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笔下的父亲

伊健钟情

<p>  大家好,欢迎各位走进今天的艺术欣赏。今天是父亲节,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但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严肃、刚强、博大精深的感情。我们今天来看看画家笔下塑造的父亲,感受父爱如山!</p> <p>  我们先来欣赏中国近代漫画家丰子恺的这四幅很有意思的漫画《兼母的父》。</p> <p>兼母的父(一) 丰子恺 漫画 </p><p> 父亲坐在桌前,一手抱着熟睡的小孩,另外一只手还在写文章,看起来满脸的无奈和劳累。</p> <p>兼母的父(二) 丰子恺 漫画  </p><p> 父亲正在给小孩换尿布,小孩在哭闹,父亲一手掂着小孩的两只小脚丫,一手拿着尿布,手忙脚乱。而背后小孩的妈妈打扮俊俏准备出门,父亲回头去看出门的妻子面露惊讶。</p> <p>兼母的父(三) 丰子恺 漫画 </p><p> 父亲一手拿着奶瓶,一手拿着连着吸管的奶嘴,正在往躺着的小孩嘴里喂奶。而后面小孩的妈妈穿着高跟鞋,坐在沙发上,两手举过头顶,神情自得,好似喝奶的宝宝与自己无关。</p> <p>兼母的父(四) 丰子恺 漫画</p><p> 一位打着领带,带着眼镜的爸爸在案板前切菜,两个半大的小孩站在跟前观看,一旁的锅里冒着热气。很显然,小孩好像很饿,着急要吃食物。爸爸的衣着看起来像是刚从外面回来,没顾上换衣服就要给小孩做吃的。</p><p> 这四幅漫画表现的是当时新社会下的男女角色的变迁,和我们在坐的称为“奶爸”的男同事很像啊!</p> <p>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中国近代民主战士、诗人、学者闻一多之子闻立鹏笔下的父亲。</p> <p>红烛颂 闻立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闻一多之子) 油画 70.5×100厘米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p> <p>  作者是中国近代民主战士、诗人、学者闻一多之子闻立鹏。其实闻一多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 闻立鹏说: “正是父亲以他悲壮的人生影响到我的人生观念,引导我走上了学习艺术的人生道路。”1931年10月5日,闻一多最小的儿子闻立鹏出生了。实际上,这位很忙的父亲在牺牲时也没能满足儿子学画的要求。闻立鹏回忆父亲虽然不再绘画,但只要兴致来了,就顺手找来一张香烟纸,在反面作画。这些即兴小画引起了幼年闻立鹏对绘画的兴趣。</p><p> 闻立鹏继承了父亲的美术事业,梦想有一天用画笔画出心目中父亲那诗人学者与无畏的民主战士的形象。</p> <p>  闻立鹏,1931年10月5日生于湖北浠水。1947 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63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1983至1991年任油画系主任。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p> <p>  作品取自闻一多在云南石林和学生合影的照片,以闻一多诗词《红烛》为题材,表达出闻一多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对国民党独裁黑暗统治的憎恶与抗议。</p> <p>  画面中闻一多浓黑胡须,头发高高竖起,说明他生活随便,但他忧郁而又坚毅的眼神里又透露着一代诗人学者与民主战士的气质。</p> <p>  画面色彩以红和黑为主色调,背景暗夜里燃烧的红烛、火焰是闻一多的人生写照,是众多革命者为祖国、为真理而战的崇高精神的象征。在浓重的红色背景和黑色衣服的衬托下,人物表情显得更加深沉、坚毅。表现出闻一多集诗人学者风度与民主战士宁死不屈精神为一身的人物形象。红与黑、动与静的强烈对比使画面很有感召力。</p><p> 作品寄托了闻立鹏对父亲的爱戴和怀念,同时也代表了后辈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缅怀之情。作品获得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三等奖。</p> <p>  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现代美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家喻户晓的罗中立笔下勤劳坚韧、纯朴善良的《父亲》。</p> <p>父亲 罗中立(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油画 216×152厘米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p><p> 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惊中国画坛,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父亲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p> <p>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1980年在四川美院学画,1982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p><p> 其实作者画的不是自己的父亲,而是四川一个叫邓开选的普通农民。20世纪70年代,四川农民进城主要是淘粪,把粪作肥挣钱。1975年的除夕夜,罗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看到一位叼着旱烟,麻木、呆滞的除夕都守在粪池的中年农民。</p><p> 罗中立回忆:“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于是他把这个形象画成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父亲的形象,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为《父亲》。</p> <p>  画的尺寸是用当时画伟人的规格,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艺术家开始反映普通人民生活,改变了以前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p> <p>  让我们仔细欣赏这幅震撼人心的作品。</p> <p>  画面中人物头裹白布,烈日下黝黑的脸上布满岁月刀刻般深深的皱纹,豆大欲滴的汗珠,风干焦灼的嘴唇仅剩一颗门牙。有着乌黑泥渍,随意用线布包扎着伤口的大手捧着一只粗糙的装着浊水的瓷碗,这是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中国农民的形象。</p> <p>   然而深陷的眼神却又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这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p> <p>  有着乌黑泥渍,随意用线布包扎着伤口的大手捧着一只粗糙的装着浊水的瓷碗。</p> <p>  当时有些批评家说,《父亲》“污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变化”。于是,作者在最后定稿时,就有了一处细节的修改。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父亲的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这样就体现了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农民了。</p> <p>  作品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的中国农民,他们生活艰苦,但勤劳朴素、任劳任怨。这使社会强烈要求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迅速地改变“父亲”不应有的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作品《父亲》的时代意义。</p><p> 1980年12月20日,作品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美术展”一等奖,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各个版本的学生美术欣赏教材中都有出现。</p><p> 2019年9月26日至11月2日,作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展出。 2020年5月,该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大美劳动者——中国美术馆藏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展览中展出。</p> <p>残雪 罗中立 油画</p> <p>  我们再来欣赏其他画家笔下的父亲形象。</p> <p>父子 张洪赞(辽宁画院油画、版画部主任) 油画</p><p> 世界上最安全的车辆,原来是父亲的肩膀!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坐在父亲的肩头看风景,父亲的肩膀,是安全的港湾,是永远的依靠。</p> <p>我的父亲 王胜利(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油画 1996年</p><p> 王胜利笔下的父亲纯朴善良,即使背后黄河壶口瀑布巨大的声音,也没有影响老人安详平静的表情,使人感悟到一种朴素的高贵、平和的心绪,这是画家心目中父亲的形象!</p> <p>父亲 李自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海外特聘画家 旅美画家) 油画 1986年</p><p> 1986年 ,画家李自健为八旬高龄的父亲绘制了这幅油画头像习作。此前的三十年,一场政治风暴突如其来,父亲被判10年冤狱,画家也因此成长于贫苦之中。</p><p> 作品用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中国父亲坚忍正直、淳朴善良的鲜明形象,也凝聚了他对一生饱经创伤 、委曲求全的老父亲那种发自内心的深刻理解与同情。</p> <p>父与子 陈逸飞(旅美画家) 油画</p><p> 作者品饱含激情的大笔触和大色块,刻画出饱经沧桑的藏族父子纯真与善良,表现出藏民的质朴、野性、粗犷、原始、空灵与神秘。</p> <p>脆弱小绳 刘小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油画 140×114 厘米 1990年</p><p> 作品表现的是渔村码头的宁静景象,画面中淳朴憨厚的中年渔民手中摆弄着烟斗,穿着一身蓝色的工作服和一双解放军胶鞋,这是过去新中国以来普通劳动人民的服饰标配。接近成年的儿子有着粗壮的手臂、结实的大腿。一根从画面上方垂下的纤细红绳象征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延续的天然的、不可阻隔的血脉传承。</p> <p>父与子 丁继鸣(杭州职业画家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 油画</p><p> 周末的一个午后,父亲和小孩坐在天台,父亲悠闲地看着书,小孩摆弄着拨浪鼓和玩具车,画面显得温馨而平静。</p> <p>父子 忻东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油画</p><p> 作品聚焦于城市的底层与边缘人物,沉重的站立与凝视,他们宽大的脚与鞋,与他们的眼神一样,都流露了他们的生存状态。</p> <p>父与子 王少伦(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油画</p> <p>  最后我们欣赏朝鲜画家崔英哲笔下这对温馨的父女吧!</p> <p>教父亲认字 崔英哲(朝鲜) 油画</p><p> 烛光下,父亲坐在正中,旁边的女儿手把手地教他写字认字,妈妈在后面欣慰的笑着。在我们印象中,常常是父亲教导子女写字 ,而画中正好相反。就像长大后的我们,也常常教会父母他们不熟悉的事物。一家三口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画面充满浓郁的亲情。</p> <p>  好了,今天的艺术欣赏就到这里吧,大家应该能从这些父亲不同的艺术形象中找到自己父亲的影子吧,祝大家父亲节快乐!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