弊过于直截了当,被朝廷贬为二甲第一名,他毅然抛弃功名,返回故里。第二年,他又去参加教官考试,终于得中,并被委以福建建宁府学教授之职。</p> <p>说到这里,还是让我们平静一下思绪,也让沉重的历史的脚步作一个短暂的停留,让我们站到江边,站在礼圣门外,作一番心灵的漫游。</p><p>在礼圣门的两边,有一副朱熹的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不知道朱熹在此联中是在抒发自身的博大胸怀还是在仰慕儒家文化的浩瀚精深,反正这副对联放在他身后的谢枋得和叠山书院身上,也是那么地贴切,那么地浑然天成。“肩上过日月,掌中看江山”,当千年已成往事,当往事又在眼前,我们只能浮思连绵,心潮澎湃。这意境,这胸怀!</p> <p>再看看正中的那块匾额:叠山书院。这块匾额原来是清朝名臣林则徐慕叠山先生高风亮节,亲笔所题,现存的是已故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手迹。</p><p>象门外的信江流水,后人的推崇、赞叹和怀想之情不会断绝。</p><p>如果象王勃,我们也可以浩叹: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信江空自流。</p> <p>在1258年往后的近十七年时间里,谢枋得基本上是在忧国忧民,毁家纾国难,遭受贬谪,闭门讲学的动荡中度过的。 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再度发兵南侵。1275年,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以谢枋得为江东提点刑狱官,兼江西招谕史,知信州,在国家危急关头,谢枋得欣然受命,第二年率军与元兵血战于安仁,因势单力薄而失利。宋太皇太后谢氏诏会各地宋将降元,谢枋得拒不奉诏,继续组织抗元义兵,孤军奋战,以至家破人亡……</p> <p>此后近十年的时间,谢枋得流徙福建武夷山中,痛定思痛,哀思如缕。“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我们可以想象,这首名叫《武夷山中》的七言绝句根本无法尽其情于万一。</p><p><br></p> <p>走进望江楼,走进文昌殿、藏经阁、明伦堂、山长室、桂花园,走进连绵不断的长廊,走在书院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听到的既有几百年积淀的叠山书院的琅琅的书声,也有谢枋得铁马金戈,浴血沙场抗击侵略的铿锵古音。</p> <p>宋朝,特别是六七百年前的南宋末年的那一段历史,其实是一段令人不忍卒读的历史。清人顾炎武说:“宋世典常不立,政事丛脞,一代之制,殊不足言。”近人钱穆讲:宋朝是“最没有建树”的。今人柏杨总结:宋朝“立国精神是抱残守缺,苟且偷安。”一次接一次的胜少败多的战争,一年接一年的国弱民贫终于在1276年将持续了316年的赵宋王朝送进了历史的灰烬之中。</p> <p>直到1286至1288年,元朝还多次派人招降谢枋得。这时的谢枋得虽然十分贫困潦倒,甚至到了衣食不周的地步,母亲死了也无力安葬,但他仍然坚决不降。1288年,一个朔风绵绵的冬日,谢枋得被骗至福建建宁城内,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奉元帝忽必烈之命强押枋得去燕京。行前,枋得有诗云: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此行的凶多吉少在1289年农历四月初五得到了证实,那天晚上,枋得终以绝食殉国,实现了他的“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的理想。</p> <p>二十四年之后的元仁宗皇庆二年,弋阳人抑制不住感伤、思念、景仰之情,在县城东边建立了“谢文节公祠”,后更名为影响更为博大、久远的“叠山书院”。</p> <p>在叠山书院的明伦堂前,有一副二十四字的对联:亮节感人深端赖孤忠昭日月,华章传世久每凭奇气壮山河。书院的古井、回廊、绿草、青竹可以作证,面对叠山的风骨,谁能无动于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