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1 星期日<br><br>五月初一<br><br>庚子年 【鼠年】<br><br>壬午月 乙未日<br><br>夏 至<br><br>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br><br>2020年6月21日5时44分,<br><br>夏至节气。<br><br>《三礼义宗》中说:<br><br>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br><br>一以明阳气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br><br>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br><br>即夏至的至,<br><br>一代表阳气鼎盛,二代表阴气萌生,<br><br>三代表阳光直射到最北的位置。 《夏小正》:时有养白。<br><br>所谓养,即长或永之意。<br><br>也就是仲夏时,经常有白昼特别长的现象。<br><br>之所以说是“时有”,<br><br>说明那时还没有意识到每年必然如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夏至,五月中。<br><br>《韵会》曰:<br><br>“夏,假也,至,极也,<br><br>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br><br>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br><br>在古代,到了所谓阴气至极的冬至,<br><br>人们相互道贺。<br><br>而在阳气饱满、万物方盛的夏至,<br><br>却并不道贺。<br><br>物 候<br><br>古代,人们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习 俗<br><br>求雨止雨,皆为庄稼丰收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在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br><br>《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这个祭祀仪式至今有遗存。在夏至节,浙江金华地区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br><br> 史料记载,我国汉代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但吃面却是共同的。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按照老北京风俗习惯,每年夏至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此日京师家家食冷淘面,即“过水面”。 夏至时节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尝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烈日炎炎,比水更解暑的是冰。<br>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冬季储冰,夏季取用。唐代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可以看出宫廷中食用冰镇果实消暑的情形。<br><br> 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冬季储冰,夏季取用。唐代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可以看出宫廷中食用冰镇果实消暑的情形。<br><br> 忌空腹饮茶: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加上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忌夜卧贪凉: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因此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