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

木笔

<p>每年的端午,家里一定是包春卷的。我曾一厢情愿的认为南方的春卷在工艺上比北方的精致。单说那春卷皮,费的功夫就不少。</p><p>面团是要在前一晚制好待用。具体做法是,先在面盆内将面粉和清水拌匀,调成稠糊状,在糊中稍加盐油,来加强它的韧性,又可以防止粘锅。而后,用手力反复搓揉,使面团饧发生成水面团。</p><p>备好面团后,就在烧炭火的小炉子上,架上一块平底锅。待火苗轻快地舔着黑沉沉的锅底,火候渐温的时候,就可以撸起袖子,用洗净的右手从面盆里把住一大份水面团,迅速地往锅内底来一圈轻抹。这韧性十足,微微颤动的面团儿,一旦和温度亲密接触,眨眼间就变出一张轻灵薄韧的面皮儿。当你瞅着面皮儿在温度作用下,四周渐渐欲翘欲飞的时候,即可伸出左手揭起面皮儿,放在盘中置凉。</p><p>要是出现第一道工序抹皮不匀,面皮上绽开了许多小窟窿的情况,也不要紧,再让手上的水面团,探身锅面,像舌头一样去舔一舔小窟窿,这就给补上了。如此,趁着轻淡的火温,扎上围裙,挽起袖子,扎马炉边,有节奏的一抹一起一粘一翻,约摸半个时辰功夫,桌上的盛盘里就叠起了一沓泛着淡淡麦香的春卷皮了。烙好的春卷皮需要整齐的码放,用干净的湿布蒙上,以防面皮发干发硬。</p><p>这样的场景,二十多年以前,每逢节日,母亲总会上演给我们看。在交通不便,出门提重物简直是活受罪的年代,她曾经干劲十足地从福州大商店背回一个中号平底锅,只为了给她的三个女儿做自家的春卷皮儿。</p><p>今年的端午,山城的小街,照例处处支起临时的春卷皮摊儿。小贩们把五六个小炉子一串溜摆开,边上架上一个超大的面盆就开市了。面皮师傅操着大面团在炉前轮番挥舞,买主们也排好一条又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队,静心等候那轮到自己的一份。看来,这一天,勤劳的小贩们赚个盆满钵满,那是不在话下了。</p><p>父亲起了个大早,找寻他昨儿就预订下的一家手艺最牛的师傅,要去取他的春卷皮儿。母亲的平底锅已被时光,悄悄地藏到了橱柜的深处。近十年来,她的身体渐渐虚弱,的确,无力再顺着自己的心愿自制春卷皮儿了。好在,皮没法自己做,街上可以买,而且比当年方便了许多。但是,馅是一定要亲自调配的,不用说,这是父亲母亲一致的念头,他们一定要让平时忙碌奋斗的儿孙们在年节之时,吃上带着长辈浓情蜜意的美餐。这样的心意,他们这辈子就不曾动摇过。</p> <p>山城人的春卷馅儿多半是依自己的口味搭配的。我们家喜欢并经常选用的馅料食材主要有:新鲜的豆芽韭菜,发透的香菇笋干,清甜的胡萝卜,再佐以少许瘦肉丝、葱姜丝、洋葱丝。若逢上端午,那必定是要有应季的大把大把的四季豆切丝。这时节,父亲也总是赶早采办齐全各种菜品,剩下的清洗切剁包卷的事,就全部交给母亲了。</p><p>许多年前,看见母亲浑圆有力的手臂在清水中麻利的起起落落。碧绿的韭叶,白皙的豆芽,肥厚的菇干,红通通的萝卜,在她的轻抚中一一闪亮登盘。阳光落在母亲洋溢着生气的脸庞上,她微笑着,在不停歇的劳作中,似乎享受着有滋有味的生活。</p><p>如今,七十多岁的母亲背还是挺直的,但她的背影,也如当年的外婆一样,单薄起来了。母亲的手掌也比先前更加粗糙,可她依然守在厨房这方寸空间里,认真专注地清洗这些美丽的食材。她的动作显然迟缓了,眼神也未必好使,洗菜的当儿,她忽地记起是到了服药的时间了,于是放下手里的活,匆匆吃了药,又接着来洗。</p><p>这次,本是安排中午的端午聚会,因为大女儿和女婿要参加高考监考,无法抽身,只能改到晚上了。晚上,是她和老伴儿的期待。虽然上海的二女儿一家和上大学的大外孙不能回来,但福州的三女儿一家子都会回的,这就让他们很满足了。团聚,对已过古稀之年的这对老夫妇而言,是最温馨最珍贵的字眼。常年的病痛,岁月的无常,让他们于人生早已有了准备,他们更知道,来日并不方长,唯亲情不舍。</p><p>当母亲把一道道洗净的食材,全部切成丁切成丝的时候,满头白发的父亲就光着膀子进了厨房,家中的大餐是必须由他来掌勺的,年轻时如此,现在亦如此。这一点,他像极了他的父亲——我的爷爷,他们爷俩都算是做大菜的好手,若摆上一两桌酒席是没问题的。而且,做菜时他们都喜欢光着膀子,在肩上搭一条擦汗的毛巾,整个架式就让人不敢小看。</p> <p>“噼噼啪啪……”父亲在狭长的厨房尽头,开始往嗞嗞嗞直冒热气的油锅下菜了。第一锅是葱姜蒜、菇丝、笋丝、肉丁爆炒;第二锅是胡萝卜丝、豆芽豆丝、洋葱丝爆炒,刹那,翻炒的油烟裹住了他的身影,云里雾里,仿佛连抽油烟机都要表示无能为力了。而各种菜品汇集的香味齐刷刷的闯出烟雾往客厅直冲,好香啊!</p><p>趁着五颜六色们在锅里欢蹦,父亲开始调料了。“盐”,母亲就递上“盐”;“生抽”,母亲就递上“生抽”;“蛏酱”,母亲就递上“蛏酱”……父亲发号施令,母亲言听计从,就这么夫唱妇随。四十多年了,他们一起风风雨雨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人生,一起哺育了三个女儿,看着三个女儿上了大学,有了工作,成了家,添了孩子,也过得有模有样了,他们坚信——他们的配料是一流的,不管是春卷馅还是人生这道大菜,他们并没有含糊!</p><p>约摸过了十来分钟,馅料就全部出锅了。母亲习惯用家中的那一个老物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喜”字搪瓷盆来盛馅料。这不仅仅是恋旧,更重要的是,盆大馅料可以装的多,又方便散开加速冷却,随后包卷。</p><p>端上来的满盆馅料正冒着腾腾热气和浓浓香味,母亲用筷子夹上一撮,用嘴巴吹去热气,塞到我嘴里,说道,你爸让你尝一尝,是咸了,还是淡了。我一张嘴就下了肚,正好,不咸不淡,正好!因为血压高,听力本来有些背的父亲,此时竟听清了我的叫好声,他也来劲了:今天的这个馅,我敢保你们满意!那是,那是,不然怎么会是大厨呢,母亲也乐呵呵地打趣起他来。</p> <p>满满的一盆子馅料端到了大厅的餐桌上。餐桌的正前方摆放着一张古雅的长几桌,桌上供奉着已故的爷爷奶奶的牌位,这简易牌位是父亲亲手设计,用玻璃镜装帧的。中间是两位先人的小帧遗像,遗像下方标注了生卒年,上方楷书“清河堂”三个字,显明了张姓家族来自中原河南光州固始的渊源,像的左边书写“严训犹在耳”,右边书写“慈教永在怀”。牌位前设香炉,左右分别置“瓶”和“斗”,取平安和昌盛之意。牌位的上方高挂一帧装饰画,画中一枚敲开的鸡蛋,清亮圆满。父亲很满意这张画,他说,民以食为天,此画挂于此,最适合不过了。的确,父亲所有关于逢年过节的仪式,比如,给祖辈上香、供奉美食,跪拜祈愿等等,基本上都在这个区域完成,而先人们也得以在他们绵延的子孙心中留存,并不遥远,也并不陌生。</p><p>现在面对着这一钵五彩斑斓的春卷馅,你尽可以浮想联翩了。那绿的春韭豆丝是生机和活力的象征;那红的萝卜是开心喜庆的表达;那白胖豆芽是洁净与纯粹的内心;那深色菇干是力量与份量的代表,而闪耀的洋葱紫则是吉祥如意紫气东来……</p><p>此刻若是再探究起春卷的由来,也会增添一番意趣。</p><p>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古老中国民间节日的传统食品之一。由立春之日食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来,表示迎接新春。当时人们到了立春时节,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的蔬食,故称“春盘”。这一习俗,据说东晋就有,到了唐宋更为盛行。杜甫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之句,陆游有“春日春盘节物新”之语。之后,宋明清各代继此发扬光大,以制春饼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古老的食俗传递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望。所以,当我们用筷子慷慨的夹上一大筷馅料,放入盘内的春卷皮中开始包卷的时候,我们的心头萦绕的正是春卷久远的滋味和醇厚的口碑。</p><p>当然,如果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春卷的营养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其中包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等都十分丰富。往往随馅料不同,其营养成分也有不同。用老一辈人的说法来夸赞春卷,就是——健康、绿色、吃得平安、吃了放心。</p> <p>来吧,包春卷了。先用春卷皮儿包住馅,卷半个身,再分别向内对折其左右翼,最后,再往前打个结实的滚儿,一枚造型精致,模样俊俏的春卷就卧在盘子里了。如此往复,可以码出一大盘子的春卷,够你吃个饱。</p><p>这些年,包春卷的事都由我们姐妹几个合作完成,大家围站在餐桌前,你一筷,我一勺,你一言,我一语,边包春卷边聊家常。异地工作,异地安家,我们三姐妹平日里也是各在一方,也只有在这年节之际,才会团聚在父母的身边,欣享这份浓浓的亲情。春卷卷起了五彩斑斓的馅料的同时,也夹进了我们一家人道不尽说不完的温馨记忆。</p><p>现在两个小孩子也慢慢加入了包春卷的行列。馅料放多放少,春卷个大个小,如何包卷才能让春卷如曹衣出水般的紧实而有质感,他们还并不娴熟,但若是你看到他们专注虔诚地学习包卷的模样,你也会为之点赞。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也渐渐在这小小的食俗活动中感受到不一般的家族情怀和生活乐趣。这不,今年上大二的哥哥,包好的春卷就比儿时的有模有样多了!大概体验了离家在外的清苦,他似乎更懂得珍惜这短暂的重逢时光。而才上初一的弟弟,虽人高马大,但心思单纯,注意力多半还在手机上,不然,有小小旅行家和美食家之誉的他,在手艺上是不会输给哥哥的。</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包好了春卷,当母亲端上她的拿手好汤上桌时,这晚宴算是正式开始了。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边,咬着春卷,又配菜又喝汤,大快朵颐,这年节的气氛也就到了高潮。每当此时,父亲总是一边不厌其烦地向他的儿孙们询问着春卷的口味,一边以一家之主的姿态向他的儿孙们念叨着,快吃多吃,可别给剩下了。而母亲总是要安顿好她的厨房的一切,最后才上桌来。大家吃的带劲,聊得欢畅,她似乎不用吃,也心满意足了。</p> <p>哦,这春天的滋味,这家的情味,此时此刻犹如一曲宏大的春之交响,在每个人的舌尖上跳跃,在每个人的胃里欢歌!</p><p><br></p><p><br></p> <p>而我们知道,这样的温暖时光也许并不恒久,随着父母亲渐渐老去,这样的相聚只会越来越少。但是,我们相信,不论身在何处,心处何时,只要曾经拥有过这样的美好记忆,即便,在深长的雨夜,严寒的冬日,我们都不会迷茫,也不会惧怕。因为,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有父亲,母亲,安置的一份春天的温暖和力量,这将一直陪伴着我们勇敢快乐的走下去。</p><p> 2019端午写于三悦斋</p><p> 2020夏至父亲节推送</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