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游武汉园博园

姚东旭

<p>  前不久专程到武汉园博园游览,坐七号轻轨在园博园北下,原来到园博园是是园博园站下的,出来就是武汉里,很近。</p><p> 这一次尝试一下从园博园北进去,需要走接近两公里的路程。</p> <p>  由于下了轻轨信号不好,就没有导航,随便找一个出口出来的,出来后进行导航,需要过马路。</p> <p>  根据导航沿着导航路线走,这里建设的十分好,小区环境不错,沿路都有树荫。</p> <p>  快到园博园北门,看到有这些建筑和雕塑。</p> <p>  这是园博园北门,很有特色,疫情期间需要戴口罩和测体温,凭老年人优待证就可以免费进去。</p> <p>  进去后左边就是园博园婚庆礼仪中心,由于疫情期间,基本没有游客和客户。</p> <p>  武汉园博园总面积为213.77公顷,投资40亿,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区域西段,江汉、硚口、东西湖三区结合部位。</p><p> 园博园北临园博园北路和金银湖南街,南临园博大道和园博园南路,东接金南一路和园博园东路,西临古田二路和园博园西路,距汉口火车站仅3公里,离天河机场约15公里。</p> <p>  园博园北门内的婚纱拍摄基地,虽然顾客几乎没有,但是工作人员还在坚守岗位,疫情对所有服务行业影响十分大,能坚持下来就说明他们的实力。</p> <p>  武汉园博园选址江汉、硚口、东西湖三区结合部位。园博园面积相当于299座标准足球场,其中有57个足球场大小的核心区原址是2005年“退役”的金口垃圾填埋场。武汉园博园把先进的好氧生态修复技术与封场治理技术结合使用,用3年时间完成生态修复,使原来的垃圾场成为了今天的绿色园博园。该项目在2015年从巴黎捧回“C40城市气候领袖奖”。</p> <p>  武汉园博园建筑设计采用“4+2”方案,即由四大主体建筑和东西部两大服务区组成。主体建筑包括国际园林艺术中心、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贝林大河生命馆)、飞翔的花园、创意生活馆,分别展示经典园林艺术、长江流域文明成就、武汉三镇特色园林艺术及大武汉现代城市文化等;东部服务区(汉口里)重现清末民初汉口城的特色建筑艺术,西部服务区(汉江塆)以湖北民居为建筑特色,并延伸至张公堤城市公园。</p> <p>  2015年9月25日至2016年5月28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结束后,武汉园博园作为城市公园永久保留。主体建筑变身城市婚礼中心、室内主题乐园、星级酒店、园林会所等。每年年底的园博园花灯会和汉口里庙会已经举办三届。</p><p> 武汉园博园北门内的花草盛开,有的甚至开过了,由于疫情,等不来游人,这个时候到园博园游玩是最佳时机。</p> <p>  国际园位于北入口广场东侧,荆山北侧,占地44890平方米,远远望去,整个国际园被一大片银杏树群和各种野花交错环抱。园中心,绿野仙踪。一大片草地上,开满五颜六色花卉。花卉种类丰富、矮生向日葵、紫罗兰、郁金香、耧斗菜、醉蝶花争芳斗艳,这样的植被意在彰显“国际范儿”。</p> <p>  国际园展园区有英国园、法国园、肯尼亚园、巴西园、瑞典园、荷兰园、德国园、韩国园、新西兰园、日本园。现在没有标志,只剩下一些永久性建筑、草坪与树木。</p> <p>  英国园用景观讲述了一段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故事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淑女和绅士的爱情以及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的事态人情为设计元素,向世人展示名著中英伦庄园的魅力,勾起人们对爱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p> <p>  这是将近半年首次到武汉,公园里面人极少,但是还是管理的有条有序,园林工人每人在打理花草。经过疫情后,公园更美了。</p> <p>  在巴西园里,你可以感受到狂欢节的热闹。在这个人称“地球上最大的表演”的节日里,平时内向的女人也在狂热地舞动;作为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足球是大众运动。每当联赛或重大国内国际比赛时,巴西人喜欢举家前往观战,城市经常万人空巷。无论是在海滩上,还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都有人踢球。</p> <p>  漫步园区,你可以体会到足球的魅力:一个巨大镂空的足球雕塑“扣”在地上,当游人“穿越”这只足球时,不同出口,不经意间,会发现镂空花格中,镶着巴西足球不同的夺冠年代和对应那一届世界杯的信息。</p><p> 巴西园入口处有一排涂着各式绚丽色彩的立柱,像是用画笔随意涂抹的抽象画,让每个人都能联想到巴西桑巴那种热情似火的恢弘画面。同时立柱上的色彩又像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划出的绚丽轨迹,让人们又会领略到动态足球的精彩。</p> <p>  法国园如法国三色国旗一样,法国园延续三色旗肌理,对场地空间进行划分</p> <p>  非洲原味“肯尼亚园”是以“人工痕迹最低化”造园,给予了非洲国家最坚韧的特写。具有浓郁的非洲风情。</p> <p>  拥有号称“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的肯尼亚要在火焰般的沙漠里打造出一片迷人的绿洲,红绿相配,碰撞出最耀眼的风景。一边是沙漠,枯树死叶,几个落寞耐旱的仙人球;另一边是绿洲,仙人掌、棕榈林,傲视着蓝天,绿意盎然……</p> <p>  而图腾柱、雕刻石等以独特的造型、浓郁跳跃的色彩无不使展区充满浓郁的非洲风格和神秘的撒哈拉沙漠气息。</p> <p>  肯尼亚园将邀人领略来自非洲“原始”的自然生态及部落文化风采,一种原始的悸动,一种心灵的救赎,展现肯尼亚隐藏在野性背后的一种坚韧生命力所绽放的精彩。</p> <p>  日本园追求简素的情趣,崇拜自然岩石展现“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通过淡泊清幽的茶道,引入一种脱尘境界,令人感受到一个纯粹的精神空间。</p> <p>  韩国园以现代化手法及工艺展现了一个简约而具有活力的韩国小院。</p> <p>  石头老人在韩国的地位,就好像西方的圣诞老人,或者中国的福禄寿三星一样,都寄托了当地人的美好愿望。据说左手在上的石头老人是武官,右手在上的石头老人是文官。摸摸石头老人的鼻子,可求多子多福,可以帮助妇女怀孕生子。</p> <p>  德国园以武汉友城杜伊斯堡市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蓝本,通过生态手段改造工业废弃地的理念,将工业废弃地与生态绿色空间相融合,展现对工业文明变迁的思考。</p> <p>  新西兰园毛利人是白云之乡新西兰的土著居民。早在1000多年前,他们乘坐独木舟离开自己的家乡,远航来到此地繁衍生息。现在,毛利人虽然只占新西兰总人口的14%,但其语言和文化却对新西兰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p><p> 毛利文化是一种充满故事和传说的口头文化。根据毛利文化的创世说,天父和地母被子女们分开之后,才有了天地之分。很多毛利人的雕刻与艺术作品都形象地描述了这场争斗过程。展园中雕刻、编织、组舞和文身术,这些传统技艺散发着毛利人文化的魅力。</p> <p>  走在干净整洁的园内小路上,一片优美的叶片,几乎“覆盖”住了整个新西兰园。它是新西兰的国花,名叫银蕨,新生出的嫩蕾呈弯曲状,新西兰毛利人称之为初露。美丽的银蕨“浮”在干净的草坪上,花坛里小花似繁星,头顶蓝蓝的天,一群憨态可掬的多利羊悠悠踱步而来,正四下张望。</p> <p>  在荷兰园园区中心,有一处顶着一只木屐的小屋,外墙是泥巴,古朴而干净,充满浓浓的童话色彩。就在木屋旁,还有一处象征荷兰民族文化的高大风车,地上的风车轮廓,仿佛是空中风车的投影。</p> <p>  虽然是初夏,园内繁花似锦。</p> <p>  武汉园博园滁州园,以《醉翁亭记》为线索的升华,展现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与民同乐情景,用景观设计语言讲述一段关于醉翁亭记与滁州的故事。</p><p> 滁州园,将醉翁亭、《醉翁亭记》,一股脑儿搬进园博园内,走进滁州园,沿路可见“环滁皆山”、“蔚然深秀”、“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等九大景观节点。这些景点名称,全部源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p> <p>  滁州园通过对意向山水的抽象提炼,设计中将山水抽象,以马赛克的形式表达“半醉半醒赏山水”之意。以该手法贯穿全园,表达现代化都市下的山水意境。更多的山水现代设计手法,呈现“山水亭城”的滁州风格,现代与古典的结合,设计与诗文的结合,将滁州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本次园博会。</p><p> 据介绍,醉翁亭是按照原样复建的全木结构建筑,建亭使用的青砖,是从滁州市旧城拆迁改造工地“淘”来的旧砖,旧青砖的回收,突出千年古亭历史韵味。园内古色古香的景墙,也使用了部分青砖,使亭与墙风格和谐统一,同时城墙砖作为一种元素的出现,激起人们对明城墙的历史记忆。</p> <p>  醉翁亭景区中所建的解酲阁,原名“醉翁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年间,南太仆寺卿沈思孝将醉翁亭景区内的“醉翁楼”改名“解酲阁”,“酲”字意为酒后半醉半醒之境。</p> <p>  这是有特色的洗手间</p> <p>  武汉园博园晋中园,还原晋商文化。</p><p> 仿照日升昌票号打造一座平遥四合院,古朴雅致。日升昌是晋中老票号,相当于乔家大院的分号。四合院中间是一个方形水池,水池前面是一口大水缸——聚宝缸。站在聚宝缸前,远远可见主屋屏风上刻有一人高的两个金色大字——诚信,这就是晋商成功的秘诀。</p> <p>  晋中园以晋中传统“票号院落”为空间原型,以展示晋商人文艺术的物质遗产为展园精神载体,同时恰当地使用当代的设计语言,探寻晋中文化本源,宣扬晋商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垂花迎客、汇通天下、行商印象、晋风余韵四个主题空间为游客提供一个与晋商文化沟通、交流的景观平台。整个院落由宅门到正房各屋脊逐渐升高,借以表达当地人向往家族昌荣,望子登科的期望。正房上高起的风水楼使展园与人体伸展双臂的姿势相类似,两廊如双臂,正房如躯干,风水楼如头颅,这种自然的环抱姿势利于聚风敛气,也体现出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表征。木雕栏杆木雕门,精美细腻;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充分展示出晋中民居在浓重地方特色中所形成的无尽变化和多彩光芒。</p><p> 展园主入口晋中传统墙垣式垂花门两边各有一对抱鼓石和石狮子,与南侧墙面石雕照壁形成对景。4m高的院墙围合形成“甬道”,青铜地雕展示晋商票号的分布,与之形成对景的一大槐树,寓意晋商行走天下,同根同心。照壁与正房相对,上雕山西当地特有如意吉祥图案,使其存在不仅具有重要的精神功能,也增加了空间意味和视觉层次,勾勒展园西侧边界。</p> <p>  正房建筑最为高耸,在其屋顶加建风水楼,表现晋中民居中以求得神灵保佑的民俗特色;同时也增加了正房的高度,使正房威势更足,丰富了天际轮廓线的层次。精美的木构披檐和窗台砖雕等建筑细部做法使得整个正房稳重中不失秀气。无边水池可见建筑的倒影,丰富院落空间。</p> <p>  聚宝缸、红灯笼、剪纸纹样等元素渲染了院落的乡土气息。走进这间宅院,人们会感受到晋中地域文化之凝重,雕饰之精美,构思之独特,意境之空灵,仿佛迈进晋商故里璀璨文化的艺术殿堂。</p> <p>  院落空间按照平遥传统院落空间模数和对称格局,以两侧单面廊形成空间边界。单面廊为单坡屋顶,与正房一起构成“四水归堂”吉祥之意。平面布局呈现三段式,明间木柱进深与层高较次间高出,丰富单面廊东西长向的立面轮廓。同时墙面设计砖雕漏窗,将墙外园景引入廊内,增加空间的渗透感,也显深邃意境和诗意画境。</p> <p>  连云港,依山傍海、古韵绵长、钟灵毓秀,素有“东海第一胜境”之称。山、海、港、城相依相拥,园林绿地连着山林、扯着海风,一座松涛可以蔓延到窗前的滨海园林城市。连云港园以“山海连云,闪耀港城”为设计理念,整个园区占地2900平方米,为体现山海文化,海洋文化及新亚欧大陆桥文化等的现代艺术园林景观。</p> <p>  园区的中心位置为海洋文化展示区,右手边的鱼型景墙代表了连云港丰富的海洋资源,其凝聚力,活力是连云港人所追求的正能量。景墙用锈板制作而成,具有很强的张力和空间限定感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由于其质感和色泽容易让人将其与时间,记忆相关联,却又不失强烈的现代感。</p> <p>  园区的中心位置为海洋文化展示区,右手边的鱼型景墙代表了连云港丰富的海洋资源,其凝聚力,活力是连云港人所追求的正能量。景墙用锈板制作而成,具有很强的张力和空间限定感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由于其质感和色泽容易让人将其与时间,记忆相关联,却又不失强烈的现代感。</p><p> 广场是以天蓝色透水混凝土铺设,简单的曲线变化表达海浪的进退,与海洋文化展示的主题相辅相成。铺装广场的中心绿岛点景雕塑“锚”,寓意起航,用风帆型张拉膜做背景,表达航海事业对人类的贡献,它预示着连云港位于南北过渡和陆桥过渡的交汇点。雕塑周边微地形起伏,点缀了五针松,桩景红花继木及散落的球类和景石,周边以白沙衔接蓝色铺装,增加了层次感。</p> <p>  武汉园博园揽月园,银川园取名“揽月园”,源自毛泽东的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泽捉鳖,谈笑凯歌还”。这句想象力奔放的诗句被傲娇的凤凰城一眼相中,取出“揽月”二字为自己代了言。银川园不说边塞寂寞,不言王陵旧事,只是手握飘带起舞,想做一场“九天揽月”的好梦。</p> <p>  银川园的中心景区是一片水景,水景区分为两部分,北部为溪流景观区,幽水静流,池底有鹅卵石散布,旁有绿萝环绕,奇石堆叠,清风拂过,漾起圈圈涟漪;南部为湖泊湿地景观区。走过曼妙水景,视野随即小清新起来,虽是边塞之地,满目黄土高山,银川也能全力营造一片田园风光。瞧瞧这整齐的地面铺装,绿植包裹的模纹造型排布有序,远远望去,十分赏心悦目。北南两区,一动一静,让人感受水的灵动与恬静。</p> <p>  银川市素有塞上回乡之美誉,城中艾依河蜿蜒迤逦,犹如美丽的回族姑娘深情款款的凝视着这座文化古城;典雅庄重的伊斯兰建筑在夕阳的映衬下投射出它厚重的剪影,汇同天际犹如苍龙横亘般的贺兰山阙,在微漾的湖光山色中凝聚成一幅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风光。通过银川园凸显出银川文化传承脉络和大银川建设的良好愿景,体现了塞上湖城的独特风韵,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银川园独具匠心的设计灵感来源,也是银川人民对城市建设发展和美好生活最求的景观展示,是银川人民带给武汉的热情礼物,是大银川中国梦的缩影。</p> <p>  武汉园博园呼和浩特园,又名“和园”,以“和合共融”为主题立意,将“和亲、和合、和谐”的思想落实于具体的空间景观设计中。以形达意、营造意境,提炼昭君文化深层内涵,充分表达“构建和谐城市”的美好愿景。</p><p> 走进主入口,可见雕塑一座,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一人一马,身穿蒙古服,长袍披身,并肩联辔而行,正向广袤辽阔的大草原缓缓而来。铜像基座处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有“和亲”字样,象征民族团结。基座侧面刻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写下的“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的诗句,由此可见“昭君和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力。</p> <p>  与其老死宫中,不如天高地阔托青城。当年昭君美如许,大义出塞去匈奴,从此牛马相依,胡夫相伴,只为谱一曲“和亲”绝响。汉朝水土浸润而出的萌妹子,配上广袤原野锻造的大壮汉,一刚一柔,也能相敬如宾。</p><p> 历史变幻,战场无情,与其一片厮杀,不如和平相处,这是诞生过一代“战神”成吉思汗的蒙古族人民最真切的愿望。铮铮铁骑,哪敌昭君出塞?这位来自汉朝的王后只不过动动嘴巴,教会大家如何育桑种麻、植树栽花、繁殖六畜,就得到了匈奴人民的真心爱戴。一段和亲换来匈奴与汉朝的多年太平,从此汉宫的歌声唱得更清越,草原的牛马也长得更壮了。</p> <p>  武汉园博园西宁园门楼建筑取材于西宁河湟民居建筑符号,将民俗建筑和民族文化建筑符号完美地结合到一起,通过主入口形成透景效果,应用藏文化片石墙和装饰牛角突出景点的视觉感受,寓意圣洁的高原、美丽的夏都,彰显了西宁河湟民居的特有魅力和特色。</p> <p>  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西宁境内民族众多,汉、回、土、撒拉、藏族散布全城,民族特色浓郁。园区内土族盘秀地雕提取青海土族特有的民间手工艺术文化元素----盘秀,以地雕的形式向游客展现其独有的绚丽与秀美。</p> <p>  自贡园占地面积1120㎡,总投资约700万元。自贡展园设计以盐文化为主题,突显自贡特色,恐龙文化为辅,营造具有川南园林景观特色的节约型园林景观。</p><p> 自贡曾经的辉煌得益于两次“川盐济楚”,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旧时井盐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力低下,所有盐业生产一开始完全由人力完成,包括凿井,提卤,制盐。每个环节都凝结了盐工的智慧与汗水。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自贡人民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在“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捐资创下全国最高记录,爱国热情可见一般。</p> <p>  林立的天车,密布的井灶、纵横的笕管,以及壮怀激烈的盐工号子,这是自贡最灿烂的历史华章。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的道路,历经沧桑,几度辉煌,几乎所有的建设历程都跟盐有关。在自贡园中,天车、绳墙、取卤井口、採卤大车和绞车这些标志性景观等均采取传统的手工艺进行制作,以此对自贡人民的勤劳智慧、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表示敬意。</p><p> 盐作为自贡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在园林中予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摒弃花哨,返璞归真,还园林以最朴实纯粹的本色,向世界展示城市的特色和风貌,让世人感受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精神。</p><p> 自贡园入口绿化展示带的地形设计为浅丘地形,园内在围绕天车一侧利用高差设计为台地花池,微缩呈现自贡独特的低山浅丘陵地貌景观。连接各个场地的道路和踢踏步均采用汉白玉石板,展现自贡丰富的盐矿层地域风貌。通过汉白玉石子颗粒作打底铺装设计,洁白细腻的基底材质重现当年自贡盐场满地是盐的壮丽景象,并采用当年盐仓拆除保留下的黄砂石对整个场地的穿插和围合,原汁原味地还原盐仓墙沧桑的岁月遗痕。</p> <p>  展园内建构筑物主要以具有自贡唯一识别性的天车、取卤井口和绞车成为全园标志性景观,凸显自贡盐文化;</p> <p>荆山</p><p> 杉杉湿地公园</p><p> 有杉杉湿地、泛花海、寻芳谷、问茶坪等18景,种有100多种湖北乡土植物,登上山顶可看“高山流水”景观。</p><p>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探寻这些地方。</p> <p>  台湾园采用台湾传统民居“三合院”为主空间形态。三合院作为汉民族悠久的基本居住单元,见证着两岸一脉渊源。全园旨在传扬台湾本土文化,唱响“两岸一家亲”的中心主题。展现宝岛民居美,圆梦两岸一家亲。主体建筑灵感来源于台湾传统民居“三合院”,提取三合院民居独具特色的“马背、燕尾”的符号特征,巧妙的通过现代的建筑材料钢、玻璃、木格栅等来演绎台湾传统民居“三合院”建筑。形成半围合的庭院空间。其“红砖、红瓦、白墙”等特点作为全园区的主体基调。</p> <p>  核心园区对景为富有台湾“红砖、红瓦、白墙”特点的“两岸一家亲”的主题照壁,该照壁分三段式,中心主墙体刻有“两岸一家亲”的题词。两端次墙提取了最具代表的台湾古典私人园林—“林家花园”的造园符号“蝶蝠”花窗、象征幸福吉祥。</p> <p>  园区有南北两个出入口,形成南北两个小侧院北小院入口提取传统民居中的“红墙白石基”的两大特点,墙体采用闽台建筑特有的胭脂砖,石基采用老旧的花岗岩,通过台阶的空间转折进入北院主体空间。精致独特的雕花栏杄,段落式传统建筑屋脊和门拱的墙体。围合出休闲小资的现代台湾庭院空间。</p> <p>  南小院出入口采用传统三合院院门为元素,体现原味的传统民居特点,体现“家”的主题。自然的石阶、精致的镂空雕花墙、富有生活气息的挂件等。通过空间的转换和光影的丰富变化来体现台湾传统庭院的精致特点。</p> <p>  这里摆有竹床,让游人休息,同时也可以体验武汉的竹床文化。</p> <p>  澳门园以“中西共融、多彩家园”为主题思想,集中展示澳门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即圣保罗教堂的遗迹、妈阁庙、圣保禄炮台、卢家大屋、安多尼旧堂、岗顶剧院等,让游人领略澳门的历史。并通过景观手法体现澳门多文化共融的城市特色,从景观整体布局出发,以线串景,营造出一个充满中西多元文化的多彩家园。</p> <p>  入口处,将澳门形象代表的“大三巴牌坊”以铁艺的形式表达,结合入口花坛,在入口处种植苏铁、华盛顿椰子等棕榈科植物模拟南国风情,同时利用藤本月季攀爬的特点与“大三巴”牌坊营造出“花门迎宾”的效果。</p><p> 在展园中,十字雕塑广场意在展现澳门多宗教共融的文化,以天主教为代表,在广场中央展示十字雕塑。同时利用现有地形,形成高处观景台。</p> <p>  展园合理利用场地高差,将葡式中轴对称式布局与中式园林布局相结合。中轴以对称式布局将入口花坛、大三巴牌坊的入口与十字雕塑广场、葡式风景画墙、莲花水池、葡式风情屋主体建筑形成景观序列,营造气势磅礴的欧式中轴景观;同时以水为纽带、以中式自然式园林布局形式将游线延伸,营造一处优雅与恬静的中式庭院。多元文化的共融,营造出澳门特有的多彩风情。</p> <p>  红黄相间的葡式屋是整个展园的核心建筑,它外部造型完整体现了葡式建筑的特色,给人以真实游历澳门的感觉,内部具有展览澳门文化的功能,外观与内部功能的集合不仅反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底蕴,也通过对图片的展览向游客提供了一个展示澳门多元文化与多彩生活的窗口。</p> <p>  在核心建筑的右侧有座西式六角亭,具有鲜明的中西文化共融特点,在园中不仅连接了西式中轴景观与中式自然庭院景观,其本身即是被观赏点也是观赏点。</p><p> 澳门园通过对澳门有代表性的建筑、色彩、宗教和文化以再创造的方式再现。同时,景墙、雕塑、栏杆、铺装等细节均体现澳门城市的特点,辅助图片的展示,增强了游人对澳门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体验感。</p> <p>  杭州园内建造了一堤、二湖、三潭、四亭、五桥等景观元素,对西湖山水美学进行了充分诠释。利用园区西、北部临水的独特优势,开挖内湖与外湖相连,以堤岸分隔,围合成湖中湖,呈现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特有水景,构成经典的“三潭印月”湖上园林景观。</p> <p>  园内湖面碧波荡漾,荷花盛开,花堤两旁的植物极具杭州特色,春桃、夏荷、秋桂、冬梅,营造“一株碧桃一株柳”的西湖景观效果。,在“我心相印亭”,凭栏远眺,外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园内的“开网亭”、“亭亭亭”、“卍字亭”等亭台楼榭,飞檐翘角,形式多样。曲桥流水,蜿蜒转折,极具变化。</p> <p>  走进杭州园,湖岸长亭静立,水中荷叶田田,荷花惹眼,锦鳞嬉游,迎风送来清香缕缕。此时若是泛舟湖面,误入荷花深处,还不得清唱一支采莲曲?</p> <p>  “西湖”泛舟,可感“烟笼寒水月笼纱”之况味;登岸小憩,可看亭榭楼台之庄雅。瞧这森森檐角、精美雕花、对称格局,古典建筑之美尽显无遗。绛红廊柱映绿树,独坐亭台赏新荷,这闲适,也是让人迷醉。</p> <p>  杭州园地块南窄北宽,西北两面滨湖,是楚水景区“云梦湖”中的一处半岛。得此地势,便干脆取了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做主题,运用中国原创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手法,秉承杭州园林“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融合西湖现代园林造园特色,将湖、堤、桥、亭、楼、墙等景观元素融合一起,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景观作品,完成对西湖山水美学的诠释。</p> <p>  杭州,一个“山如青黛水如绸”的城市,西湖是她的灵魂。“西湖景观”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理论下景观设计的杰出典范。如何在有限的场地空间,解读并营建西湖景观——由“两堤三岛”共同构成的西湖景观堤岛格局的景观构筑特征,体现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普世价值,又能融入“楚水”的造园体系,营造契合楚韵流香、高山流水的景致,是本届园博会杭州园设计的主要思路。</p> <p>  杭州园挖池叠岸,形成堤岛格局,围合成湖中湖,呈现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特有水景,构成经典的“三潭印月”湖上园林景观。临“我心相印亭”,凭栏远眺,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园内“开网亭”、“卍字亭”等亭台楼榭,飞檐翘角,形式多样。曲桥流水,蜿蜒转折,极具变化。</p> <p>  有水有亭,怎能少了石?杭州园内的叠石景观也很别致。在内湖曲桥侧置湖石立峰,岸边配植木芙蓉,花开时节,鱼啜落英,灿若锦绣。</p><p> 杭州物产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种植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杭州蚕桑、西湖龙井茶更是闻名全国。漫步杭州园,你可见各色花卉植物,有参天大树,也有道旁矮草。更有竹林满坡,修篁绕径,分隔出北畅南幽两种不同景观特色。穿竹径,则别有洞天,柳暗花明。</p><p> 杭州园建筑设计体现江南建筑之飘逸、灵秀,采用传统木雕手工工艺,并配以点睛之题名,建筑色彩淡雅,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植物配置则以杭州特色乡土树种为主,春桃、夏荷、秋桂、冬梅,突出西湖“四季花事。</p> <p>  长沙园标志建筑“破天阁”取意于“破天荒”之意,寓意园林之蜕变和突破,为三层八角攒尖顶的阁楼。湖湘文化经认知、酝酿、融和,最后产生蜕变,预示造园之法摆脱传统束缚,体现长沙园的蜕变,是全园高潮之处。</p> <p>  汉口里,依武汉园博园东门而建,占地66800平方米,作为武汉园博会四大主体建筑之一的汉口里在园博会期间既是园博园东入口服务区,又是以展示汉味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街区。</p><p> 汉口在中国近代的辉煌以及马可波罗给出的“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仍被世人铭记。</p> <p>  第十届武汉园博会拂过历史的脸颊,轻抚老汉口额上的皱纹,拿起手中魔棒轻点,青的砖,木的柱,北花楼,南长堤,老街古巷平地起,倏忽重现。一座“汉口里”,乘坐着多啦A梦的时光机,现身百年之后,一一诉尽老汉口旧日风韵。</p> <p>  汉口里以汉口开埠百年为脉络,复原了晚清民初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等代表性建筑、文化、商业形态,展现老汉口生活方式,融合文化、创意、休闲产业多重元素。将一段历史浓缩成一幅源远流长的老汉口风俗民情的立体画卷。尤如五彩缤纷的“清明上河图”在21世纪完美复活。</p> <p>  汉口里的这个“里”,原称为“里份”,是武汉市独特的民居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武汉市近代最早的里份,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蕴涵着武汉这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p><p> 家长里短,街前巷后,这才叫生活。武汉细长的里份,红砖房配上整齐成列的百叶窗,岁月的故事从昏黄的灯光里溢出,飘得老远。看着里份,总有很多回忆在流转。转棉花糖的老爷爷又来了,他笑吟吟地停在巷尾,正等着嘴馋的孩子前来;拨浪鼓一声声响起,小锣击打铁锅的叫卖声散布在每条热闹的巷子里;夏天,汉口的夜市可通宵,麻将桌混着烟味升入墨蓝夜空,直至达旦。</p> <p>  汉口里整体布置以老汉口(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北至中山大道、南至汉水合围区域)为蓝本。通过一码头、三老街、五广场几个重要节点,重塑老汉口最具代表性街里片区风貌。恢复在人们印象中的有价值的襄河口老码头牌坊、山陕会馆、观音阁、淮盐公所、万寿宫等老建构筑物,传承楚剧、湖北大鼓、汉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捏糖人、贴面人、板画、汉绣……等传统工艺都得以重现。</p> <p>  汉口里建筑之砖瓦皆收集自汉口黄石路昌业里拆迁老旧房屋保留的红砖,真实复建出清末民初汉口建筑群,在沿街建筑立面上,利用中西合璧的建筑细部处理手法创造出一个一个精致的小房子,以及丰富的山墙面造型,建筑外墙材料采用清水砖块、炭木饰面等,打造传统风格的现代商业街。汉口里的小店从内到外都古色古香,斑驳的门窗,陈旧而不失雅致的摆设,置身其中有浓浓的穿越感。让游客宛若置身老汉口街市之中,徜徉在汉口里,走在石板路上,老武汉的味道扑面而来。一个转角,一个世界。在汉口里,有古朴小巷,也有繁华街道,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平行向西展开,花楼街片区清丽脱俗,码头处听涛声,老武汉百年前的汉味在记忆里复活。</p> <p>  疫情期间,由于游客稀少,大部分店铺都关门了,确实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p> <p>  此美篇文字大部分取自山中虎的游记,特此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