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盏浅叙中国茶文化

八尺龙(原华人圈)

<p>中国茶文化</p><p>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p><p>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p> <p>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p> <p>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p> <p>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好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p> <p>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还能放松心灵。据说人们在泡茶和喝茶的时候能忘记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很多人喜欢和别人一起喝茶,不光为分享美茶,还为了体验和别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p> <p>皎然和陆羽关系很铁,有事儿没事儿就给陆羽写首诗,什么《寻陆处士不遇》啦,或者《九日与陆处士饮茶》啦。比如下面这首诗:</p><p>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p><p>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p> <p>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p> <p>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p> <p>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p> <p>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p> <p>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p><p>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p><p><br></p> <p>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专有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p> <p>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p> <p>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也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p> <p>明清茶文化</p><p>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 、《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p> <p>唐伯虎的《品茶图》</p> <p>徵明的《陆羽烹茶图》</p> <p>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p> <p>中国关于茶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仅古诗词一项,总数在2000首以上.</p><p>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是杜育的《荈赋》。</p><p>灵山惟岳,奇产所钟。</p><p>瞻彼卷阿,实曰夕阳。</p><p>厥生荈草,弥谷被岗。</p><p>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p><p>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p><p>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p><p>器择陶简,出自东隅;</p><p>酌之以匏,取式公刘。</p><p>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p> <p>唐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p> <p>唐代诗人卢仝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p><p>“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p><p><br></p><p><br></p><p><br></p> <p>唐周昉《调琴啜茗图》</p> <p>北宋·苏轼《汲江煎茶》描写诗人在月明之夜亲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p><p>“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p><p>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p> <p>北宋范仲淹作《斗茶歌》描绘了茶文化在当时的盛行。</p> <p>南宋刘松年的《撵茶图》</p> <p>元赵孟頫《斗茶图》</p> <p>《陆羽品茶图》</p><p>将花影移帘幕,风怒松声卷翠涛,呼童涤器煮茶苗。好不悠然快意。</p> <p>明文征明惠山茶会图明文征明 《惠山茶会图》。</p> <p>文征明《品茶图》</p> <p>明 丁云鹏《煮茶图》</p> <p>清 萧云从 石磴摊书图</p><p><br></p> <p>中国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潮州凤凰单丛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p> <p>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茶,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主要的有几下几种: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p> <p>红茶是以茶树的芽叶为主要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中主要的品种有祁红、川红、泉城绿、英红、越红、滇红、紫鹃、泉城红、苏红等,其中祁门红茶最为有名,且为国家原产地保护,紫鹃则以降压效果显著而得到关注。红茶有助消化、暖胃、提神消除疲劳的作用。还能抗衰老和一定的抗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经期、孕期、更年期的女性还有神经衰弱、结石患者容易上火的人不宜喝红茶。</p> <p>绿茶是采取茶树新叶或芽,没有经过发酵,直接经过烘干等典型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品。成品泡出来的茶水更多的保留了鲜茶叶绿色的本性。绿茶的种类有很多:太平猴魁、信阳毛尖、黄山毛峰、西湖龙井、碧螺春、雨花茶等等。绿茶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是发酵类茶所不及的。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血脂和减肥。吸烟者可减轻尼古丁伤害。高血压患者、食用油腻食物过多这、小便不利的人都可以饮用绿茶。注意,神经衰弱者不适合饮用绿茶。</p> <p>黄茶的特点是“叶黄茶黄”,原因是在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叶色即变黄。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其中有名气的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等。其中君山银针、霍山黄牙都是黄茶的杰出代表。黄茶对脾胃有好处,助消化、有益于脂肪代谢。注意,神经衰弱者、贫血者、孕妇不适合饮用黄茶。</p> <p>黑茶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因为其选用的原料均为较粗老的茶原料,所以成品从色泽上就可看出明显的黑色。主要分类有湖南黑茶(茯茶)、云南黑茶(普洱茶)、雅安藏茶(黑茶鼻祖)、广西六堡茶、陕西黑茶(茯茶)及湖北老黑茶。俗称黑五类。黑茶品种可分为紧压茶与散装茶及花卷三大类,紧压茶为砖茶,主要有茯砖、花砖、黑砖、青砖茶,俗称四砖,散装茶主要有天尖、贡尖、生尖统称为三尖,花卷茶有十两、百两、千两等。黑茶能降血糖,防止糖尿病,抗衰老,延年益寿。注意,便秘者、贫血者、孕妇、溃疡病患者不适合饮用黑茶。</p> <p>白茶属微发酵茶,在制作工艺中基本流程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其中萎凋是形成白茶的重要工艺,因为成平白茶具有满身披毫,针针如银雪。茶水黄绿清澈,口味清淡甘冽。成品茶的外观呈白色,故名白茶。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以及浙江安吉等地。主要的品种有:白牡丹、贡眉、寿眉等。主要功效有:名目、保肝护肝、促进血糖平衡、防暑。注意,尿结石患者、肝脏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感冒发烧者不宜饮用白茶。</p> <p>青茶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茶品种,品质有益。青茶种类包括:铁观音、黄旦(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武夷岩茶、冻顶乌龙、水仙、大红袍、肉桂、奇兰、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色种等。其中主要分两类:武夷岩茶和安溪青茶。武夷岩茶的代表作就是大红袍,而安溪青茶代表作就是安溪铁观音。青茶有以下一些功效:降血脂、抗衰老、减肥。注意,因为这些功效所以:空腹不要喝、睡前不要喝、凉的不要喝。</p> <p>常见茶具通常有茶杯、茶漏、盖碗、茶盘、茶则、茶挟、茶巾、茶针、煮水器、茶叶罐、茶船、茶海、茶匙、茶荷等十三种。</p> <p>一、茶杯</p><p>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p> <p>功夫茶杯</p> <p>各式茶杯</p> <p>二、茶漏</p><p>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p> <p>三、盖碗</p><p>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p> <p>四、茶盘</p><p>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p> <p>五、茶则</p><p>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茶道六君子,不是别人,就是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筒、茶则六个“君子”。</p> <p>六、茶挟</p><p>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p> <p>七、茶巾</p><p>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p> <p>八、茶针</p><p>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另外最重要的是分解普洱茶、沱茶和黑茶砖用。</p><p>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先将普洱茶针插进茶饼中,然后用力慢慢向上撬,用拇指按住撬取的茶叶取茶。</p> <p>九、煮水器</p><p>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p> <p>现在流行铁壶煮水,铁壶煮水泡茶的3大益处</p><p> 一、煮茶利器:铁壶烧水沸点温度更高,比一般不锈钢随手泡等要高出2-3度,且保温时间也更长,利用高温水泡茶,可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而尤其对于普洱老茶而言,因陈化时间较长,必须采用足够的高温水,才能淋漓尽致把其内质陈香和茶韵发挥出来。</p><p>  二、改善水质:使水更软滑、甘甜,这也可以改善和提高泡茶的口感。用铸铁茶壶煮出的水为软水,口感较圆润、甘甜,用来冲泡饮品,可有效提升口感。不仅可以冲煮、还可持续加热,功能性范围更广,所以欧美人士专门用来冲煮花果茶、红茶,用来煮普洱茶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经由铸铁壶的冲煮,可有效去除茶中的异味,提升口感。</p><p> 三、补铁专家:科学家们早已发现铁是造血元素,成人每日需0.8-1.5毫克的铁,严重缺铁会影响智力发展,而实验也证明饮水、烹调使用铁壶,铁锅等铁制器具,可增加铁质的吸收。</p><p>但切记不能直接煮茶,因为茶和铁反应生成 铁鞣酸,对人身体有害,切记!</p> <p>十、茶叶罐</p><p>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p> <p>十一、茶船</p><p>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p> <p>十二、茶海</p><p>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p> <p>十三、茶匙</p><p>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p> <p>十四…茶洗</p> <p>十五…茶桶。用于收纳茶具的竹到式其他材质的小筒。</p> <p>十六…闻香杯,汉族民间赏茶用具。闻香之用,比品茗杯细长,是乌龙茶特有的茶具,多用于冲泡高香的乌龙时使用。与饮杯配套,质地相同,加一茶托则为一套闻香组杯。</p> <p>使用闻香杯时,可先将茶汤倒入杯内,然后将杯倒扣在闻香杯上,用手将闻香杯托起,迅速稳妥地将闻香杯倒转,使闻香杯倒扣在茶杯上,稳稳地将闻香杯竖直向上提起(将闻香杯再次倒转),使杯口朝上,双手掌心向内夹住闻香杯,靠近鼻孔,闻茶的香气,边闻边搓手掌,使闻香杯发生旋转运动,以使闻香杯的温度不至于迅速下降,利于香气的散发。</p> <p>十七…养壶笔</p><p>养壶笔可保养紫砂、陶瓷等各类茶器;同时还可刷茶叶碎、吸附茶盘上多于的水分、养开片的杯子清洁茶壶死角以及清洗茶玩等。</p> <p>要想品出好茶之前选择与茶叶相符的的茶壶,茶壶的质量也会影响泡茶的效果。瓷壶密度高,沏出的茶香味清扬,可以沏绿茶、香片、清茶、红茶等味道清扬的茶。。</p> <p>均瓷壶</p> <p>陶壶密度低,沏出的茶香味低沉,可以沏普洱、铁观音、佛手等味道低沉的茶</p> <p>相对于像毛尖、雀舌和龙井之类的绿茶,玻璃茶具会完美诠释绿茶的沁人心脾的灵魂体验。</p> <p>基本的泡茶茶道</p><p>茶道指的是泡茶规范,为发挥各类茶性优点,抑制不足之处,礼序中应遵循「和俭敬美」基本要义。并且中国有上千种茶叶以及各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涉及到的茶道也会有所区别。泡茶,一共有7个步骤。</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1、温壶:以热水淋茶壶,提高茶壶温度,才不至于在泡茶的时候水温被茶壶抢走,影响茶汤的风味。</p> <p>2、置茶:等待茶壶温热的时间里,将要泡的茶叶从茶仓中取出,放入茶则。这时可以请宾客赏茶,也借这个机会与客人交流,介绍他们认识此茶的特色,香气?颜色?外观?赏完茶后再放回原处。</p> <p>3、温润泡:将热水均匀地淋在茶叶上,使茶叶受热即可,不需要太多的水,淋上后立刻倒出来。目的在使某些比较紧结的茶(像阿里山石棹一带的珠露茶)舒张,这样茶汤才会均匀好喝,也有些人觉得这样比较清洁,但并不是每一种茶都适合温润泡这道手续。把煮沸的水倒到盖杯里,静待片刻后把盖杯里的茶汤倒掉,这第一泡茶叫「温润泡」,不作饮用。</p> <p>4、醒茶:将温润泡用的水完全倒到茶海当中,静待一段时间让茶叶舒缓。等待醒茶的时间可用茶海中的热水温闻香杯。</p> <p>5、正泡:注水量以所泡的杯数决定,放入的茶种,与茶叶量多寡会影响冲泡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四十五秒到一分钟,有些需要一分半钟,这段时间用可以用来温饮杯。重新往盖杯中注入沸水,冲泡。不同的茶叶种类,冲泡沸水温度和时间也有所不同。</p> <p>6、分杯:将茶壶内所泡的茶完全倒于茶海中使茶色,茶味均衡并沉淀杂质。将茶倒入闻香杯中约七分满,或用扣杯的方式,正面图样对正面图像,倒过来奉茶增添品茶的乐趣(基于卫生考量,扣杯的方式只适用于第一泡)。泡好茶后,再将茶海 中的茶汤,以顺时针方向平均倒入各个小茶杯里。</p> <p>7、品茶:将闻香杯中的茶倒入饮杯中,此时可品闻茶香。喝茶的时候不要手拿杯缘,如果以右手喝茶,应把中指放在杯腹十二点钟方位,拇指放六点钟方位,并以八点钟方位喝茶。并分成三次喝,感受热茶,温茶,与冷茶的滋味。品茶前不妨先观颜色,闻茶香,再细细品缀,体验各种情趣和奥妙。</p> <p>喝茶不是一种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会自然的懂你。知茶,懂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