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7年时,曾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他这样评价苏东坡:他有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也有着“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诗意,还有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淡泊……</p><p><br></p> <p> 2020年,读贾海修先生的《清夜无尘》,洛阳理工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李焕有在《序言》首页中这样写道:每次相见,总会被他那调侃中不失风趣、酸俗中充满雅致、机智中有点使坏、插科打诨中又保有底线的大智慧所折服。在场的人为之捧腹,继而从心底生出一缕缕的敬佩。</p> <p> 如果说上面这段介绍,只是给人直观印象的话,那么在阅读《清夜无尘》时,海修先生骨子里的真性情便一览无余。</p><p> 突然觉得,平易近人、诙谐亲切、温和谦恭的东坡居士,精进勤勉、儒雅潇洒、幽默干练的海修先生,竟有如此这般多的相似、相同、相近之处。</p><p> “此心安处是吾乡”!</p><p> 这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寻。</p><p> 西方哲学家诺瓦利斯说过: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p> <p> 不可否认,故乡之于任何人,都是温馨而又神圣的存在。海修先生的乡愁乡情是从太师椅院里几十年来发生的故事铺展开去,贾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一百多号人,便成了他《筑梦时空》的主要角色。</p> <p> 如果说要给贾家人一个整体描述的话,文中《为三嫂送行》中的一段话最为贴切:我不记得我们有什么家风家训,但我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告诉我们,为长要慈、为子要孝、为事要实、为人要真,为兄要友、为弟要恭,这是一家老小和睦团结的重要因素。</p><p> 《刚正不阿的五叔》中这样写道:家庭成员中都有奉献的态度,凡事量力而行,尽心而为,再加上人人好脾气,这个家就一定是幸福之家。设定底线,人人能有尽孝心的机会,不回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是合理合情合法的方式。</p><p> “为人和善、朴实无华、勤俭持家”这12个字,是贾家为人处世的优良传统。作为贾家人,男人有修身齐家的使命,女人有相夫教子的职责。上要孝老,下要养小,这是他们为子为父的本分。</p><p> 忠孝慈爱、沉稳坚韧、谨慎少事的父亲,任劳任怨、不善言谈的母亲,智慧能干、善言热心的三婶四婶,屡挫屡起、健谈乐观的兄弟兴涛,重情明理、能干担当的四叔的儿子们……当然,还有海修先生心中常念、口中常夸的妻子,一个善解人意、孝老爱亲、贤惠能干、顾全大局的智慧女人。</p><p> 正如《如此媳妇》中所言:媳妇是家里的风水,能不能处理好娘家和婆家之间、妯娌之间、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关键看媳妇。她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堪称新时代女性的优秀典范。难怪海修先生由衷赞叹:如此闺女,如此媳妇,夫复何求?!</p> <p> 上半部《筑梦时空》读完的时候,情不自禁地给海修先生发了条微信:人的修养,就是家的模样。家风,是留给子孙的最好财产。孝亲、勤俭、睦邻、敬人、明理、和谐的治家之道,使贾家得以家族昌盛,人丁兴旺,人才辈出。40篇文章,40个故事,不管是食不果腹的年代,还是吃穿无忧的现在,贾家人相知相惜相爱相扶的优良家风,是社会主流正能量的楷模。纵观贾家几十年的奋斗历程和生活变迁,真的是:好女人造就世上好男人,好男人成就家族新梦想。</p> <p> 上半部《筑梦时空》讲述的是邙山地坑院里贾家的家史家事,下半部《君子陶陶》则是海修先生几十年来工作、学问、为人、修为的真实写照。</p><p> 开篇就引用了苏轼的《行香子.述怀》,此书的题目正是选自这首词的首句:清夜无尘。海修先生从“读诗有三叹”谈起,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生命虚幻的同时,又谈到《诗经》中的“君子陶陶”那不为世俗所染的性格。</p><p> 从《我的四哥》开始,海修先生的真性情、大智慧、大修为,便慢慢地一览无余。</p> <p> 在《印象》中,赵克红先生的评价是,愈接触,愈觉得海修老弟人好,犹如陈年老窖,厚重可敬。</p><p> 在《诉衷情》里,他钁地种菜,同时也在心里播种下了“莫问收获、只管耕耘”的喜悦和美好。</p><p> 在《二十元钱能干什么》中,他回忆幸福又孤苦的大学生活,虽然生活艰辛但却吃足了文化食粮。</p><p> 在《经营是什么》中,你会读出他脚踏实地、立足眼前、谋划长远的经营智慧。不管在哪个岗位,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做一事精一事”的优秀骨干。</p><p> 《开启单车生活》,让他收获了适度疲劳后的安稳睡眠,强身健骨后的欢愉舒畅;《摩托情感》,让他体会到了努力工作的人总是幸运的;《站在十九楼前》,他明白了只要心存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的僻静……</p> <p> 古往今来,但凡大智慧者,莫不是以赤子之心和颜悦色地与他人、与这个世界握手的。海修先生就有着这样非凡的气度和胸怀。</p><p> 读书品人。张弛有度、聪慧奋进、意气风发、情商至高,是我在《清夜无尘》中读到的海修先生,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有感触、越发敬佩。</p><p> </p> <p>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挑草沤粪,巨大的成就感远远超过了疲累;割草喂猪,有着“穷人孩子早当家”的自觉和自豪;拉水盖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竭尽全力;赶猪上圈,有着小大人的担当和智慧……这就是海修先生的生活。</p><p> 二月份时,读了汪曾祺的《慢煮生活》。他说,生活是很好玩儿的,人活着,就要有点儿兴致。细品海修先生的生活,好玩吗?不痛吗?但是他总是如此的达观开朗、安然若素,并且依然热气腾腾地生活。</p> <p> 读《清夜无尘》这本书,我落泪过、心疼过,大笑过、感动过。我在想,为什么这样心心念念、如此动情?</p><p> 因为我见到了儿时想要却很难得到的稀罕物,琉璃咯嘣、花米坛儿、小糖豆;</p><p> 因为我听到了曾经那样熟悉而又亲切的乡音,牛拉车的“吱扭”声、妈喊猪的“咾咾”声、织布机的“哐哐”声;</p><p> 因为我读到了彼时做过而又其乐无穷的事情:逮小虫儿、推铁环、打面包;</p><p> 因为我想到了一辈子勤勉老实、经历过起起落落、已经逝去的父亲。六十年代时,父亲曾经是公社负责教育的干部,据说是当时站错队回了家,后干过教师,又做过村干部,包地种菜,一辈子辛辛苦苦,但父亲从未向他的子女们提起,也没听到过他任何的抱怨。就在政府即将对他曾经是干部的身份进行确认和每月要发抚恤金的时候,却突发疾病离开了我们。今天,6月21日,恰巧是父亲节,想我的父亲了……</p><p> 因为我想到了如今已八十多岁、重度耳聋的老母亲,年轻时出力受苦,操心受累,现在老了药物不断,也愈发糊涂了……</p> <p> 回首过往,人生如萍、飘零不定。曾经不顾一切的怀着希望奔向远方,然后在漫漫时光里,明白了远方的遥远、故乡的咫尺。但是,如海修先生这样,在对乡情乡愁的追忆中,让漂泊不定的心灵,有所寄托、有处安放,着实令人发自内心的佩服和敬仰。</p> <p> 苏轼先生把足之所履和心之安处,都当作故乡。我们呢,人生何处是归途?不妨如海修先生那样去生活:苦难应该回味,坎坷可以调侃,美好值得发现。</p> <p> 夏至已至,未来如期。如此,安好!</p><p> 因为,此心安处,也是吾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