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名人作品选之二十二【徐渭,成为花鸟画画家难以逾越的高峰】

朱国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介绍取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分享!</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宫博物院藏</p> <p>徐渭在上面这幅水墨葡萄作品中这样自题:</p><p><br></p><p>半生落魄已成翁,</p><p><br></p><p>独立书斋啸晚风。</p><p><br></p><p>笔底明珠无处卖,</p><p><br></p><p>闲抛闲掷野藤中。</p> <p>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p> <p>徐渭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展开此卷,只见花卉线条流畅挺拔,荷杆纷披错落挺拔,墨色变化丰富,浓淡干枯表现出花枝的明暗向背,淋漓酣畅,气势纵横奔放,残菊败荷,皆古朴淡雅,别有风致。</p> <p>徐渭存世有多幅《蕉石图》可见他对于这一题材的偏爱。蕉石更便于发挥他大写意水墨的特性。隆石纯以水墨用笔纵横抹出,浑厚华滋。石后芭蕉,间以梅竹,相互映衬。渴笔潇洒灵动,逸气豪发。</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徐渭的作品中有不少墨葡萄作品,以中锋行笔画藤,以泼墨法画叶,画果用秃笔,随意点擢,颇耐人寻味。题句中有“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笑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正是写出了徐渭晚年落魄的悲惨景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徐渭开创的花鸟画大写意之风,影响深远,明清花鸟画家莫不对其顶礼膜拜,故历代画史都对徐渭有极高的评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徐渭在明朝“水墨写意画派”中成就最高。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一改因袭模拟之旧习,喜用泼墨勾染,水墨淋漓,重写意慕生 ,不求形似求神似,以其特有之风格,开创了一代画风。徐渭继承了林良、沈周等写意花卉的画法,故擅长画水墨花卉,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其笔法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画派”</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 徐渭 藤花 镜心纸本</p> <p>徐渭,号青藤,明代的三大才子之一,是一个在中国写意花鸟画史上绝对值得大书特书的人。</p><p>他笔下的花鸟作品豪放泼辣,水墨淋漓,一挥而就,但求神和,不求形似。这是他狂放不羁的性格和半生潦倒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他胸中逸气的抒发。</p><p>徐渭以其独特的笔触,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风,将传统的文人画提高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对后世中国绘画影响极为深远。</p><p>徐渭身后120年,郑板桥被其深深折服,自刻印章“青藤门下走狗”。</p><p>身后300多年,齐白石写道:“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p><p>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p><p><br></p><p><br></p> <p>明 徐渭 竹石图 立轴 纸本墨笔</p><p><br></p><p>款识:纸畔濡毫不敢浓,窗前欲肖碧玲珑。两竿梢上无多叶,何自风波满太空?</p><p><br></p><p>此图画雨竹,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湿润形态,以一枝饱蘸水墨之笔,在半生的纸上,用娴熟的草书笔法尽情挥写,充分显示出驾驭水墨技巧的水平,特别是那块以淡墨染面,以浓墨积阴的石头,确有玲珑剔透的效果,不愧为徐渭的佳作。</p> <p>本幅署款“天池”。钤“徐渭私印”等二印。图绘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图中的水墨加入了适量的胶,以避免水墨渗散,恰是此图的特色所在。图中以淋漓的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画上自题诗曰:“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诗意幽默。</p> <p>明 徐渭 荷花鸳鸯 立轴</p><p><br></p><p>款识: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蝴蝶自然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鹅鼻山农谓。印鉴:清藤道人、袖衷青蛇</p> <p>明 徐渭 墨竹牡丹 立轴 水墨纸本 (201.6万元,2010年6月上海天衡)</p><p><br></p><p>此幅《墨竹牡丹》,花木在凄风苦雨中的姿态,象征了他人生的苦痛。牡丹属富贵花,本应色彩绚烂,但他却以水墨绘之,不着意刻画花卉的自然生趣,而是从主观出发,有意改其本性,从而借题发挥,直抒胸襟,抒写着自己的怀才不遇。徐渭的书法同样极为娴熟,功底深厚。他的题识,如他的泼墨写意画,纵横不羁,洋洋洒洒,妙趣横生,极富韵味。</p> <p>明 徐渭 牡 丹 立轴 水墨纸本</p><p><br></p><p>本幅以水墨画写意牡丹竹枝,作风豪快。花瓣处可明显看出是以饱含水分的淡墨,笔尖端蘸浓墨点画而成,刻意利用水墨晕染的渐层变化。竹枝竹叶以带行草性质的书法线条写成。全画用笔劲利迅捷,是酣畅纵恣的率意之作。</p> <p>他画四时花木,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表现得入木三分。</p><p><br></p><p>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p><p><br></p><p>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虽然被徐渭自称“戏抹”,然而在写意中仍生动的传达出了物象蕴含的生韵。</p><p><br></p><p>他笔下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让人震撼。正如翁方纲(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所说:“纸才一尺树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庐。恐是磊落千丈气,夜半被酒歌嘘唏。”</p><p>徐渭以其精湛的笔法,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欣赏者营造出来一片开阔的审美天地。</p><p><br></p> <p>徐渭 墨葡萄 立轴 水墨纸本 (3795万元,2011年11月北京翰海)</p><p>题识:佛氏衣边说有珠,艰如铁纲海南渔。余亦腹内饶三斛,化作葡萄树一株。青藤道士。钤印:佛寿、青藤道士、文长。</p><p>徐渭好作墨葡萄,点划纵横,淋漓奇古,脱略形似,极有抽象意味而开后世大写意画先河,石涛、八大、扬州诸家及近代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皆得其沾溉而终成大家,其影响之深远浸浸不可或抑。此轴墨渖恣肆,用笔纵逸而气沉力酣,故精神跃出纸面,是其佳作。</p><p><br></p> <p>明 徐渭 葡萄图 立轴</p><p><br></p><p>徐青藤天才横溢,诗文书画皆冠绝一时,因终身不遇,郁勃之气压抑胸中以致狂疾。此图笔墨飞舞,纵横淋漓,可见其脱巾散发时的狂态。虽说画葡萄,却不求形似,但趁一时之兴,痛泻心中垒块而已。</p> <p>《墨葡萄》是徐渭最擅长画的花卉题材之一。画中葡萄似以倾倒的墨汁随意点染而成,不仅传达出物象的神韵,也真正达到了逸品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最高境界。《墨葡萄》那淋漓欲滴的画法,直似雨后葡萄,徐渭善写雨后景象,认为那种墨气淋漓的感觉可得人间三昧。徐渭曾以“老氏之玄”称墨色,他写道:“夫真者,伪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声必希,听斯真矣;五色不华,视斯真矣。”徐渭是极力赞同老子的“五色”之说的。故以墨代色,是徐渭绘画创作的一大特色。</p><p><br></p><p>徐渭虽画墨葡萄,但是他以墨为色,画中的笔墨放纵而无定式,用淡墨与浓墨配合,随意交织曲转出藤,在以墨线勾画出看似凌乱无章的线条表现枝条与叶脉,随后泼染出干湿浓淡、大小不一,且无定形的墨块以表现叶片,最后任意点上几串疏密开合、浓淡相融的墨点来表现葡萄之果。“他那种热烈、豪放、沉雄而带霸悍的大写意画风格,与梁楷的冷逸、陈淳的潇洒、八大的恬淡萧索比较起来,更能激人心灵,壮人胸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渭 松鼠葡萄 水墨纸本</p><p><br></p> <p>明 徐渭 水墨葡萄 立轴 水墨纸本</p><p><br></p><p>题识:那堪明月三五夜,照见如丸一两横。青藤。钤印:文长、天池山人</p> <p>目前看来,以徐渭为代表的大写意技法,可以被认为是花鸟写意技法中最典型的代表,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这基木己成为学界共识。徐渭在画史上所具有的这种划时代的地位,究其根源来自于他的绘画成就。那么徐渭的绘画成就,即其绘画超越前人,而后人难以超越之处,究竟体现在何处?笔者将自分析徐渭的绘画作品开始,从形式分析、笔墨分析等角度开始解剖徐渭个性化极强的艺术语言。徐渭存世画迹较多,花卉、草木、鸟兽、山水、人物等无所不包,但主要题材为花鸟,其艺术成就最大的也在于其写意花鸟中国的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科,始自唐代。自其最初成形,就一直在技法、题材等方面有着自律性的发展。从技法上讲,工笔、没骨出现较早,写意的出现则相对较晚。虽然写意出现得晚,但却占据了中国花鸟画创作技法上的主流地位,</p><p>并在古代文人书法的绘画史中被奉为圭皋。写意,被认为是花鸟画技法中最具文人性,且难度最高的一种。,因为本文主题所限,仅对其花鸟作品进行讨论。</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徐渭的艺术才能超群。在他的作品中,诗、书、画三者经常很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他在绘画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大写意的一派画法,把传统的水墨写生技巧,发展至大刀阔斧、纵横睥睨的高度,墨酣笔健,流露出豪迈的气度。他利用泼墨画写生的山水、人物及各种花卉、虫鱼、瓜果,发展为墨汁淋漓、烟岚满纸的面貌。他的画特别讲究气韵,他的题画诗云:“不求形似求生韵。”但徐渭不求形似,并非不注重观察自然,他极喜爱花木,屋外种竹、种葡萄,亲自浇灌,目的在于写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喜欢画牡丹,常以浓墨泼洒,这种泼墨牡丹画法,是他的创举,也表达了他愤世疾俗、怀才不遇的情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徐渭亦擅写竹和芭蕉,他的写竹妙诀为“化工无笔墨,个字写青天”,尤喜囝雪中之竹,常用破笔、断笔为之,初时一点也不象竹子,等到用淡墨钩染,以笔中飞白做叶上积雪,竹的神形跃然纸上。徐渭画芭蕉,有时泼墨为之,有时则施以勾勒,十分精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明 徐渭 菊竹图 墨笔 辽宁省博物馆藏</p><p><br></p><p>图写菊花昂立,菊叶垂聚,花朵簇拥,生机勃勃。菊叶以大笔刷写,挥洒自如。旁依修竹,竹梢低垂,与菊花相呼应,饶有趣味。竹叶用笔潇洒。菊、竹下端衬以叶草,清姿逸态,淋漓尽致。笔墨干湿浓淡相宜相辅,一气呵成,韵味隽永。</p> <p>明 徐渭 墨竹石榴卷 手卷 水墨纸本 (385万元,2007年6月西泠春拍)</p><p><br></p><p>《墨竹石榴卷》,水墨纸本,绘丛竹、折枝石榴各一,并各题七言绝句一首。题诗书法以行草笔意出之,奇崛纵横,洒脱无羁,两首诗分别多次题写于其他相类题材作品上。徐渭作诗有感而发,多借题发挥,揶揄现实,语言平实朴素,读来琅琅上口,亲切感人,并以理趣启发人。与他的许多作品一样,《墨竹石榴卷》也未署年款。不署年款,甚至不署名(笔)款是徐渭作品署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想来应该有缘由。</p> <p>《杂花图》全卷共分十段,由前而后分别画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共计十三种花卉,纵横涂抹一气呵成,真是畅快淋漓。</p><p><br></p><p>全图以牡丹起首,按牡丹象征富贵,这与徐青藤的身世相左,故而他一变旧法而改以泼墨写牡丹“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在这枝墨牡丹上我们确实很难寻找富贵的痕迹了。紧接着石榴一枝,充分体现了他用笔的灵动,而墨荷:则重在展示墨彩的缤纷。梧桐以其肥硕的枝干稳住了这二小段的重心,这是全图的第一个高潮。以下菊花、扁豆、紫薇等只是逸笔草草,随意点染。就章法而言,疏密是相对而存在的,这一小段貌似不经意之笔,在全图的节奏处理上却起着关键的作用。紫藤如蛇的老干泼辣粗放,“一扫槎枒三丈绢”的气势,形成了全图的最高潮。紫藤的花叶更是水墨淋漓,走笔如飞而不乱,意犹跃出纸外。芭蕉是滋润而含蓄的,它与紫藤形成了动与静的强烈对比,貌与质的相依共存。接下来梅枝横斜傲骨铮铮,幽兰、纤竹寥寥数笔,是为尾声。</p><p><br></p><p>艺术是相通的,从这卷《杂花图》中可以领略到诗的起、承、转、合,也像欣赏一部交响曲,从引子到尾声,节奏和韵味正是它们共同的内涵。更能通过此图触摸到青藤老人胸中激情的横流。</p> <p>明 徐渭 杂花图卷 手卷 纸本 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浅谈徐渭对中国水墨写意花鸟画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时期的中国,美术正处在学习古人与创新两种意识碰撞的特殊 阶段。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名家出现很多,技法也不断更新,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 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书画、诗文、戏曲等方面均获得较大成功。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似与不似之间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急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虽然被徐渭自称“戏抹”,然而在写意中仍生动的传达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韵。它的梧桐图,只以泼墨笔法绘其一小部分,却有使人联想到挺拔正直的参天梧桐。正如翁方纲所说:“纸才一尺树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庐。恐是磊落千丈气,夜半被酒歌嘘唏。” (《复初斋诗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笔法,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欣赏者营造出一片开阔的审美天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徐渭是一个书法家,在绘画中,他将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法融于画中,使人觉得他的泼 墨写意画简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苍劲书法。正如张岱所言:“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绝略同。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陶庵梦忆》)他的《墨葡萄图》,墨的浓淡显示了叶的质感,题诗的字体结构与行距不规则,如葡萄藤蔓一样在空中自由延伸,书与画融为一体。徐渭的书法造诣很高,其跌宕纵横的笔法有助于绘画艺术的巧妙变化,如画墨荷、葡萄,大刀阔斧,纵横驰骋,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力是难以做到的。徐渭曾做一幅《梅花蕉叶图》,将梅花与芭蕉放在一起,并且在画上题写道:“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维画”,显示出徐渭与王维在某些构图上的源流关系。当然,王维画雪里芭蕉,更突出一种禅机,即,使得雪的清寒与芭蕉的心空构成画面的宗教底蕴,而徐渭在这样的画面组合中,更突出一种超越时空的主体解放性。徐渭的书法和画法都极为娴熟,功底深厚,他的题字,如他的泼墨写意画,纵横不羁,洋洋洒洒;他的泼墨写意画,融合了精熟的笔法,意趣横生,极富韵味。</p><p class="ql-block">徐渭是明末花鸟画的集大成者,同时更是明清花鸟画坛的一座高峰,在之后的若干世纪,几乎都没有人能够逾越。自号“青藤道士”的徐渭一生命途乖蹇,有人将他与法国的凡高相提并论,试图印证两个绘画天才生前所遭受的相同的“待遇”。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徐渭《墨葡萄图》里的自题诗很可说明此点:“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的不幸反而成就了他在诗词、戏曲、绘画上的辉煌业绩。在绘画上则表现为泼墨写意花鸟的充分发挥。他的花鸟兼林良与吴门派之长,更多的融入己意。他的恣肆纵横,他的解衣盘薄,在其泼墨大写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他自己认为作画“大抵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为上”,又说“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基于此,他以狂草般的笔法,抒发内心的郁闷与愤懑,将思想情感扩张到前所未有的极致,让人透过其画,洞悉到内心蕴藏的潜流。《竹石图》和《瓶花图》反映出他的基本作风。前者泼墨大写意,虽然不及他的《墨葡萄》一般恣肆淋漓,但其挥洒之墨韵、笔法之无拘无碍已非平常画手所及,作者并有题诗曰:“纸畔濡毫不敢浓,窗前欲肖碧玲珑;两竿梢上无多叶,何自风波满太空”,可见其胸襟及创作理念;后者仅写一束折枝花卉,随意写就,笔简意饶,正如作者所自谓“墨沈闲涂花裏王”。徐渭亦擅草书,他能以画入书,以书入画,将书与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徐渭的影响是深远的,清代朱耷、石涛、李鱓、李方膺及近代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都受其熏染而卓有所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