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王景阳

王旭东PPT美篇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制作:儿子––王旭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名 王晓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闪亮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0年6月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4月6日再次修改)</p> 我的父亲——王景阳,1922年出生于浙江丽水。爷爷和奶奶经营一个小杂货店,虽谈不上小康,生活倒也过的去。 <p>这是他的父亲——王承熏,是个非常精明的生意人。</p> <p>这是他的母亲——姚云花,是个典型的裹着小脚,心地善良,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p> <p>父亲从小天资聪慧,读书成绩优异。小时候听他说起过,当年去报考最有名的金华中学,他并不想去,是被同学硬拉着去的,结果和他一起去的一个都没有考上,反倒是他陪着去玩玩的考上了。</p> <p>他在丽水读书的时候,因为聪明好学深受丽水教堂美国传教士的喜爱,推荐他进入教会办的学校读书,所以他从小就接触到了西方文化,英语也特别好。</p> <p>青年时期,他和母亲一样,都是具有爱国心的正义青年。他的小学同学樊康平是中共丽水地下党和游击队的负责人,他们年轻时经常躲在山洞里谈论国家大事,分析抗战形势。解放后,樊康平是浙江省缙云县第一任县长,后调到上海制皂厂任党委书记(江泽民是厂长),后任上海计量局局长,我们家和樊家夫妇及他们的子女经常来往走动,从而结下了一生的友谊。</p> <p>父母是在福建永安相遇、相知、相恋。他们经常在风花月下的一个小山坡谈情说爱,这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王晓坡(我的原名)的由来。母亲可谓是香港小姐,父亲可谓是下里巴人,但他们在全民抗战的艰苦岁月中走到了一起。</p> 热恋中的一对 父母在浙江丽水举办了西式婚礼 <p>随着日寇的铁蹄一步步逼近金华,书是读不成了,他也卷入了颠沛流离的谋生之路。一路上多次化险为夷,大难不死。一次遭遇日军飞机轰炸,他在墙根呼呼大睡,根本不知道,等醒来一看,他紧靠的山墙被炸倒了,幸运的是倒向了另一边,把那边的人都压死了,而他却逃过一劫。</p><p>终于辗转到达贵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身无分文的地步,饿了好几顿,连吃碗面条的钱也没有了。恰好看到安顺军医学校招生,免费入学还管吃管住,为了先有个栖身之处,报了名再说,从此走上了学医行医之路。</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父亲离开金华大学,一路颠沛流离,辗转流亡到处于敌后的贵州安顺。此时的他,已囊空如洗,走投无路,抬头一眼看到了内迁贵州安顺的中央军医学校新校门前,立了一块大牌坊,上书:“作新军医者来”。</p><p class="ql-block">学校大门两侧悬有一对标语,左边是:“创作军医新生命”;右边为:“力求学术的抬头”。</p><p class="ql-block">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所军医学校,开始了学医之路。直到现在,他还能清楚地记得,他就是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新军医者来”这个牌坊,走进了军医学校,整整在这所学校工作了七十多年,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军队的医学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该校也和昆明的西南联大、成都华西坝的“五大学”、宜宾李庄的同济一道,构成了抗战期间云贵川“下江人”云集、高级知识分子扎堆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新的军医生命在战争年代被继续孕育。学校内迁后,不仅没有压缩规模,还大力聘请国内的名家教授,纵然时局艰难,培养标准不降。</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父亲(前排右一)就读的安顺军医学校,回迁到上海改名为国防医学院(二军大的前身)。这张同班同学照片中的人物,大多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元老级医学专家。</p> <p>毕业照</p> <p>刚入伍时的军装照</p> <p>父亲因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被留在了上海,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实习医生做起,到住院医师、协理医师、主治医师到讲师、副教授直至主任医师教授,他将他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新中国的医学事业,特别是军队麻醉医学研究和建设的事业中。</p> 父母抱着刚刚满月的我 <p>穿着白大褂的父亲</p> <p>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50年代炎热的夏天,父亲坐在长条凳上,在简陋的饭桌上看书学习、摘抄文献,撰写学术论文,搞医学研究,挥汗如雨,常常熬到深夜。这种刻苦的治学精神深深感染了我。</p> <p>还有好几次我看见他腿上有深深的淤青块,一问才知道是他在自己腿上做医学实验留下的。</p> <p>当年为了研发空气麻醉机,他早出晚归,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p> <p>文革十年,他和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被扣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被抄家,被剥夺军籍和做医生的权利,成了打扫卫生的护理工,最终还是被关进“牛棚”。在被宣布停职隔离审查之际,预感到从此将失去自由,他首先想到的是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积累下来的手稿和资料,这是他多年苦心研读的心血,绝对不能被抄走和流失。他不顾一切地请求一位并不熟悉,即将毕业离校的学员将这些手稿收藏起来。这位学员还真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将这些手稿偷偷带回青海,一直秘密保存到文革结束,归还到我父亲手中。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可见一斑。</p> 父亲和他的母亲、弟弟,在上海留下的珍贵合影。 林彪913事件后,父亲逐渐被“解放”出来,这是他刚刚走出牛棚,参加解放军宁夏医疗队为当地老百姓看病。 <p>父亲和吴孟超教授一起重新回到医学工作岗位上</p> <p>到西安探亲,看望刚恢复工作的父亲。那时,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我大妹妹在黑龙江呼玛农村插队,妈妈和小妹在上海,一家人分隔四方。那真是我们家最凄凉的岁月!</p> 和父母在西安兴庆公园合影 <p>父亲在陕西黄陵所谓的“五七干校”劳动,当地老百姓生活很苦,缺医少药。他们在劳动之余,为农民看病,甚至在门板上开刀动手术。农民们惊呼来了神医!</p> <p>为了夺回文革浪费的十年时间,父亲更加发奋地工作,这是他发明的空气麻醉机,在唐山地震的抢险救灾中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抢救伤员都起了很大的作用。</p> <p>他的麻醉机在临床使用</p> <p>他开始带研究生</p> <p>这是中国麻醉医学界难得一见的师徒四世同堂,右二是我父亲的老师吴珏教授,右三是应元岳教授(吴珏教授的老师),坐在我父亲对面的是于布为教授,是我父亲的得意门生,现在已是麻醉医学界的领军人物。</p> <p class="ql-block">许多留在大陆的国防医学院师生,后来任教于第二军医大学,并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医学泰斗,例如:</p><p class="ql-block">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乃至新中国的杰出专家。这里面,仅新中国的“高教一级”和军队“专业技术1–3级”的教授就有:</p><p class="ql-block">- 胡乃钊(药物化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李承祜(国防医学院技术部主任、生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郑宝琦(吴孟超院士的恩师,外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马永江(泌尿外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张国治(国防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p><p class="ql-block">- 徐印坎(骨科专家,我国颈椎外科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叶天星(微生物学和免疫专家)</p><p class="ql-block">- 孔庆德(国防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p><p class="ql-block">- 方之扬(烧伤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苏中武(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张鹏翀(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洪民、周继林夫妇(口腔科专家,后调北京301医院)</p><p class="ql-block">- 龚念慈(内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徐化民(外科专家,后调南京军区总医院)</p><p class="ql-block">- 孔锡鲲(病理学专家,后调安徽医学院)</p><p class="ql-block">- 许月娥(血液病专家)</p><p class="ql-block">- 卢振东(生理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蒋峻仑(化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蔡用之(胸心外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楼方岑(传染病专家)</p><p class="ql-block">- 仇士杰(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邓琨(内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陈约翰(口腔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胥少汀(骨科专家,后调北京军区)</p><p class="ql-block">- 何德华(病理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王文崔(口腔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吴美枢(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吴中立(病理生理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奚寿增(眼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许丰勋(烧伤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余庆(微生物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张紫洞(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张奕栋(药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周鼎耀(皮肤病专家)</p><p class="ql-block">- 周志华(骨科学家)</p><p class="ql-block">- 刘植珊(骨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陈思聪(心内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顾毓芝(外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史荫绵(神经内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王晋泉(耳鼻喉科专家)</p><p class="ql-block">- 王景阳(麻醉学专家)</p><p class="ql-block">列出这么多名字,第二军医大学的专家教授,他们不是我父亲当年的老师,就是43期同学。他们都成为建国后第一批军队医学界的开山鼻祖,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子女都和我一样,生活在部队大院里,我们很熟悉,从小玩到大。现在也都70多岁了!</p> <p>退休后,他仍不忘发挥余热,为外国留学生讲授人工急救复苏知识。</p> <p>父亲和我</p> <p>父亲和重孙、外孙、女婿一起唱卡拉OK。</p> <p>相依相伴</p> <p>一家人出游</p> <p>旅游</p> <p>参观</p> <p>游园</p> <p>父母一起参加干休所组织的合唱队</p> <p>父亲从小就生性活泼,能歌善舞,更爱唱英文歌曲。</p> <p class="ql-block">今年(2020),父亲已是98岁(今年已经102岁)高龄,但他仍不忘初心,总还想为麻醉医学事业做些事情,为培养新一代的军队麻醉学科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余力。</p> <p>父亲是全军麻醉学专业的创建人之一,主编出版的学术著作20多本,发表的医学论文200余篇,多次立功受奖,多次出国交流讲学,参加国际医学会议。并获国家特殊津贴,及为国防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终身成就奖。</p> <p>老骥伏枥,壮心未已!</p> <p>长海医院终身成就奖</p> <p>中华医学会颁发的中国麻醉学特别贡献奖</p> <p>当他九十寿辰时,二军大长海医院为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寿宴。</p> <p>父亲的自传《回首话当年》</p> <p>老夫老妻相伴共舞一生</p> <p>安享晚年和子女们在一起</p> <p>父母如今已经当上太爷爷,太奶奶了!第一排的五个人已经繁衍成这么一大家子,四世同堂,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这是身着少将军装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是艰辛坎坷的,又是丰富多彩的,更是硕果累累的,这里篇幅有限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看看他的专题片。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的拳拳报国之心。他和我的母亲,黄绮霞,从郎才女貌的青年时代一路走来,现在一个98岁,一个95岁(我母亲于2020年10月逝世),都已经是耄耋老人了,真心希望他们俩都能成为百岁老人!父母为人处世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影响了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几代人。如今父母都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做子女的也老了,然而这种精神和家风会永远传承下去,父亲多次对我说:我们家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才是作为父母倍感欣慰,死而无憾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