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唐河的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路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一</b></p><p class="ql-block"> 尧是中国上古时期方国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先祖“三皇五帝”之一,“方国”就是多方的部落,“联盟”就是聚合在一起,抱团取暖,方国联盟只算是后世统一的行政统治的帝国王朝的前身,甚至,还不能说是雏形。“三皇”和“五帝”的组成人员各有说法,但“尧帝”入选却少有争议,这个“帝”的称谓只是后世对“天下共主”的尊称,事实上,此时天下还无“帝”。</p><p class="ql-block"> 古书记载,尧和他的父亲“帝喾”均在“五帝”之列。尧的出生地在今河北顺平县之伊祁山,以山“伊祁”为姓,山本就高,《说文》解释“尧,高也”,故名尧,号放勋。因才能出众,阳光少年尧十三岁“封于陶(山西)”,十五岁“封于唐”,即在河北唐县境内。尧因此称陶唐氏、唐尧。</p><p class="ql-block"> 唐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唐,大言也。”基本意是:大话、豪言、命令;《白虎通·号》解释为“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由此,唐的引申意应该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讲的话、发布的命令。“唐尧”的内在含义就是说道德高尚的尧,会经常发布一些正能量的言论,倡导部落团结、指导生产生活、引导族人树立阳光健康热情向上人生导向。唐尧就是这样的人杰,唐与尧的结合,也赋予了“唐”的更加深刻积极的释义和内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二</b></p><p class="ql-block"> 唐尧的父亲“帝喾”晚年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传于尧的大哥“挚”,后世称“帝挚”。后因唐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也就是德才兼备、群众基础好,在联盟(帝国)管理者(大臣)的拥戴下,帝挚于是在唐尧封地“唐”让位于尧,后世称“帝尧”。在后世的研究中,把尧的出生地今顺平县,唐尧的封地之唐,和帝尧的得位之地的唐,统称为“唐”,这个“唐”就是第一个时期的古唐国,在今河北唐县顺平县一带。</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期,地球之上,高山阻隔、大河咆哮,洪水泛滥、猛兽出没,地理气候严重恶化,生产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生存条件非常艰苦。年轻的部落联盟首领帝尧,意气风发地率领族人奔走迁徙,寻找更“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唐”由此地西迁平阳,即今山西省临汾西执帝位。此后,山西先后有太原之“唐”,晋南之“唐”等,都是因成为“帝”的唐尧,率众多次辗转迁徙,曾经在此定居生存而得名。山西的唐,可称为第二个时期的古唐国,在今山西境内。</p><p class="ql-block"> 帝尧在位70年,最大的政治遗产就是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传贤不传子,禅位于舜。帝舜执政后,将尧的儿子丹朱封为唐侯,治所鸿郎城,今河北唐县洪城。这个丹朱之“唐”,也是“唐侯国”,位置大致在第一个时期的古唐国的范围之内,是个小古唐国,也可称为第三个时期的古唐国。即现在唐县齐家佐乡北洪城村,原为"北鸿城", “丹朱城遗址”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帝尧中后期,天下已具备“国家”的雏形,疆域广大、政治清明、物阜民丰、天下太平。帝舜继承和发扬了尧的政治品德、文化思想和统治能力,在位四十八年,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每年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后世成语“尧天舜日”就是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比喻天下太平的盛世景况,其出处,正在于此。舜在南巡中崩于苍梧之野,沿尧制,传位于其精心培养的接班人禹。夏禹继位,封帝尧后裔于唐,称“唐国或唐氏国”, 这是第四个时期的古唐国,位置在今山西翼城周围。</p><p class="ql-block"> 华夏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夏是第一个拥有明确国号的统治政权,商代夏,周代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烽烟滚滚、步履匆匆。西周初年,周成王年幼登基,周公旦辅佐。唐国末代君主乘机作乱,被周公旦和王子虞所灭。王子虞是周成王姬诵胞弟,武王姬发和姜子牙之女王后邑姜之子叫姬虞。成王灭唐后,把唐国故土(今山西翼城、襄汾县一带) 分封给虞。姬虞成了唐国国君,唐国也变成了姬姓诸侯国。因此王子虞也被称为唐叔虞。这是第五个时期的古唐国,在今山西翼城、襄汾县一带。唐叔虞死后,子姬燮继位,将唐国迁移到晋水之傍,以水为名改国号为“晋”,唐国由此成了晋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之晋国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还是在西周早期,时间应该在晋国出现以后不久,在现随州、枣阳、南阳、唐河一带,又出现一个“唐国”,是尧之后裔唐国的恢复南迁?或是周王朝姬姓宗支的新封的唐国?据载:西周时,有一姓唐者获封子爵,分封于今襄阳、南阳一带取名唐国。这个“姓唐者”,是否是以国为姓唐尧之唐国的后裔?现今已无考究。但笔者以为,即使是姬姓宗支的新封,也是受了唐尧之唐的积极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影响所致。就是说,无论这个唐国的来历如何,均是源于唐尧之唐无疑,因此,这应该是第六个时期的古唐国,位置在现河南唐河县南部、唐河河道以东,湖北枣阳市以北、湖北随州市以西。这个唐国的开国时间、国君、都城等已无遗迹可寻,但其亡国却有明确记载,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述:春秋早期,楚国威服了唐国,中期唐国沦为楚国附庸。前509年末代国君唐成公朝见楚昭王,楚令尹囊瓦(字子常)因想得到唐成公使用的两匹骕骦马,索贿不成,恼羞成怒,随将唐成公扣留3年。后来唐成公随从灌醉成公,盗马进献子常,唐成公得以归国,唐因此与楚结下梁子。前506年,唐成公与吴国、蔡国一起举兵,柏举之战击败楚国,楚国郢都失陷,楚昭王逃遁。前505年七月,楚昭王联合秦国复仇伐吴,大败吴国于沂之后,乘胜灭唐,唐成公战死,第六个时期的古唐国由此下课。</p><p class="ql-block"> “唐”作为一个行政统治的“国”,在此地虽然不存在了,但,“唐”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一个文化标识、一个传达文明的符号却被永久传承了下来。现河南唐河与湖北枣阳交界处,有一座山,曰:唐子山,因西周时一姓唐者获封子爵,此地封为唐国,此山遂得名“唐子山”,也叫“唐城山”。也有说唐国一王后死后葬于此山,古称王后为“梓童”,故此山也叫“唐梓山”。不管是“唐子山”还是“唐梓山”,总之与唐国之唐有关。</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以排山倒海之势,无情地碾压着历史的尘埃,有力地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周王朝先后经历了西周东周和春秋战国等各个历史阶段和历史时期,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前271年,秦在此地置湖阳县,县治位置在今唐河县以南唐子山以北的湖阳。此后,两汉三国又两晋、“五胡乱华”南北朝,今唐河所在的这个地方,建制区划名称治所纷乱不一,各有归宿,但均不叫“唐”,不多絮叨。</p><p class="ql-block"> 西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李渊的祖父李虎在此时期被封柱国大将军,和其他七人史称“八柱国” ,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渊父亲李昞袭封唐国公,李渊七岁时,李昞逝,李渊于是世袭为唐国公。封地正在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唐国的故地。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定国号唐,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立了一个大汉以后又大一统的大唐帝国。这是唐第七个时期的唐国,史称李唐、大唐、盛唐,但其仍然源于唐尧之唐的封地,仍然借鉴承袭了唐尧之唐的文化含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三</b></p><p class="ql-block"> 现存最早的县志《康熙唐县志》(三十五年)及《乾隆唐县志》(五十二年),说到唐子山时,均沿用大清《一统志》的说法:唐时因此山置唐州。明嘉靖进士焦希程在《科贡题名碑记》中说:“唐邑……李唐援厥山之义,始以州名。”这个山就是唐子山,这个州,就是唐州,古老沧桑的唐,终于在大唐初年,走进了这片古老沧桑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四</b></p><p class="ql-block"> 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622年),今河南唐河县和湖北枣阳县一带设唐州(治枣阳);武德九年(626年)撤唐州,将其北部的上马、湖阳二县并入显州(治比阳,即今泌阳);贞观元年(627年)撤上马县(今唐河)入湖阳县;贞观九年(635年)改显州为唐州,治比阳;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复置上马县(治今唐河县城区),属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上马为泌阳县(治今唐河县城区),自此,泌阳作为古县名达600多年,仍属唐州。唐哀帝李柷天佑三年(906年),唐州治迁徙泌阳,即今唐河县城区;此后463年,今唐河县城区一直是唐州州治所在。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降唐州为县,称唐县,治所不变;十四年(1381年),唐县境东北部毗阳镇(原比阳县)另置泌阳县;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1476年),将唐县东部桐柏镇复置桐柏县。清沿明置,称唐县,不提。</p><p class="ql-block"> 民国3年(1913年)1月,唐县更名沘源县,治所不变。民国12年(1923年)3月,沘源县更名为唐河县,治所不变。民国36年(1947年)12月20日,桐柏军区10纵28旅攻占唐河县城,解放了唐河以东地区。当时,周边地区尚未解放,解放战争处于关键时期,唐河境内余匪势力猖獗,甚至,已经解放的地方也处于拉锯战中,为适应当时的动荡的局势,12月28日,三家河以北,成立新唐河县(又称唐北县)爱国民主政府,政府设今唐河县城区(曾驻源潭和三里王村);三家河以南设立唐南县爱国民主政府,政府设今唐河县祁仪镇;次年8月6日,唐河以西地区全部解放,设立中共唐西县工作委员会、县办事处和县指挥部,机关驻白秋街。其后唐根据形势需要,1949年3月7日,中共桐柏区委段湾会议决定将唐南、唐河(北)、唐西三县合并为唐河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五</b></p><p class="ql-block"> 至此,由尧到唐,由唐尧到唐国,由唐国到唐子山,由山到唐州,由唐州到唐县,由唐县再到唐河县,几千年的地理变迁,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几千年的历史足迹,执着的丈量着沧桑的大地,延续着历史的脉络,并将继续创造着灿烂历史。</p><p class="ql-block"> 本文旨在梳理唐河的唐的传承线索和与之相互关联的唐关系脉络,因此大唐朝以后的唐的朝代王国,不在本文叙述之列。</p><p class="ql-block"> 至于民国为何不复称唐县旧名?大概是因为河北省唐县因唐尧古国之地,西汉时已经置县,曰:唐县,为不重复,乃以唐河河之名命名。那么,究竟是唐河之地名在先?还是唐河之河之名在先?究竟是先有山?还是先有河?笔者将开篇另计。敬请关注《唐河的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