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情系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b>新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原位于朝鲜平安南道新安州车站以东的高地上,他是为纪念在铁路运输战线上光荣牺牲的烈士而建立的。</b></p><p><b>战时志愿军铁道运输部队、抢修部队和中国援朝铁路员工,为了保证前线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他们奋不顾身地和敌机搏斗,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对保证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了追念他们的功绩,在陵园还修建了烈士纪念碑,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爱民模范史元厚烈士也安葬在这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矗立在新安州车站以东高地上的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16个大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由时任志愿军铁道兵指挥部司令员郭维城书写</b></p><p><br></p>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碑文由浦大铨和李庆国共同商议撰写<br></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由浦大铨执笔起草并书写</b></span></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烈士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军事管理总局 敬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4年3月1日立</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朝鲜交通省为志愿军铁道部队修建的烈士纪念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朝鲜交通省为志愿军铁道部队修建的烈士纪念亭</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朝鲜交通省全德钟副相和苏联专家向烈士献花圈</b></h3> <b>1954年6月25日,在新安州市举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参加典礼的有朝鲜政府代表、内阁交通省副相金东哲和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政治委员袁光以及当地党政机关、群众代表等500多人……11时半,当碑前的黑纱在哀乐声中被揭起之后,到会的人员都以崇敬的心情为光荣牺牲的烈士致哀。参加典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各部队代表在烈士碑前敬献花圈和鲜花。袁光政委在会上讲话:在三年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敌人在铁路线上出动了飞机58967架次,扔下了190599枚炸弹,但是大批弹药物资仍通过“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源源不断地支援了前线。”</b><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孟繁阁烈士之墓</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3年12月2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铁道兵”</b></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道兵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b><br></h1><p><br> <b> 彭德怀司令员曾经这样说过:“朝鲜战场打胜仗,一半功劳归前方浴血奋战的同志,另一半功劳归负责维护交通、保证供给的同志,他们也是在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天天在拼搏呀!”</b></p><p><b>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铁道兵团所属部队从1950年11月6日起,相继有10个师奉命跨过鸭绿江陆续入朝参战,执行铁路保障任务。历时2年9个月,志愿军铁道兵经历了前进抢修、抗洪抢修、反“绞杀战”抢修、反登陆紧急战备抢修等几个主要阶段。在各个阶段抢修和新建铁路中,全体指战员舍生忘死,奋力抢修铁路,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b></p><h3><b> </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道兵团第1师昼夜奋战,抢修被美机炸断的南沸流江大桥。</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朝鲜妇女自动来到工地,运土搬石,支援志愿军铁道部队抢修。</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平元线上185公里大桥,是美军飞机轰炸的重点,破坏极为严重。铁道兵团第1师部队随炸随修,保证运输畅通。</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没有起重设备,大家齐心合力,把工字梁抬上去。</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抢修部队用自制的简易架桥机,快速架梁。</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士们欢欣鼓舞,迎接火车通过便桥。</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确保夜间通车,抢修部队白天冒着美机轰炸,抢修大桥。</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第3师二等功臣金成库登上十几米高空切割残梁,排除抢修大桥障碍。</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部队抢通被美机炸断的铁路,军用列车满载物资开往前线。</b></h3> <b> 抢修部队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投入抗洪保桥斗争。图为中朝两国铁道部队指战员共同研究抢修方案。</b> <b> 第4师冒着美机轰炸扫射,战斗在大同江大桥上。图为战士们把被美机炸落于江中的钢梁拉上来。</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抢修战士与洪水搏斗</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士们下水作业,抢架被洪水冲毁的便桥。</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路便桥被冲毁,抢修部队抢架正桥。</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确保运输畅通,抢修部队抢建大同江第一便桥。</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抢修部队冒着美机轰炸扫射,抢架大同江第二便桥。</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抢修部队快速架梁,确保夜间通车。</b></h3> <b> 京义线“317”公里地段,是西线铁路咽喉,美军飞机在这一地段扔下炸弹3000余枚,平均1.4平方米落弹一枚。担负抢修任务的铁道兵团第2师指战员提出:“有我们在,就有钢铁运输线!”图为抢修部队不顾定时炸弹爆炸的危险,坚持抢修。</b> <b> 抢修部队采取立小排架、筑明渠等办法,填充弹坑,快速铺轨,争取夜通车。</b> <b> 美机死命盯住百岭川大桥不放,在76天中,大肆轰炸26次,投下炸弹7000多枚,炸的河水改流,石山削矮。在这场极端残酷的斗争中,铁道兵团第1师1团9连坚守76个昼夜,粉碎了敌人的“绞杀战”,保证了铁路运输,荣立集体二等功。</b> <b> 美机封锁三角地区,相继又转向“炸两头”,集中轰炸三角地区两头的桥梁和车站。图为第2师部队抢修大宁江第3便桥。</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抢修部队修复被美机炸穿的隧道-</b></h3> 【视频】清川江的回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抢修新建龟殷和德八两条新铁路</b></h1><div><b><br></b></div><div><b>1952年11月,朝鲜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一上台,就在朝鲜战场上一面搞假和谈,一面秘密策划在朝鲜北部沿海登陆,试图从侧后偷袭</b></div><div><b>入朝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br>当时,朝鲜所有的铁路都在朝鲜半岛的两翼,铁路干线均为南北走向。而东西线路偏偏距海岸线都很近,不仅要受敌人空军的侵扰,而且敌人的军舰在海域上用舰炮就可以切断我军的铁路运输大动脉。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朝鲜的铁路不利态势,朝鲜领导人对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提出请求,希望我们新建一条东西方向的铁路,将几条纵贯的铁路连接起来。<br>从反登陆作战的部署来说,就是以三条纵贯铁路干线京义铁路、平北铁路、满浦铁路为支撑点,以新建的这条东西铁路线龟殷线为靠背,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运输顺畅,供应不缺,还有利于我军作战部队的机动,而且对战后朝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br>1952年12月20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很快决定成立一个新的中朝铁路指挥局,负责指挥铁道工程部队执行在战争期间抢修铁路的任务。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经验丰富的郭维城将军担任新建铁路局的局长。时任铁道兵副司令员的郭维城接到命令以后,立即入朝实地勘察,从龟城到殷山129km长的铁路,要穿过龟山、久饮山、退渝岭、长城岘口等四座大山。这些线路所经过的山区大多数石质坚硬,还要跨越大同江、清川江,九龙江、大宁江、川坊江和东门川等共六条大江。<br>时间要求急,施工条件差,制空权又不在我们手中,按照一般的估计,要想在1953年4月底以前完成任务是极其困难的,对此郭维城副司令提出两项请求,一是在战场上修铁路,只靠铁路工人是上不去的,也是顶不住的,必须调动部队参战;二是工期能否延缓至1953年5月完成。<br>毛泽东主席得知此事以后,即刻下令:兵贵神速,1月入朝,2月开工,4月务必完成。周总理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做出决定:除了已经下令调去的四个铁道兵师之外,再增调两个师抢建新线铁路,但工期不能缓。一定要赶在敌人的前面做好反登陆作战的准备。时任铁道部长滕代远向郭维城转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也对郭维城说,说严重一点,没有这条铁路,如果敌人从西海岸登陆,我们前沿部队就很难活下去。<br>郭维城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他坚定地向中央军委表示,“我就是用身体铺路,也要坚决的完成任务”!<br>受领任务后,他立即从衡阳铁路局抽调了150名技术骨干和工人,又从全国各铁路局抽调了3000名铁路员工,一起迅速的加入到抢建队伍当中。来自全国的六个铁道兵师和3000多名铁路员工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开进了朝鲜战场。</b></div> <b> 1953年1月31日,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部召开临时党委扩大会议,局长、党委书记郭维城(右一)号召部队献计献策,战胜困难,提前建成新线铁路。</b> <b> 1953年2月1日,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6个铁道工程师,开始抢建殷龟铁路。图为铁道工程第6、9师部队在滔滔的清川江上修建新线大桥。</b> <b>第一期工程是新建从龟城到殷山129km的铁路。铁路要穿过龟山等四座大山,跨越大通江。青川江等六条大江,全线共有桥梁92座,其中大桥六座,中桥34座,平均不到1.5km就要架一座桥。当时的朝鲜战场,我军还没有能够取得制空权,施工只能在敌机袭击和报警声中进行。<br>1953年的1月31日,龟殷铁路全面开工命令正式发布,开工当天,尽管天上时有敌机的干扰轰炸,地下冰冻三尺,但是指挥员们全部都甩掉了皮大衣,有的甚至连棉衣也脱掉了,战士们挥动铁镐,铁锹,铁锤,钢钎,撬棍,钉耙,向着冻土、坚石、冰冻的江河发起了进攻。扁担,土筐一齐上,挑的挑扛的扛,人人挥汗如雨,个个争先恐后,铁锤和钢钎的碰击声,开山放炮的爆炸声不绝于耳。炸开了垭口,清除了坚石,开挖了路堑,高唱着战歌,铁道兵士气十分高昂。<br>3月1日,抢建淸川江铁路大桥开始了,战士们敲开了一米多厚的冻层,紧张的拼装木笼,投放片石,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在宽阔的江面上建造起20个桥梁的墩台。淸川江铁路大桥共19个孔,全桥共需要架设114片工字梁,每一片工字梁净重为1.5吨。</b><div><b>那个年月没有架桥机,没有起重机,连个小吊车也没有,怎么样才能将114片工字梁架到清川江上呢?经过反复试验确定,用铺上钢轨滑道架梁的方法进行,仅用三天就将工字梁全部架完到位。</b></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严寒时节,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为确保军运,战士们凿开冰层,下木笼,抢建大桥。</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抢修部队破冰筑墩,抢建低便桥。</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士们以顽强战斗的精神,突击修筑德八线路基。</b></h3> <b>十几万铁道兵战士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突击抢建,顽强施工,龟城到价川段的铁路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全线通车了。彭德怀致电祝贺称“这条铁路修建不仅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朝鲜最高司令官金日成闻知这一喜讯,亲笔写贺信,对志愿军铁道兵表示感谢。<br>1953年4月5日,新建铁路一期工程三个月的施工如期结束。龟城至价川段、价川至殷山段正式通车。专家指出这是铁道兵战士对抗美援朝战争做出的一次重大贡献。<br>停战以后,指挥部继续修建八院面至德川段的二期工程,德八铁路全长86km,虽然比龟殷铁路线短,但任务却更加艰巨复杂。分配给铁道兵11师的任务是从球场到德川段,虽然只有十公里长,但地形复杂,都是大山,需要大填大挖,打隧道,架高桥,施工难度非常大。一个大填方工程的土石方量就高达31米高,宽度也有125米长,朝鲜领导人视察工地的时候,站在大填方的路基顶上,用中文对铁道兵说:“中国有万里长城,志愿军同志可是帮朝鲜在修万里长城了。”战士们听了都很高兴,很自豪。<br>八院面至德川这段铁路是彭德怀根据朝鲜的要求修建的一段东西铁路线,目的是将东西海岸与纵向铁路都联系起来,不但战争期间需要,对朝鲜停战以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也有重要的意义。 </b><div><b>朝鲜人民军的高级领导人握着郭维城将军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你们不仅为反击美军登陆战役的准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你们也为朝鲜今后的和平发展建设做出了大贡献,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中国,不会忘记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b></div> <b> 中朝铁道部队团结奋战,全长129公里的殷龟铁路提前25天于1953年4月5日修通,创造了战地快速抢建铁路的奇迹。图为中朝两国铁道方面负责人和专家到新线视察。</b> <b> 1954年4月25日,德八铁路全线通车。图为中朝两国战友欢庆在一起。</b> <b> 1954年5月3日举行德八线通车典礼,朝鲜首相金日成发了贺电,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委员长金斗奉(左四)出席庆祝大会。</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中朝两国文字布置的彩车,行驶在德八铁路线上。</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赴朝参战的10个铁道兵师</b></h1><div><b><br></b></div><b> —— 铁道兵第一师1948年7月组建,1950年11月6日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国。<br> ——铁道兵第二师前身为回民支队,1951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9月7日回国。<br> ——铁道兵第三师前身为1948年8月成立的东北铁道纵队,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国。<br> ——铁道兵第四师1951年6月20日成立,由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随即赴朝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国。<br> —— 铁道兵第五师由步兵第19师改编,1953年1月,入朝作战。在朝期间,五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1954年3月24日从朝鲜回国。<br> ——铁道兵第六师1952年5月20日在贵州成立,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4月8月回国。<br>——铁道兵第七师1952年在苏州寒山寺组建,由第96师与第86师合编。1953年1月赴朝,11月回国。<br> —— 铁道兵第九师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九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九师,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九师,1955年2月21日从朝鲜回国。<br>——铁道兵第十师1953年1月成立,由农业建设第3师(前身为警备第五旅、步兵第101师兼烟台警备司令部)改编。1953年11月21日从朝鲜回国。<br> ——铁道兵第十一师1952年2月组建,1953年1月,以农建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1954年6月24日从朝鲜回国。<br>丹东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曾有这样一组数字:志愿军铁道兵和铁路抗美援朝职工共发出运送部队和物资的列车385234辆,抢修与新建桥梁2294座(次),抢修与新建线路1003303延长米,修复与新修隧道122处,在朝鲜境内通车里程1391公里,铁道兵部队与铁路援朝职工参战总人数15万人,铁道兵部队牺牲1131人,铁路抗美援朝职工牺牲574人。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期间,铁路运输达到800万吨。<br>抗美援朝中,铁道兵团荣立一、二、三等功的干部、战士1.21万人,11名同志被授予“二级英雄(模范)”称号,杨连第被授予“一级英雄”称号。</b>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朝鲜朋友提出要为志愿军铁道兵烈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建立纪念碑</b></div><div><br><h3 style="text-align: left;"><b>1953年7月27日朝鲜实现停战,铁道兵大部相继回国。志愿军铁道兵机关精简为指挥所,郭维城任司令员、袁光任政治委员。遵照毛主席指示和志愿军领导机关的统一布署第2、9师继续帮助朝鲜恢复被破坏的铁路,新建平壤机务段。<br></b><b>时任指挥部秘书的浦大铨作为朝鲜国庆纪念活动的代表,参加了铁路复旧工程竣工庆典。期间朝鲜交通部门一位负责人提议:铁道兵在朝鲜建立了功勋,应当为他们立碑纪念。指挥所立即将这一提议向铁道兵领导报告。<br></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经铁道兵党委决定,在朝鲜新安州修建铁道兵烈士纪念碑,碑面“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16个大字由郭维城司令员亲笔书写。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名义的碑文,由浦大铨和指挥所司令员郭维城的秘书李庆国共同商议撰写,浦大铨执笔起草。</b></span></h3></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指挥所司令员郭维城</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指挥部秘书浦大铨</b></h3> <b>碑文经志愿军政治部批准后,将碑文内容下发到当时在朝鲜的六个铁道兵师,由各师的书法人才书写。最后,各师呈报一篇,在上报的十余篇碑文中,郭维城司令员选中了浦大铨写的碑文。<br>建碑任务由志愿军铁道兵指挥部负责,由工程师李增哲负责设计、施工。碑型为一根竖立钢轨,碑身高39米,正面宽3米,背面宽4米,顶端竖立红五角星。碑的正面和背面的碑心,是从国内选购最好的石材镶嵌,纪念碑周围立了16个被掏空了的美军投在铁路线上的定时炸弹,一人高的定时炸弹用铁链子串联起来,它既像是戴在纪念碑上的项链,又像是献给烈士们的花圈。<br>浦大铨接受书写烈士纪念碑碑文的任务后,感到责任重大,每个字他都认真反复多次研练,择优选用,200多个大字,经过排列组合,细致雕刻,战士们的精心施工,一座巍峨的烈士纪念碑,矗立在朝鲜大地。</b><div><b>纪念碑建成后,指挥部与新安州人民委员会,共同组织军民举行隆重落成祭奠仪式,一座铁道兵纪念碑屹立在异国他乡的朝鲜土地上。表达了中朝军民对烈士们的缅怀崇敬之心,他们的英名,永远镌刻在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心中,永垂史册。</b><div><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烈士纪念碑的碑文</b></div>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争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部隊,舆朝鲜人民軍鐵道部隊、朝鲜鐵路職工。在金日成元帥和彭德懷司令員的英明领導下,搶修、運輸、防空、新建互相配合。粉碎了敵人疯狂轟炸及其它一切破坏鐵路交通的陰謀,赢得了“鋼鐵運輸綫”的崇高榮譽。為了朝鲜的自由獨立,為了祖國的安全繁榮,為了遠東舆世界的和平,烈士們灑鲜血,抛頭顱,獻出了寳贵的生命,他们將永遠活在中朝人民心裏,鼓舞着中朝英雄兒女,從勝利走向勝利。烈士英名,永垂不朽! <br> 司令部 <br> 中国人民志願军 <br> 政治部 <br> 公元一九五四年五月 立<br><br><br></b></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经志愿军政治部批准由浦大铨书写的碑文</b></h3> <b> 一人高的定时炸弹被掏空后,用铁链子串联起来,围着烈士纪念碑既像是戴在纪念碑上的项链,又像是献给烈士们的花圈。</b> <b>1955 年的春天,金达莱花盛开之际,朝鲜人民载歌载舞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郭维城司令员和袁光政委率领圆满完成任务的铁道兵部队载誉回国,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的丰功伟绩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永远的留在了朝鲜。</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登高英雄杨连第抢修满浦线</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牺牲在熙川东清川江大桥</b></h1><div><br></div><b> 杨连第同志,天津市北仓镇人,1919年生。 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9月曾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同年1 0月参加巾国人民志愿军。历任副班长、副排长、副连长。 1951年3月加入中国司共产党。同年9月曾出席全国铁道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 0月曾应邀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登高英雄杨连第</b></h3> <b> 1951年国庆期间,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设宴招待志愿军回国参加国庆观礼的英模代表并合影。</b> <b>1952年5月1 5日,在抢修满浦线东清川江大桥时,定时炸弹爆炸,登高英雄杨连第当场牺牲。1952年6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特决定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并命名杨连第生前所在的连队为“杨连第连”。</b> <b> 抢修朝鲜某大桥时,登高英雄杨连第同志从钢轨上爬上18公尺高的桥墩去拆除废料。</b> <b>杨连第生前所在的连队——铁道兵团第一师第一桥梁团被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命名为“杨连第连”。图为杨连弟连干部战士集会,一致表示,向英雄杨连弟学习,圆满完成各项任务。</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熙川满浦线和清川江大桥位置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b>1 9 5 3年6月2 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b><div><b>1953年3月15日,杨连第灵柩从朝鲜熙川清川江畔运回祖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史元厚烈士</b></h1><h1><b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1953年12月1日,志愿军铁道军管总局安州管理局警卫连战士史元厚和战友一起护送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八总分团,去本部二连慰问演出,完成任务返回经过安州火车站北龙潭岭附近一座小桥时,在桥下龙潭池中溜冰的几名朝鲜儿童,突然有两名儿童陷入冰窟中,一名自己逃脱,一名(赵元弘)卡在冰缝之中。史元厚见状立即下车跑到桥下,他脱掉棉衣,跳进一丈多深的冰水中抢救。因冰薄水冷,他连续3次钻入深水中将儿童拖上冰面。落水儿童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全身冻僵沉入水底。他的战友张洪津三次潜入水底抢救史元厚,都没能救起。自己也被冻得失去知觉。慰问团和附近赶来的群众先将张洪津救上岸。大家用木棍敲碎冰面,又用四根圆木做成的木筏放进水中。经过40多分钟的打捞,才将史元厚救出。但因时间过久,史元厚壮烈牺牲,年仅24岁。</b></span></h3> <b>12月5日,朝鲜平安南道安州郡人民及所在部队3000多人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将史元厚的遗体安葬在龙潭岭上,并将龙潭岭命名为“史元厚岭”,龙潭池更名为“史元厚池”。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史元厚“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称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模范团员;授予一等功臣、二等爱民模范称号。<br>在金日成主席的关怀下,特意让平壤大成山烈士陵园管理委员会铸铜厂,为史源厚专门特制了铜像,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根据金日成主席的指示为史元厚烈士特制的半身铜像</b></h3> <b>史元厚烈士的家乡是济南市长清区马山乡潘庄村,1954年11月18日修建了史元厚烈士纪念堂。史元厚烈士纪念堂作为爱国主义基地,现正计划维修保护,要搜集烈士遗物和资料,扩充展览示内容,希望朝方能协助了解赵元弘的情况,并提供他的照片和资料。<br>2017年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的7月27日,史元厚烈士的侄子史庆岭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和烈士家属代表团,来到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史元厚烈士的墓前。<br>被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从冰河中救出的朝鲜儿童赵元弘,于1964年通过其在中国的姐夫给史元厚烈士的弟弟史元太来过信,问候烈士史元厚父母(赵元弘称他们史爸爸史妈妈),并告诉史爸爸史妈妈他正在金日成军事大学上学,等毕业后会到中国看望史爸爸史妈妈。</b><div><b>1985年,金日成主席邀請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家屬代表团赴朝參加建國35周年庆典,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的弟弟史元太作为代表团成员应邀访问朝鲜,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见还合影留念,幷贈送一套精美的酒具,颁发了友誼勋章。朝鲜政府还邀请史元太为史元厚烈士銅像揭幕。</b><br><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视频】雨中祭扫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陵园由新安州火车站东高地</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迁移到苍松里</b></h1><h1><br></h1><h3><b>2000年10月23日,在朝鲜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帮助下,我有机会来到安州铁道兵志愿军烈士陵园。<br></b><b>在祭扫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时,我了解到陵园于1972年5月18日前,由新安州火车站以东高地原址迁移到这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陵园已由新安州火车站东高地迁移到苍松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视频】2000年10年23日祭扫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墓区</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b>安州市郭凤锡副委员长向我介绍说:原来烈士墓四面八方都有,市人民委员会再三考虑找了—个风水宝地,这个位置是安州市最好的位置,居高临下,四面八方都能看得见,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br>郭凤锡副委员长说:近几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子女断断续续来这里祭奠,人民委员会按合葬时的名单和图,帮他们找到亲人,祭奠完了再回去,年年都有。</b><div><b>郭凤锡副委员长还告诉我们:“他的叔叔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东北参加了抗日武装斗争,后来回国参加祖国解放战争光荣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的解放,流血牺牲,是国际主义精神,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我们无私的支援。”</b></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b> 【视频】2010年5月6日志愿军烈属代表团部分团员赴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b></h3> <b> 【视频】2010年8月中朝友好人士访问团祭扫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启动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维修保护</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4年9月30日在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举行了修缮工程启动仪式,</b></h1>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2014年9月30日,在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举行了修缮工程启动仪式,我国驻朝使馆张本良参赞等使馆部分外交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修缮工程开工仪式代表团,我国驻朝媒体、中资机构、留学生、华侨代表,修缮工程承建公司代表,朝鲜城市经营省、外务省、人民武力部、国家设计指导总局、安州市人民委员会负责人和当地群众等100余人出席。</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陵园年久失修,纪念设施简陋,烈士的坟冢只是用土简单地培了培,山上连棵树都没有。陵园七座坟冢,只有史元厚和王景连是两个单体墓,另一处是王欣和朱玉芳的合葬墓。其他4座都是合葬墓,共安葬了1156名志愿军烈士,其中有名烈士1056名,无名烈士100名。</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整体规划设计 绿化美化陵园</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修建中的陵园大门和标语景观</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施工中的牌坊和烈士纪念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施工中的连心亭和烈士英名碑</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施工中的烈士墓</b></p><p><br></p> <b>2014年9月30日,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修缮工程开工,一年多来在中朝双方建设者共同努力下精心施工,于2015年10月25日,圆满完成了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修缮工程,陵园面貌焕然一新,庄严肃穆,堪称在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的典范。<br>陵园还新增了连心亭、烈士英名墙、牌坊、标语景观等设施,陵园更加雄伟庄严。</b><div><b>在朝志愿军烈士纪念设施是见证和传承中朝两国友谊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生死与共、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承载着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焕然一新的陵园新貌</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设施位置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朝友谊万古长青”标语景观</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陵园大门和牌坊</b></h3> <b>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依山而建,我们乘车沿新修的水泥路来到半山的陵园大门,大门上是用中朝两国文字书写“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自陵园大门拾阶而上的两侧是用中朝两国文字镶嵌的标语景观“中朝友谊万古长青”八个鲜红大字。由此还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浩气长存”牌坊在前方,透过牌坊远远望去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它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志愿军修建的,历经世纪风雨的纪念碑颜色灰暗,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如何恢复纪念碑的本色,成为了摆在建设者们面前的难题。在施工中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采用了一种高压的喷枪,用海里最细的细沙,把纪念碑的表层喷去了大约0.5厘米左右,硬是把本色打磨出来,一个暂新的以铁轨为碑体的纪念碑,屹立在陵园的纪念广场。<br>从纪念广场再拾阶而上便进入了墓区,在这里首先看到的是设计别致的连心亭,厅内的烈士英名墙格外引人注目。而在墓区的最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军事管理局,于1954年3月1日敬立的烈士碑。</b> <b>“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志愿军修建的,历经世纪风雨已颜色灰暗,失去了当年的风采。如何恢复纪念碑的本色,成为了摆在建设者们面前的难题。</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的烈士纪念碑</b></h3> 【视频】志愿军烈士纪念设施修缮工程工作组田科瑞组长介绍:以海底细沙用高压喷枪打磨铁道兵烈士纪念碑,恢复了纪念碑的本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漫山鲜花祭英灵</b></h3> <b> 【视频】在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的帮助下,志愿军烈士后代马磊,来到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找到外公吕训子烈士的安葬地。</b>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刘云山祭扫安州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b></div><div><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015年10月应邀出席朝鲜劳动党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10月11日上午,刘云山专程赶赴安州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敬献花篮并默哀。他瞻仰了英名墙,并仔细考察了修缮一新的烈士墓区、纪念碑、纪念广场等设施。</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刘云山在祭扫活动上发表讲话,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向长眠在朝鲜大地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致以沉痛悼念,向所有健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及烈士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向关心、支持、参与志愿军烈士陵园修缮工程的中朝两国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span></b></div></b></h3></div></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b>刘云山专程赶赴安州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敬献花篮并默哀。</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云山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敬献花篮并默哀</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云山敬献的花圈</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云山在祭扫活动上发表讲话</b></h3> <b>刘云山说,在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设施,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生死相依、浴血奋战的卓绝历史,是见证和传承中朝友谊的重要载体。在中朝双方共同努力下,位于朝鲜安州和开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修缮一新。祭奠英烈、追忆历史,是为了警示世人、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要倍加珍惜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环境,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携手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发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