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母亲和父亲结婚之后,一直继续帮助娘家,直到七年后我的出生,我的舅舅、姨妈们陆续参加工作之后,才把重点放到自己的小家庭身上。</p><p>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p><p> 对于这段历史,父母没有给我留下更多的资料,只是母亲经常在我们孩子面前说,不要去当官,这个是不是文化大革命给母亲心中留下的阴影呢?</p><p> 个人的命运总是逃脱不了历史的命运,在历史面前,信息是完全不对称的,每个人就像一粒尘埃,往往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裹挟进历史的洪流,无意识地被人伤害或伤害到别人,等风停雨歇,只留下满地狼藉,哀嚎遍野。</p><p> 文革十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的父母也不能例外。父母经常告诫我们,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做违心的事,不能说违心的话,尤其是不能做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的事情。我想,他们一定是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p><p> 父母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无论在何时何地,他们就像螺丝钉一样,无怨无悔尽职尽责地坚守者自己的岗位,护佑着共和国这艘大船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他们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是他们的精神却照耀着我们后代们走得更稳、走得更远。</p><p> 我可以想见,当时的宜春地委在文革期间肯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的父亲在地委组织部这个重要部门工作,一定亲身经历过和亲眼目睹过暴风骤雨般的残酷运动。</p><p> 在我上学期间,每次都要填写家庭出身这个栏目,父母告诉我写“中农”,对这个我没什么概念,觉得“中农”是不是比“贫农”更有钱吧?后来我看到父亲编家谱时写到,他小时候过的可是一穷二白的日子,只是奶奶善于持家,没有饿死人罢了。</p><p> 和母亲一样,父亲也是出身于贫苦人家的孩子。1934年11月7日,父亲出生在江西省新余县观巢茂山村一户贫穷农民家里。</p><p> 茂山村位于新余北部,离县城十余公里。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山村。村里百十户人家,同一个大姓黄,几百年前祖先从福建迁徙而来,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由于地处偏僻,战乱也较少,小山村的日子过得比较平静。</p><p> 父亲属于“秀”字辈,曾用名“平秀”。父亲出生这年,正是全国大旱,新余连续三个月没有下过雨,农作物大部分颗粒无收,有的乡镇经过千方百计抗旱抢救,最多能收上三分之一就算不错了。</p><p> 爷爷奶奶觉得父亲来到这世界真可怜,就给他取了个小名“荒宝”。新余这一年因为缺粮,饿死了不少人。但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没有什么救济活动,老百姓只有想办法自救,否则就是死路一条。</p><p> 当时家里人口比较多,爷爷奶奶需要照顾四个孩子,大伯只有16岁,二伯、大姑都比较小。父亲的祖父母还在,只有爷爷奶奶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早上吃的是红薯稀饭,没有干饭吃。中午、晚餐吃的干饭还要掺上三分之二的薯干。那时候能吃上一顿白米干饭,那就高兴得不得了。</p><p> 到了冬天农闲时,为节约粮食只吃两餐,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只有到过节、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点肉。穿的是自己纺织的土布衣,冬天即使寒冷,下身也只穿一条单长库,身上的棉袄穿了多年也不换,保暖效果很差,真是冷极了!用的就更不用说,父亲小时候从来没有用过牙膏牙刷,所以牙齿长得不好。</p><p> 雪上加霜的是,国民党政府搜刮老百姓的能力有增无减。家里三年被征派三个壮丁任务,爷爷奶奶不愿意孩子们为国民党卖命,只好卖耕牛、借债来买壮丁替代。农民种田没有地,就得租地主的田种。每年不管有没有灾害,租谷照收不误,政府税赋不能少交。这样下来,农民日子过得更艰难了!</p><p> 1942年,父亲八岁了。曾祖父母因为感染村里爆发的霍乱,同年去世。哥哥姐姐都已经长大成人,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大伯在下半年农闲时,也会做一些小生意。他把本地生产的花生,炒熟了之后再用土车推到宜春去卖,用卖花生的钱,从宜春买些盐、萝卜干、碗、爆竹等集货到新余卖,赚些差价。宜春和新余两地相距四十多公里,大伯全靠双腿往返,帮助母亲勤俭持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家里除了花生外,还种了大蒜、黄豆、红薯等,尤其是大蒜的收成还不错,家里生活有了一些好转。</p><p> 因为家庭困难,大伯、二伯没有读到什么书。大伯小学读了两年半,二伯读了三年,爷爷奶奶和姑姑都是文盲。于是全家决定,让父亲多读些书,争取读出点名堂来。就这样,8岁的父亲走进了茂山私立小学读书,这个小学规模很小,只有一位老师,学生也不过20个左右。教室非常简陋,教的内容是《三字经》 《论语》等,强调死记硬背,背不出来就要受罚挨打,教学质量非常差。</p><p> 到了小学高年级,爷爷奶奶决定把父亲转到观巢完全中心小学就读,吃住在堂舅父家里。观巢小学规模更大,有十多位老师,教学内容已经变成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每天要背诵孙中山遗嘱,唱“三民主义”歌。父亲在小学阶段的成绩属于中上等。</p><p> 1948年,父亲小学毕业了,但是国内两党内战还没有结束,社会非常动荡,没有机会上中学了,父亲只好在家休学一年。</p><p> 我大伯父今年一百多岁了,是新余为数不多的几位百岁老人之一。据我大伯父晚年回忆:“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四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八师解放了茂山村。驻村的解放军有500多人,有炮兵、通讯兵、医疗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得相当好。钱振山营长对村民们说:‘老乡们不要怕,我们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解放军,是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他找我了解情况,观察地形,并在村屋背山上挖战壕、装大炮和国民党反动派马登洪的一个师进行战斗,取得了胜利。这场战斗双方伤亡九十多人,人民解放军有五名战士壮烈牺牲,葬在茂山村屋背山上。</p><p>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五日,袁州地委组织部长费北海、新余县委组织部长孙兴奎、观巢区委书记陈义带领地方干部三十多人,以新余县第二工作团的名义进入我村开展工作。他们进村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分工负责进入各自然村,选出了农民代表,在茂山村民主选举产生了观巢镇茂山村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我当选为农民协会主席,黄毓秀当选副主席。农民协会成立后,我们帮助解放军借粮食,借马草。”</p><p> 解放后,爷爷奶奶又把父亲送到新余城内北门小学重读六年级,1950年,父亲考取了新余县立中学。当时新余县城就这么一个中学,规模比较大,初中一年级有三个班,还有高中部。父亲分配在初一甲班,还担任了班干部。他学习勤奋,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次他的作文写得好,在全校墙报上进行了展示。</p><p> 父亲在这里读书,按照爷爷奶奶的心意,应该是一路读到高中毕业,然后考取大学,跳出农门,光宗耀祖,可是命运之手总是把人从一扇门推向另一扇门,让人猝不及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