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将军慕生忠

海纳百川

<p>将军楼主题公园占地9.8公顷,其中水体6000平方米、绿化5.2万平方米,并建有地质博物馆和慕生忠将军纪念馆。这座已完工开园的主题公园己成为格尔木市集城市园林建设、历史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一体的城市新景观。</p> <p>公园主体雕塑是纪念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的天路纪念塔,高度为39.16米,寓意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里程之和3916公里。园内还坐落着具有纪念意义的慕生忠将军雕塑、反映当年筑路大军艰苦开路的群雕“筑路忠魂”、反映军垦拓荒的雕塑“铸剑为犁”、反映昆仑文化的雕塑“巍巍昆仑”、反映民族团结的雕塑“和谐”等。</p> <p><br></p><p>这是一座因路而生的城市,也因路而兴。自从慕生忠将军率部修建青藏公路开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为格尔木这座年轻的城市注入了强劲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在风餐露宿、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还是在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转型时期,历经60余年淬炼的“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格尔木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忘我奉献,谱写出了一曲曲雄壮激昂的英雄赞歌,开启了格尔木迈向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p><p>踏着前人奋斗的足迹,我们站到了扬帆起</p><p>航的新起点。我们为您展现的,是一条伟大公路艰难诞生的不凡历程和一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画卷。</p><p>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重温</p><p>格尔木人成长创业的足迹,是为了更好地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的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伟大实践中来。</p> <p><br></p><p>他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p><p><br></p><p>是他带领解放军指战员与民工用镐、锹、锤三样“武器”在最短时间内打通了从格尔木通往拉萨的“天路”。</p><p><br></p><p>是他用大无畏的气魄起用了“政治禁区”里的人物为国家建功立业。</p><p><br></p><p>是他在荒芜的土地上一锹点化出一座现代化城市——格尔木。</p><p><br></p><p>是他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青藏高原。</p><p><br></p><p>他获得了人民的尊重,也经历了艰难国苦与荣辱得失的考验,创造了人生的传奇。</p> <p><br></p><p>慕生忠(1910.10-1994.10)陕西省吴堡县人。</p><p>1930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1934-1936年,先后任陕北省吴堡县南区区委书记、军事部长,陕北红军十五支队第五团政治委员,山西晋西游击支队司员,陕北游击四支队政治委员,陕北省委白区部副部长,陕北第二作战区司令员兼政委,陕北红军第三团政委,佳(县)、吴(堡)、米(脂)中心县委书记。</p><p>1937年-1947年,先后任吴堡县委书记、洛川地委宣传部长兼富(平)甘(泉)独立营政委。1949年5月,任第一野战军政治民运部副部长。1950年,先后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政治部主任、进藏部队十八军独立支队政委、西藏工委组织部长。1953年8月,任西藏运输总队政委。1955年任青藏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兰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委员、柴达木工委常委、西藏工委工交部长。1983年任中共甘肃省顾委常委。</p><p>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战功卓著:敌人悬赏10万捉拿他</p><p>慕生忠1910年生于陕北吴堡县赫家村。他有两个名字:本名(原名)慕生忠,化名艾拯民。1930年,当幕生忠刚20岁的时候,正在读中学的他参加了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北革命斗争。当反动派知道他参加了革命队伍之后,将他家的四口人杀害了。为了隐蔽自己的身份,他化名艾拯民,继续坚持革命斗争。他在家乡拉起一支游击队伍,开展镇压地主豪绰和反动分子斗争,砍下了许多反动土匪的头颅使当地人民扬眉吐气,使敌人闻风丧胆。于是敌人曾经悬赏10万元捉拿他。</p><p>1933年,慕生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被提拔为红军第五支队政治委员、红五团和红二十五纵队政治委员,陕北红军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转战陕北,战功卓著。在枪林弹雨中,他的身上留下了27处弹痕伤疤,印记了他的光荣历史。</p><p>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慕生忠任延安以东地区作战司令员、山陕特委军事部参谋长、洛川地委宣传部长晋缓军区四分区副政治委员,九分区司令员,战斗在山西、陕西和绥远广大地区的抗日最前线。</p><p>解放战争时期,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时,参加了解放兰州的兰州战役。</p><p> 修建青藏公路的念想由骆驼引发</p><p>1951年8月,慕生忠出任西北军区进藏支队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委委员兼组织部长</p><p>接到命令,他立即率领全支队1663人,赶着两万多头背驮物资的牲畜,绵延300多里路的队伍,向西藏拉萨进军。在艰苦地跋涉了4个月才到达拉萨,第一次尝到了雪域高原长征行路的艰难。</p> <p><br></p><p>1953年春,西藏遇到了空前的粮食饥荒,几万进藏解放军面临断粮的危险。中共西北局决定成立运粮纵队,任命慕生忠担任运粮总队政治委员。他临危授命,二话没说,又接受了这个给进藏部队运送粮食与补给的艰巨任务。</p><p>这个运粮总队组织了1000多名民工,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和内蒙征调了27000峰骆驼,浩浩荡荡从青海格尔木出发,踏上了那已经曾经经历过的艰苦岁月:冰冻严寒、狂风呼呻高原缺氧、忍饥挨饿,步履艰难地上雪山下峡谷,翻昆仑抗病魔前进着。他们来回一趟就用了7个多月,30多人倒在运粮途中,四千多峰骆驼也“牺牲”在拉萨运送军粮的路上。</p><p>慕生忠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样下去怎了得?从长计议,他萌发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念头。</p><p>周恩来同意修筑青藏公路计划</p><p>慕生忠满怀信心地赶到北京,向刚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他的老上级彭德怀司令员,汇报了修筑青藏公路的想法和计划。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早在1950年4月,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就亲自部署第一野战军第一军修建西宁到玉树的公路,想打通到拉萨的道路。</p><p>于是,慕生忠派运粮纵队副政委任启民带上3个人,赶上一辆马车开始了探测修筑公路的实地调查。他们从格尔木出发,翻越昆仑唐古拉到达黑河(那曲),50天时间行程900公里后得出结论:可以修公路。</p><p>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慕生忠前往北京活动碰了“钉子”后,又找到彭德怀。彭德怀让慕生忠立即写出报告,转呈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p><p>就这样,慕生忠计划先修格尔木到可可西里300公里的30万经费落实了,他又让彭总指示西北军区(兰州军区前身),为他解决了10辆十轮大卡车,1辆吉普车和部分工兵人员后,胜利而归。</p><p><br></p> <p>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栽下了格尔木的第一批树</p><p>创造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p><p>这确实是个奇迹。</p><p>1964年5月,慕生忠经过周密绍致的筹备后,青藏公路开工了。千名施工人员在荒无入烟的地方修路吃住就是个大问题,但困难准不倒英雄汉。基生忠同大家一起住帐篷、喝冰水、干馒。</p><p>百名人员被蚊虫叮咬而病魔缠身,慕生忠用他带领大家开星的荒地上长出的蔬菜挽救了人们的生命。他们用十字搞一稿一个火星地制开了坚硬的雪水河两岸坚硬的沙渍石:他们用土办法三天时间架设了大谷的木桩桥。基生忠亲自冒险乘坐汽车实验桥的质量。</p><p>7月22日,汽车开到了可可西里。这时他又将向前推进修路的想法电报给在北京的彭德怀,得到了习应</p><p>此时的慕生忠,带领两千工兵和民工,百辆汽车,开上了“生命禁区”的唐古拉</p><p>在长江源头沱沱河,慕生忠叫人用绳子栓住自己跳入冰冷沼的洪水中,测量水位在高寒缺氧狂风冰雪拍打下,慕生忠同大家一同挖大锤,放励鼓动。</p><p>10月20日,当汽车开到唐古拉山山顶时,他把在世界上海拔最高(5700米)的一段公路修通的消息电反北京,周总理知道后非常高兴,并源慰问团进行了慰问。在中央的鼓舞下,慕生忠指挥筑路大军乘胜前进,作气修到了黑河,12月2日抵达到羊八井,于12月22日将公路修到了拉萨</p><p>青藏公路从青海格尔木算起,全长1300公里,只用了7个月零4天。</p> <p>忠魂与天路共存</p><p>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与康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举行了隆重的通车仪式。这天,毛泽东主席非常兴奋,为了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他将自己的生日提前了一天度过。1955年2月2日毛泽东主席授予青藏康藏公路筑路人员锦旗典礼大会在拉萨举行。毛泽东亲笔题词:“庆祝康藏、青藏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深含了这两条公路通车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价值。之后,毛泽东专门邀请慕生忠商议西藏边防问题,趣谈青藏公路。</p><p>在拉萨四郊树立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上书写着十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高原公路,世界奇迹,四海闻名,五洲赞叹。”评价恰如其分,铿锵寰宇。</p><p>藏族人民把青藏公路叫做通往幸福生活的“金桥”,赞誉慕生忠是建造“金桥”的筑路将军。他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是当之无愧的。祖国不会忘记他,党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p><p>解放后,他既有辉煌,也有不幸的遭遇。但他赤胆忠心不改,意志坚定不移。对逆境,他说过:“历史是篡改不了的,也是抹杀不了的。”慕生忠先后担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进藏部队政治台委员,中共西藏工委常委、组织部长,西藏运输纵队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后勤部政委、西藏工委工交部长、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开国少将,荣获一级解放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八一勋章。</p><p>1994年10月19日在兰州逝世,终年84岁。按照他的遗愿,子女们驱车来到青藏公路,把将军的骨灰撒向莽莽昆仑。从此,他的英魂与青藏公路同在。</p><p><br></p> <p><br></p><p>慕生忠在西藏工委工作时,拉萨街头的个流浪儿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了解,慕生忠得知,这孩子是从新疆流落到这里的哈萨克族孤儿,每天靠乞讨度日,露宿街头,与野狗相伴。</p><p>慕生忠把孩子扶起来,轻声问道“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睁着一双迷惑的大眼睛,胆怯地回答:“沙塔尔。”慕生忠又说“我是解放军伯伯,你愿意跟我走,做我的孩子吗?”看着面前这位慈祥可亲的伯伯,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明亮起来,坚定地点了点头。从此,他们成了一家人。</p><p>1952年,拉萨办起了第一所小学,塔尔是走进这所学校的第一个学生。入学那天,老师问他的姓名,沙塔尔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姓慕,慕沙塔尔。”从此,汉族父亲的姓就正式加在了哈萨克族儿子的名前。</p><p>1963年,慕沙塔尔毕业了,被分配到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工作。“文革开始后不久,他回到新疆成了一名普通的牧民。“文革”过后,慕沙塔尔成了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的编辑。</p><p>1994年10月19日,84岁的慕生忠在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8位亲生子女和他的哈萨克族儿子一起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青藏高原。</p><p>1995年,慕沙塔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的儿子乌兰考上了大学。如今,慕沙塔尔的4个儿女都在新疆工作。他们继续实现着爷爷、父亲的心愿—努力为自己的民族、为祖国服务。</p><p><br></p> <p><br></p><p>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筑路大军在财力匮乏、技术短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在“生命禁区”修通了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天路”,填补了我国公路史的空白,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青藏公路的通车,结束了西藏千百年来沿用的栈道、溜索和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改变了西藏长期封闭的状况,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巩固了祖国西南边防,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西藏稳定发展和维护西南边防安全的生命线。</p> <p>“两路”精神 新青海精神</p><p>一不怕苦 登高望远</p><p> 二不怕死 自信开放</p><p>顽强拼搏 团结奉献</p><p>甘当路石 不懈奋斗</p><p>军民一家</p><p>民族团结</p><p>青藏高原精神</p><p>特别能吃苦</p><p>特别能战斗</p><p>特别能忍耐</p><p>特别能团结</p><p>特别能奉献</p> <p>段历史</p><p>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旦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伟大壮举,也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一大奇迹,标志着我国高原铁路技术创造了世界一流水平。</p><p>建设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就着手研究进藏铁路问题。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1984年交付运营。但是,限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筑路技术难题尚未解决,格尔木至拉萨段被迫停建。2001年6月,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建设。各参建单位和广大铁路建设者顽强拼搏,勇克难关,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铁路之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并实现全线通车试运营。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和安全运,对于考藏两省区加快济社会展、改细各族群众生活,培进民族闭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p> <p><br></p><p>一座新城</p><p><br></p><p>格尔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突出,从1954年建政至今,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努力奋斗,开启了格尔木这座高原戈壁新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史,绘就了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60多年的艰苦创业,奠定了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60多年的艰辛探索,走出了特色鲜明的转型之路;60多年的不懈奋斗,构筑了城乡统筹的崭新格局;60多年的开拓创新,树立了文明开放的对外形象;60多年的矢志追求,成就了富裕文明的和谐景象。当前,格尔木已经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朝着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的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p> <p>昆仑赋</p><p>刘延军《 人民日报 》( 2012年09月07日 12 版) </p><p>古陆移,海山具。高原升,昆仑横。萧萧然,冰峰林立傲寰宇;莽莽兮,腾蛟起凤凌九霄。引江源而俯天下,拥雪域而襟六合!银蛇曼舞,纵横逶迤八万里;铜柱接天,蟠龙探爪九千河!耸群峰叠嶂,显傲骨峥嵘,沟壑层峦,重重累累,如炎黄脊梁挺立世界东方;献涓涓雪流,汇一脉大江,惊涛翻浪,浩浩汤汤,若华夏血缘绵延无极!屈子神游,登瑶圃兮食玉英;先贤命笔,颂昆丘兮吟绝唱! 昔天地未开,二仪不分。溟滓鸿蒙,混沌玄黄。盘古奋臂,天地始创。灿灿兮,星汉皓然映天宇;漫漫兮,江河横流贯洪荒。共工逞威,天柱折矣;女娲炼石,万物兴焉!玉帝临下都,瑶池醉群仙;金娥舒广袖,道兴玉虚峰。太公辞玉虚,辅周伐纣,鼎定江山八百载;西母会穆王,八骏扬鬃,烟尘腾空三万里!精卫衔微石者,将以填东海也;剑芒透紫气者,灵蛇窥仙草也;鹑鸟演涅槃者,升腾大罗境也;紫芝被琼崖者,道藏秘不周也……千古神话,融古国文明洋洋大观;巍巍昆仑,汇炎黄血脉浑然一体。 西陲阔,昆山高;戈壁旷,瀚海遥。鲲鹏难渡,史留唐古拉之名;河流密集,遂得格尔木之号。享戈壁明珠之誉,居海藏咽喉之重;自古丝绸之南路,四省通衢之形胜。西接南疆,东济八荒,北扼河西,南连西藏。古格尔木,西羌故地。干戈扰攘,豪酋割据。汗青传遗篇,数尽风流人物;典籍束高阁,湮灭盛景史迹。 俱往矣!红旗漫卷,魔怪遁形;雄鸡引颈,魍魉隐踪。挽藏胞于洪泽,将军跃马筑天路;拓蛮荒于瀚海,儿女铸犁聚格城。今我盐湖城,物华天赐,人杰地饶。金银玉石流光溢彩,钾钠镁锂耀华天阙。浴曙光歌鹏程万里,迎朝霞咏锦绣前程! 时逢盛世,河清海晏。念党恩浩泽,万民福泽祈和谐;仰昆仑高洁,吾侪共祝国运兴!承先辈精神,披肝沥胆谋发展;绘炫彩蓝图,再铸丰碑荫后生。此心此志,永矢勿谖。实鉴临之,后土皇天。 昆仑神鹰舞霞光,雪水冰泉润大江。 盐海长天共一色,瑶池西母会周王。 钾钠镁锂天宝地,油气腾龙凤引吭。 群贤鸣佩风云起,祈福中华国运昌!</p> <p>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筑路大军,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投入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国家建设岁月中,用他们敢为人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的时代赞歌。</p> <p>慕生忠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他不是筑路专家,修路、选线是非常专业的一项工作,更何况要在世界屋脊上建成一条公路,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心系国家与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精神,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最短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青藏公路居然建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这正是老一辈国家建设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和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p> <p>两路”精神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设者崇高品质的真实反映和高度概括,集中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两路”人的精神风尚和行为范式,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精神财富。“两路”精神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保持和弘扬力克万难、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无私奉献精神;军民同心协力精神和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精神。</p> <p>今天我们学习、传承“两路”精神,是因为“两路”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展现和生动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