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亲爱的合作路小学弘石湾分校的孩子们,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至。夏至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在北京地区,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也就是俗话说的天长夜短。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以后至它将走“回头路”,直射点开始向南移。</p> <p> 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节气与生态</b></p><p><br></p> <p>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p><p><br></p><p>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期,高原牧区刚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p><p><br></p><p>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易形成雷阵雨。这种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p><p> 夏至可以说是:“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p> <p> 知了就是蝉,为同翅目蝉科中型到大型昆虫,约有2000余种。体长2~5公分,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蝉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种类。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蝉由卵经数次蜕皮而变为成虫。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变成飞虫。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的莫过于是它的鸣声。诗人以咏蝉声来抒发情怀。在炎热的夏季,蝉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轻快而舒畅的调子,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为大自然增添了浓浓的夏意,难怪乎人们称它为“大自然的歌手”。</p><p><br></p><p> 人们陶醉于蝉的鸣声,而不应该忘记蝉是树木的大害虫。蝉的鸣叫能预报天气,如果蝉很早就在树端高声歌唱起来,这就告诉人们:“今天天气很热”。蝉翼轻薄人们用来形容古代薄型丝织物绸;蝉蜕入药,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骚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蝉体含营养物质丰富,味道好,是时髦的美味佳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节气与民俗</b></p><p><br></p> <p><b> 察神祀祖</b>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就是古代“夏祭”活动的延续。</p><p><br></p><p><b> 消夏避伏</b> 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皇宫“夏至” 之后,拿出冬藏的冰“消夏避伏”从周代始历朝沿用成为制度。</p><p><br></p><p><b> “夏至”食品 </b>江南食俗,一般有麦棕、 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 “更至日, 作麦棕,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棕”,而且将“麦棕”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冬至馄饨夏至面”。江南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 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节气与养生</b></p> <p> 夏季闷热,人们容易懒散,应当适量运动以振奋阳气,提升精神。但运动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节假日也别忘了散步、慢跑,好好活动。</p><p><br></p><p> 《黄帝内经》说: “夏三月要夜卧早起”。这是遵循夏季日照时间长,阳气旺盛的自然规律。即夏季适宜晚睡早起,不宜夜晚露宿贪凉,不宜长时间开空调送风,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同时,从夏至这天开始,一定要睡午觉。 中午合上眼睛睡会儿,晚上好好休息,能更好的达到养生的目的。就是在学校里,中午也要好好休息,颐养精神。</p><p><br></p><p> 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是为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吃面和长寿有关, “面长”和“绵长”同音,吃面寄于了生命绵长不绝的美好愿望。</p><p><br></p><p> 夏至时节,正逢杨梅上市。夏至杨梅满山红,漫山满坡的杨梅林,绿叶凝碧流翠,红果乌亮烁紫,满眼鲜红欲滴的果子缀满枝头,娇艳诱人,令人心醉。</p><p><br></p><p>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以免损伤脾胃。另外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是因夏季阳气外散,人们又多食生冷,容易内生寒湿,食用生姜可以散寒祛暑、开胃止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研学探究</b></p> <p>🍉1.用自己的手机,拍下夏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和小伙伴们一起举办个“火红的夏曰”主题影展。</p><p>🥗2.学做清炒苦瓜。在夏天,适当的吃苦味食物可以刺激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强人体的食欲和消化功能。首选是苦瓜,据《本草纲目》记截,苦瓜可“除烦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苦瓜熬汤,可以防治中暑、治疗夏季腹泻等。学做清炒苦瓜,献给爸爸妈妈。</p><p>🍵3.学做绿豆汤。夏至一到,天气炎热,人们容易食欲不振。绿豆是药食两的夏令佳品,可以清热解毒、润喉止渴。绿豆汤煮法各异,有薏仁绿豆汤、百合绿豆汤等,不过体质虚寒的人不能频繁饮用。炎炎夏日,喝一碗清凉解暑绿豆汤,别提有多爽了!</p> <p> 亲爱的同学们,快去准备吧,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寒来暑往,物候更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节气的智慧湿润了大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精致了四季,</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美好。</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合作弘石湾分校的孩子们</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夏至 成长 快乐</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你鼓舞了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让我越来越强大</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让我越来越丰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让我能超越我自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的生命因为有你更精彩</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