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梦想当红军 重走万里长征路(四)

青山绿水

<p>  我们的到来,犹如大敌当前,站在桥头十几个执勤人,十分紧张,手持喷杀消毒管,紧握温度仪,把我们俩团团围住,几十只眼睛盯着我们;</p><p>  “从哪里来?”,“湖北”,“干什么?”“走红军路”“有路条吗?”‘什么路条?’“核酸检验单,体检单,住宿单,通行证,身份证,驾驶证,结婚证,老年证,健康二维码,”我滴妈呀,比过去川军还厉害,川军当年只看红军衣服识别,如今要这么多路条?无奈,我们放下背包,拉开夹层,取出件件物证,拱手检查,内心做到心不跳,面不慌。</p><p>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头领来到我面前;“对不起,让你们受惊了,我们是列行检查,十分欢迎湖北人的到来”。终于松了一口气,踏步进入西岸桥头,上了三个台阶,抬头就是金晃晃三个大字。</p> 1706年,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 泸定桥;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境内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 。它1706年建成,长103米,宽3米,由13根索链组成 <div>  泸定桥桥面铺的木板是现代版,13根铁链,12164个铁环,东西桥头全部是清朝版,原汁原味,已经有314年了。</div><div>人若走在上面会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向桥下一看,直叫心惊胆寒,暗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四起...”</div> <p>  看看铁索链怎么锻造的;</p><p>听守桥人讲述;索链制作非常科学,每个环有三斤多重,当时把铁环在火中铸造后,在非常热的情况下直接放入第二环,环套环,环与环之间没有缝隙,这也是桥链非常坚固,结实耐用。至今还有一个未解之谜;不管风吹雨打,铁链从不生锈。</p><p><br></p><p><br></p> <p> 13根铁链怎么固定的;桥台用40吨铸铁建造地龙桩、卧龙桩,桥台自重有2300吨,靠着自身的重量,紧紧栓着铁链,所以,三百多年来泸定桥岿然不动,是我国古代造桥工的一个奇迹。</p><p> 话说当年红军渡过大渡河后,兵分两路,沿河两岸同时向泸定桥前进。西岸这股红军先行一步,不顾崎岖陡峭的山路,冒着大雨,拼命一路跑步,遭遇敌人阻击时就硬冲过去,不予抵抗,不予理会受伤和掉队队员,昼夜奔袭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紧跟在西岸这股红军后面还有一支国民党大部队,也正往泸定桥赶去,两军相距十多公里。红军真不该绝命,因夜间瓢泼大雨,半路上敌军友好的不走了,安营扎寨要睡觉,让红军你们先走,真要好好感谢这位国民党首领,否则,长征历史真的要改写了。</p> 凌晨六点,红军先头部队发起了总攻! 此时桥东有两个营一千多川军把守,他们把桥板拆除一半,留下一半。黎明,战前双方有喊话, 红军向川军喊到:我们是北上抗日的,请你们让开路,不想和你们打。川军方面回应说:叫我声爷爷就让你们过来。有本事就长翅膀飞过来。 怎么办?这个桥关乎着红军的生死,时间不等人,后面敌人逼近,所有红军都报以必死的气势进入战斗状态。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组织22人的突击队,队员腰插手榴弹,毛瑟枪,后背一把大刀,手脚攀绕着铁索悬空爬行 <p> 敌人子弹像雨点扫射过来,打得铁链上直冒火星,后面的人紧抱门板,跟着前方,爬行一点铺上一块门板,双方相互射击,多名突击队员被打中,掉到涛涛江水中而牺牲,后面人立刻爬上填补,一茬接着一茬,继续前进,就在接近东岸时,川军点燃了堆放在桥头上浇上煤油的木板,熊熊大火燃烧有十丈多高,突击队员不惧燃烧的火焰,冲入火海,穿过火墙,冲进桥头,杀入泸定城,后续部队也随后跟上,同国军展开巷战,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消灭守军两千多人,占领了泸定桥,夺取了泸定城。</p> 这里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为啥敌人不炸桥?为何只拆除一半木板不全部拆除?几根光溜溜的铁链红军能爬过来?我来综合解答三个疑问; <p> 1. 为何不炸掉桥梁?其实蒋介石早已命令炸掉泸定桥。这个桥是四川两岸的生命线,川军负责阻击红军的国民党领头人是当地人刘文辉,他想把泸定桥占为自己所有。他的部队不是国民党中的嫡系军队,所以对上面的命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其二;刘文辉是非常自信的。他觉得红军会因为路途艰险,不会经过这里。所以对于炸毁桥的这一决策,他并没有非常的执着。因为当时国民党领导人的心目中也觉得红军不会选择这条路,于是见到刘文辉没有执行这一命令的时候,并没有向他施加压力。<br></p><p> 2. 一名川军士兵回忆,当时上级是要求炸断泸定桥的,不过前提是需要等负责围剿红军的一个自卫团渡河之后才能将桥炸断。守桥部队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最终选择了折中的方案——拆掉一半木板保留泸定桥。援军来了就将木板铺上,遇到红军就拆卸,凭借强大火力还守不住桥头?川军的算盘打得挺好,但是国军将领恐怕并不熟读历史,所谓穷寇莫追,兔子急了还咬人。当年井陉之战,韩信率领将士背水一战的故事至今津津乐道,而有着家国精神和共产主义信念的红军在被逼入绝境的情况下,怎会轻易束手就擒?</p><p> 3. 对攀爬13根铁链,红军战士早已视死如归,死一个马上补上一个,原来国民党守卫军很是自信,站在东岸看着红军如何能过桥,当看到突击队员一边铺木板一边战斗,惊奇的又发现红军双腿紧缠每根铁链,一手抓握,一手开枪,忽一鸽子翻身,忽一石沉大海,这般超高武艺看得使国军眼花撩乱,震惊傻眼,红军的战斗力远远不是他们能够想象到的,他们的精神彻底垮了,那还能抵抗?所以,红军不要命的精神加上猛攻死打,终于冲进桥头堡。</p> <p>  泸定桥很有特点,人若走在桥上就会自然摇摆 , 稍起点微风,就像荡秋千一样,左右飘忽,幅度越来越大,无法直立站稳,15公分宽的木板间距,让人产生恐惧,生怕一脚踩空,往脚下一看, 倒吸一口冷气,真让人心惊胆颤, 底下的河水流直射巨石,水花飞溅四起,发出的轰鸣声共振两岸,使人头晕眼花。这可不是玻璃栈道,是一脚踏空就会掉进深水,葬送大河的泸定桥!</p><p> 为检验吊桥的稳定状况,我俩第一次慢慢踩上桥面,整个桥身马上起伏荡漾,如泛轻舟,摇摆不定,如果不抓住铁链,肯定会摔倒滑入河中。我俩手牵手,扶着铁链慢慢前进。</p> 此时,河谷风起,吊桥忽左忽右,禁不住情绪感染,索性我们放手,也来一次飞渡泸定桥,杀入守敌。 猫婆鼓足了勇气,也来个匍匐前进造型。 我们的举动,感染了身边一位七十五岁姓李的老大爷,他主动靠近向我们介绍;是江苏人,从徐州一人骑自行车来看泸定桥,已经骑车半年了,要求用他的手机与我们老俩口拍照合影。哈 哈,我们终于也有粉丝了!我仔细打量一下;老人步伐矫健,身材健壮,手脚麻利,装备齐全,衣着时尚,精神饱满。祝福这位老人梦想成真,身体健康! 刚走到桥头东边,又偶遇一女士;她问起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俩立即警觉起来,千万不能回答是从“湖北”来的,猫婆顺嘴说是从江西来的。<div>  这位女士夸夸说道;我早观察看到你们了,你们也是第一次来看泸定桥的吧?我接入话题;是的,我们在重走红军长征路,今天刚到。她到;“呀,你们太了不起了,要行程万里路呀,佩服,佩服!我也是自驾游,准备到西藏,尼泊尔”。</div><div> 她的回答更让我吃惊;你是一个人自驾?开什么车?她接着说;是呀一个人,开SUV马自达,这次是第三次了。</div><div> “你弱不禁风,身小弱瘦,敢一人进藏?她于是介绍到;她是贵阳市一名老师,今年刚退休,老公还在上班,于是自己一人从前年开始自驾游西藏。川藏线,滇藏线都走了,这是第三次。本次从上海沿着318线到西藏日格则聂拉木县与尼泊尔交界的樟木口岸。太了不起了,身高一米五几的退休女教师,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孤寡一人,万里单驾,干出男人都不敢干的事来。可想而知,我们的红军为实现梦想,排除千难万险,干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人的伟大事业。于是猫婆在老师的邀请下双方互用手机留影纪念。</div> 下图;从东桥头堡出来,就是泸定县城,我们环绕县城市容转了转,感到泸定县虽然不大,但很干净整齐,房子街道很漂亮,旅游业很发达。 <p> 我又一次折回到泸定桥,一人静静的坐在桥上,随着吊桥的飘摇,思考红军这一次飞夺泸定桥的意义在那里?</p><p>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一次重要的战略作战行动,这一仗最惨烈、最悲壮,它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它的伟大历史意义!</p> <p> 夜晚的泸定桥,灯火辉煌,桥头两岸人头攒动,人来人往,谁会想到在85年前,同在这坐桥上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故事......</p><p> 索性俺也编一顺口溜抒发一下感慨吧;</p><p><br></p><p> 铁索飞云空,浪涛汹汹,泸定桥横卧川 峡中,</p><p> 驱车追逐红军路,往事潮涌,</p><p> 瑞金,遵义到川东,敌军重重,我军冒死建奇功.,</p><p> 如今重走长征路,山河峥嵘,祖国一片繁荣。</p><p> 青春岁月天亦老,六十俩老示展夕阳红。</p><p><br></p><p> 占领泸定县后,红军迅速撤退,向川北宝兴方向前进。</p><p><br></p><p>5月13日,泸定县——宝兴县。132公里,</p> 中午12点,赶到了宝兴县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参观。两位美女工作人员,在列行防疫检查后,对我们来自湖北第一位游客非常热情,提供茶水,问寒问暖,十分感动。, 上图; 2005年,政府在宝兴河畔修建了红军广场。广场由主题雕塑雪山丰碑、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红军翻越夹金山连环画护栏三大部分组成。雪山丰碑,远远看去似一面红旗,近看又像一座巍峨雪山。它寓意深刻,诠释了红军长征是一面旗帜,一座丰碑。<div> 纪念馆主要以;红军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的壮举为主题。布展很有创意,运用声,光,电再次呈现红军爬雪山的真实情景。</div><div> 纪念馆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你们如果要翻越夹金山雪山,必须赶到雪山底下住宿,第二天九点之前上山,否则,发生狂风暴雪无法翻越,滞留山顶就危险了,说的我们俩毛骨悚然,这么吓人?</div><div> 猫婆说;如果真要是这样,我们不去了吧,改道。“去,既然红军都不怕,现在我们更不怕,况且,我们都有一部手机”</div> <div>  话说在红军到宝兴县之前, 国民党和地方土豪劣绅大作宣传,使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人心惶惶 ,犹如惊弓之鸟。当红军到县城时,天色已经很晚 ,伸手不见五指。城门有两百多名团丁把守着。突然,红军吹响冲锋号,喊杀声惊天动地 ,团丁惊慌失措 吓得一个个抱头逃窜,还边跑边喊:“红军打来了!”闻听密集的枪声和喊叫声,一个个也逃得无影无踪。攻下县城后,红军严格执行纪律,露宿屋檐下,消除了老百姓的误解,所缴获的布匹,粮食,光洋,又分发给老百姓,全城老百姓知道红军是自己的队伍,纷纷要求加入。</div><div> 老毛看到宝兴群众有基础,立即组建地方党组织,为后续部队打基础。随后继续向硗碛地区进发。</div><div><br></div><div>宝兴县——硗碛藏族乡 40公里,行车两个小时,五点到达。</div> <div>下图;这就是硗碛藏族乡泽根村,它位于雪山夹金山脚底,因天气变化无常,乌云遮盖整个村庄和雪山,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div> 泽根村没有宾馆和餐馆,经一位修路工介绍,找到一家“祥瑞农庄”投宿。因为疫情,这个农庄空无一人,看门的藏民大爷听说我们是走长征路后,打开大门,找了一个房间,总算今夜有安身之处了。晚餐自己做。 天色还早,走,去村委会走访。来到村委会锁门。无果。 离村委会不远处,几个藏族村民正在玩花牌,上前询问,这位藏民用蹩脚的汉语说;那边不远有毛主席住过的旧居,门在开着,你们自己去看。 果真,离村委会400米就是毛主席,朱德的旧居。四川省文物局立碑予以保护。 这就是毛主席在上雪山前住过的旧居,三间石屋,门前挂一标牌,上面注明;毛主席长征旧居{(斗底家锅庄)<div><br></div> 夹金山下的硗碛泽根村,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矗立山间,与远处的夹金山遥遥相望 二楼,这间屋毛主席曾居住了三天,三天里,他和其他政治局委员在这里研究如何爬过夹金山。他睡过的床,用过的物件至今原样保存着。 1935年6月10日,红军开始翻越夹金山起,共用四台电台与前方联系,等完全通过后,红军留了一台送给当地党组织,以做备用。 手摇发电机和发报键保存如新。 <h3>我来试试能否与第四方面军联系上;<br></h3><h3>“0012 1010 1001 1012 1100 我是一号,四号四号,我是一号,我在雪山南边,明天会合”。</h3><h3>报告猫婆;对方无反应,可能是雪山阻挡,信号微弱,发报完毕。</h3><h3>猫婆;立即休息,明天起早爬雪山。</h3> <div>下图;这就是红军爬的雪山——夹金山。 </div><div><div><div> </div></div></div> 话说红军离开宝兴县后,笔直向北,进入藏民聚居地硗碛地区的泽根村。泽根村就在雪山的底下。<br>蒋介石几十万大军此时不再追赶,只派兵守在川西的山口外面,因为他断定走向雪山草地的红军必死无疑。<br> 夹金山海拔约4500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天气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杨得志回忆道:“这里明明是太阳当头,万里无云,一阵急风便搅得雪雾弥漫,使人头昏眼花。这样寒冷的气候和神话般的情景,不要说盛夏六月,十冬腊月在南方也是绝对没的。”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过去有不少行人在山路途中丧生,路边常见累累白骨。<br> 这对翻越雪山毫无经验,大部分来自南方人的红军来说,等于死亡!红军又一次逼上绝路,由此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程序幕。我归纳一下,红军做好了四个步骤来保障翻过雪山;<br>第一步,找向导;<br> 在驻地打听到一位叫马登洪(当时不叫马登洪)的藏族人,此人以前是个猎人,妻子是雪山北面小金县人氏,他们对翻夹金山的山路非常熟悉。当时20多岁的马登洪并不了解红军,和当地村民一起躲藏起来。先遣队参谋向额德姆向群众宣传了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来帮助大家的,不拿你们的一针一线。”马登洪解除警觉,出来与另一位会藏语的汉人杨茂才当起了红军向导。<br>第二步,准备;<br> 红军每人必须带上生姜水,辣椒汤,烈酒,木棍,草鞋,三天口粮,御寒衣物。在村口,他们支起锅灶,全村熬辣椒水和姜汤。全村藏民也为支援红军,家家户户翻缸到仓,挖地扒灶,为红军送来玉米,土豆,萝卜,辣椒,生姜,为战士编草鞋,用棕皮做背心,准备工作比较到位。,<br>第三步,注意事项<br> 翻雪山最好的时间为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错过这个时间段,由于气温骤降,衣服和鞋很容易结冰;同时由于夹金山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爬山时不能大声说话和笑,更不能坐下休息,一个很细微的行为往往后果很严重;最后每人带好白酒、辣椒汤和一根木棍,夹金山一共有四道雪塘,掉进去人也看不到,木棍不但可以探路,还能为后面的人留下记号。<br>第四步;出发。<br> 6月12日拂晓,先遣队开始翻越夹金山。向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攀登。有先遣队的试探,为大部队打好了基础。 <div><br></div> 上图;红军是从身后的小道开始向夹金山翻越。 <div><br></div> 这些宣传口号对红军翻越夹金山起到不可估量的精神鼓励作用。 雪山已经分不出那是路那是崖,前面的人就用生命蹚出一条路来, <div> 进入六月天,已是盛夏, 红军在山下都是穿的单衣单裤,甚至还是光脚。刚开始行军气温越来越低,脚底下踩着冻的像镜子一样的冰,每人用一根木棍支撑着,慢慢往上爬。越往上爬,越呼吸困难,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先是冰雹,后是雪籽,砸在每个人身上,接着山风裹着雪花刺骨的向人吹来,战士完全变成雪人,手脚僵硬,冻得瑟瑟发抖。行走在悬崖边不时有人掉了下去,发出凄惨的救命声,无人帮助。活着的继续攀爬,有的战士太累了,歪倒在雪地上,一动不动,也没有人理会。有的伤员为了不拖累大家,顺势滚入山下,永远的离开了部队。茫茫雪山上,因饥饿,寒冷,意外,让无数的红军战士倒在它的脚下,永远长眠于此。<br></div><div> </div> 在山顶上,有一座红军烈士墓静静地躺在积雪中。1936年,12名红军战士在长征胜利前夕,长眠在这座雪山之巅,直到16年后,他们的尸骨才被发现。于是,便有了这座世界上最高的红军墓穴 <div><br></div> 上图;这是我站在六道拐往下俯视拍的地形照片。下面的路是2006年新修的。 <div><br><div> 1935年6月12日—18日,历时七天七夜,中央红军才全部翻过夹金雪山。</div></div> <div><br></div> 5月14日早八点,我们开始上山。刚离开泽根村,大雾突起,眼前一片茫茫,停车等待云开雾散。<br> 夹金山共有九道拐,第一道拐,绿草青青,二道拐青草变黄,三道拐寸草不生,四道拐冰冻土地,五道拐大雪覆盖,全是积雪,已分不清有几道拐了。 <div><br></div> 一座20米高的军号雕塑,修建在上山第一拐路口(簸箕窝),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挑战极限,不胜不休。 我和猫婆徒步挑战,来一次攀登雪山的尝试。换上棉衣,毛裤,开始攀登。可能是空气稀薄的缘故,喜欢锻炼的我,没爬上几十米就上气不接下气,头重脚轻,脚也不听使唤,像踩到棉花套一样,双腿发软,西北风呼呼的吹,冻得牙门直打哆嗦,无法吸气,两脚站立不稳,初试耐力,难以承受,只好鸣锣收兵。 中午12点终于上到夹金山顶,这时太阳露出了笑脸,浑身感到暖洋洋,突然,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阴风,毫无察觉,狂风夹着雪籽籽,啪啪打在脸上,疼痛难忍,一会儿,又下起冰雹和鹅毛大雪,那呼啸的狂风,裹着人会从山顶卷到山下。真的验证了民间传说的;夹金山, 夹金山, 鸟儿飞不过, 人不可以攀, 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这次亲眼所见, 一点不假! 不一会儿,风雪嘎至,云开雾散,气温开始又急剧下降,刚压过的车辙马上结冰,走上去嘎嘎作响。<div> 这气温变化太快了吧,比如;我戴着好好的眼镜,突然两个镜片掉在地下,这就奇怪了?螺丝紧绷绷的,怎么镜片会脱落呢?捡起镜片,躲进藏民烤羊肉串的棚子里,藏民让我用火烤一下眼睛框,立马就好。明白了,极温的缘故。这在内地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意外吧。</div> 气温越来越低,因空气稀薄,我俩上气不接下气,张着大嘴只吸气。“猫婆快点,给我这个造型留作纪念吧”。 “老猫,快拍,我把旗帜插到山顶了”。 我也终于征服了红军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div> 在泽根村时,藏民就告诉我们不要 在山顶停留太久,怕出意外,我和猫婆已有20多分钟了,很想坐下来休息,烤羊肉串的藏族小伙子让我们迅速下山,不要在这里停留。<br><div><br><div><br></div></div></div> 下图;我们立即下山,回头望去,夹金山已远远的抛到身后。 我们终于翻过了夹金山,身后的夹金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话说红军翻越了夹金山垭口后,就进入了小金县地界;山下就是达维。<div> 6月12日下午,红军先头部队下山时无意中与红四方面军在达维一座山坡上相遇,刚开始相隔很远,双方相互开枪示警,后用军号联络,终于两兄弟部队相逢,热烈拥抱、喜极而泣。14日晚,中央红军在达维镇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然而,几百名年老体弱,带伤的红军永远埋葬在雪山上了。<br></div> 山下的夹金村口的小广场,竖立着一座高大的褐红色雕像。<br> 雕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藏族同胞送别红军、红军奋力攀登雪山的情景。 从达维走15公里,就来到通往小金县的猛固桥。猛固桥,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清代乾隆帝远征大小金川藏族土司时屯兵储粮之地 1935年6月18日,中央红军从达维开赴懋功县城(改为小金县),红四方面军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率领部队集体出动、来到猛固桥夹道欢迎。上图;猛固桥全景<div><br></div> 5月14号下午三点钟,我和猫婆也到达猛固桥。经问路,巧遇三代守桥人;杨华富,他已五十多岁,是小金县美新镇人。他很乐意的给我们讲述了红四方面军攻打小金县时,就在这个桥上红军死亡四百多人的战斗经过。, 猛固桥看上去很像泸定桥,坐落在沃日河上,由十根铁索组成,架于峭壁之间,跨于急流之上,地势险峻,气势雄壮,沧桑感十足。 在民国21年(1932年)民众募揖集资建成这座铁索桥。桥长30米,宽1.65米,由6根铁链并排以承载桥面木板,两边各拉两根为护栏,两岸均建有桥头堡,起名叫;猛固桥。<div> 猛固桥地处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春,我红四方面率先抢占了这一战略要地,为迎接中央红军顺利进驻小金县城彻底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div> <div> 2019年,小金县进行红色旅游开发,在桥头堡中间修建起了一座象征小金各族群众热忱、友善的神圣白塔,旨在敞开热情的怀抱,欢迎你远方的朋友!<br></div><div>跟随红军的脚步,驱车15公里,向懋功县(现改为小金县)前进!</div><div><br></div> 小金县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辖县。藏名赞拉,凶神之意。过去才2万多人口,现在7万多。县城的旅社,宾馆大部分全部关闭,我们转了三条街,好不容易找到紧靠山边一家兴富酒店,总算安顿下来。虽说是下午六七点钟,这里太阳高挂,趁天还早去看看会师广场,看看小金县容。 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在懋功广场胜利会师,从此翻开了长征新的一页。 在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在懋功活动长达16个月,与国民党地方武装打了无数次仗,当地藏族有1千多人参加了红军,在周围建立党组织达三十多个。 <b>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从会师那天起,就出现了分裂苗头!</b><div><b><br></b><div>最后发展到张国焘发密电;令手下人,对毛泽东,周恩来先下手为强,迅速采取果断措施!</div><div><br><div>要知毛泽东等人命运如何?请看下篇分解!</div></div></div><div><br></div><div>欢迎朋友围观,敬请大家点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