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江省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调研评估报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镇情概况</p><p class="ql-block"> 宜山镇位于温州市苍南县东南平原,古名泥山,因山而得镇名,至苍南县城15公里,至温州市区75公里,总面积12.9平方公里,人口5.2万,下设2个社区,14个村。</p><p class="ql-block"> 宜山镇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已有人居住,唐朝已有村落,吴越国时期得到大力开发,发展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建镇,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是温州七大古镇之一。元、明、清属亲仁乡二十五都,明朝已改称宜山,清朝初改称仪山,清宣统元年为避溥仪讳,复称宜山,1912年复设宜山镇,1949年沿用旧名,属宜山区,1962年称宜山公社,1964年复设宜山镇,1992年行政区域改革,撤区强镇并乡,宜山镇名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宜山镇是轻工业发展较早之地,是改革开放温州模式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荣誉称号,例如:中国内衣名镇、国家级“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省级教育强镇、省级文明镇、省级森林城镇、省级体育强镇、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学校、市级生态镇、市级平安乡镇、市级文化强镇、市级学前教育达标乡镇等光荣称号。一直以来,宜山是鳌江之南平原交通地理中心,文化中心,城镇框架逐渐成型,教育、文化、金融、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齐全,对周边地区的集散、辐射等城镇功能日臻完善。</p><p class="ql-block">二、千年古镇,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一)诗画江南,瓯柑故里</p><p class="ql-block"> 早在三国时期,温州就产瓯柑,其中泥山脚下产的瓯柑,当时因味甘如乳汁,被称为乳柑,在宋时列为贡品。南宋状元、诗人王十朋《知宗柑诗续赋》三十韵长诗,赞颂乳柑,把唐宋柳宗元、欧阳修等文化名流对柑橘评论和泥山联系在一起,把乳柑种植、加工、储存方法用诗文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北宋苏东坡在《黄甘陆吉传》中写到,“黄甘、陆吉者,楚之二高士也,黄隐于泥山”,为泥山打了一次免费广告。他的弟子晁补之《洞仙歌-温江异果》中说“温江异果,惟有泥山贵。驿送江南数千里,半含霜,轻噀雾,曾怯吴姬,亲赠我,绿橘黄柑怎比…”,又一次为泥山免费广告。南宋进士,韩世忠儿子,时任温州太守的韩彦直的《永嘉橘录》,较详细描述泥山及乳柑特产,把泥山的乳柑列为天下第一柑。南宋诗人叶适、清诗人张綦毋等人也有诗文称赞宜山乳柑。宋时有日本和尚来取乳柑种子到日本培植。泥山乳柑到清朝时失传。到了民国时期,瑞安人又从日本把乳柑后代引种回温州,现称瓯柑。所以,乳柑文化还体现在中日交流的故事。虽然现在宜山已很少种植瓯柑,但作为瓯柑故里,柑文化不该被遗忘。</p><p class="ql-block">(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p><p class="ql-block"> 据平阳志记载,早在唐咸通年间建有广福寺、鹿鸣院、塔山寺、观音湧泉院,南宋建有棣华书院,明朝有泥山社学,清朝有仪山社学,星岩书院等,对推动宜山人文和人才培养起很大作用。宜山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例如,吴越国时期,辞节度使而隐居修道的林倪;南宋进士随州知州的林薿;历史上,龟山黄氏就出了十六名文武进士,其中,南宋进士黄汉章累官淮东转运使,著有《茶坡集》;黄镇周南宋绍定二年文科进士,任松阳令,爱惜民力,发展生产,《松阳县志》评其为良吏,存诗两首;南宋进士顾冈刚直不阿,直书兵部侍郎的事迹广为流传。明朝有王宗远,官光禄寺丞,著《肃庵集》,方子深,礼部郎中,著有《葺巢集》,吴宝秀,进士第,累官大理寺寺正,其传载入《明史》;清朝有陈云楼、汤国琛等名士;民国时期,有著名的教育家刘绍宽、文化名流杨悌等,宜山小学曾培养过姜立夫、苏步青、李锐夫、杨忠道、徐规等著名教授;解放后,宜山培养出来的人才举不胜举。宜山夹缬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宜山彩扎、木雕列入市级非遗名录,蛋画、绸塑等列入县级非遗项目。</p><p class="ql-block">(三)民风淳朴,纺织强镇</p><p class="ql-block"> 在948年间,吴越王钱俶于泥山设课税司,征收盐、茶、棉等税,盐业一直是宜山古时主要产业。随着海岸线外移,农业种植业比重逐渐提高,除了粮食、柑橘、茶叶之外,在1289年棉花种植和纺织在温州广泛推广之后,由于宜山人民勤劳朴实,勤劳致富的民风。流传《鸡鸣布》的说法,闻鸡鸣就开始织布,家家有纺机。很快纺织业成为了宜山主导产业。据记载1850~1861年间,已有宜山筒布远销国内外,还有绢绸纺织技术曾经国内一流。有《高机和吴三春故事》作证,这个故事被编成鼓词、剧本、小说、诗歌,有东方的《罗米欧和朱丽叶》之称,在浙南广为流传,作为高机故里的宜山,多一层纺织文化。改革开放后,纺织业在宜山依然是主导产业,经不断推陈出新,现在宜山的纺织品远销国内外。</p><p class="ql-block">(四)环境优美,山灵水秀</p><p class="ql-block"> 宜山西南依山,东面大海,四季如春,平原河流纵横,曲折通幽,成山环水抱之风水宝地。又有古树苍苍,球山、龟山、铁龙山郁郁葱葱。运河和古道历史文化丰富,有古桥、古井、古树遗存。特别是球山,如镶嵌在江南大地的一颗明珠。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球山只有约50来米高,但神奇传说还不少。有清台湾总兵张琴做梦球山大王殿传说,有晋太康许逊(许真君)降妖传说,有林仙姑修炼洞传说。有财主藏宝球山传说。球山现有金鸡岩、铁塔、群乐亭、荔香楼、迎风廊、爱晚亭、圣泉井、仙鹤池、许真君宫等景观,还有李鸿章的老师孙锵鸣的题刻。球山南麓还有清桐庐县教谕陈云楼先生的憩楼,曾作为培养书法基地,为宜山培养出书法美术人才作出贡献。球山不仅景美,文化韵味浓厚。</p><p class="ql-block">(五)古街典雅,古迹众多</p><p class="ql-block"> 宜山早在南宋已有街市, 宜山老街古朴典雅,风格独具,有许多清式铺楼,仿西洋门楼。其中有8大门台,雕塑艺术高超,门联博古通今,文化气息浓厚,虽经沧桑岁月,依然风采依旧。有清朝风格的古民居:杨氏民居,白氏民居,张氏民居,陈氏民居。还有历任陈其美、孙中山秘书、国民党党部主任黄实故居,乡贤陈锡琛故居,书法家陈步宣故居。这些古建筑,构成宜山古镇文化悠久特色元素,无不让过往游客惊奇。珠山水井列为县级文保单位,球山摩崖、唐代石佛像、唐经砖列为县级文保点,塘西宫等14处列为十三普文物点。还有国宝东晋时期朱曼妻薛氏买地券,现为温州市博物馆镇馆之物。</p><p class="ql-block">(六)保家卫国,爱国之乡。</p><p class="ql-block"> 爱国首先是爱乡。自古以来,宜山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乡义举可陈。元朝时,周嗣德乡贤带领民众,抗击流寇,保卫家园避免生灵涂炭。明朝时,在谭济倡议下,一夜间聚集七千之民众,扼守关卡,击退山贼。清朝时期,在乡贤带领下,击退太平天国和神拳匪徒的进犯。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不怕牺牲英勇义士。还是农民运动“大刀会”主战场。在国民革命时期,宜山走出了一批爱国人士,为国建功立业,如黄实(革命先驱)、黄一亚(少将),汤敏中(中将)、陈如旧(新加坡著名作家、共产主义战士)、陈急冲(烈士)等著名人士。</p><p class="ql-block">三、保护为先,合理开发</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镇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建设美丽浙南水乡为抓手,以环境综合整治为依托,以产业转业提升为支撑,创新理念,多方着手,着力提升美丽乡村精品线整体品质,打造历史文化名镇新形象。</p><p class="ql-block">(一)稳增长促转型,实体经济迅猛发展</p><p class="ql-block">坚持产业兴镇,推进高质量发展,彰显宜山发展新突破。经济指标持续向好,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低散乱污”重拳治理,平台建设大幅提升。加大再生棉纺行业整治力度,共排查整治棉纺行业企业和作坊289家,整改提升71家,拆除查封218家,珠山、东跳布角料市场竣工,再生纤维加工园区招商投用,亿元企业创业园启动建设,梁宅小微园挂牌出让等等。完成“小升规”企业4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在“新三板”上市1家,电商产业势头强劲,“国家针棉织品电子商务质量提升示范区”创建取得成效,新增网店300余家,年快递单量超7500万件。</p><p class="ql-block">(二)强基础提品质,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坚持统筹建设,狠抓城镇品位提升,打造宜山精致新面貌。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完成埭金线路面修复,贯通华洋路,宜山大道全线完工,瓦海线拓宽、环城南路东延、梁宅桥、上市街人行桥、东风街桥改造提升。要素保障更加有力。破除开发建设用地瓶颈制约。城中村改造深入开展。梁宅村美丽民居一期竣工,二期结顶。甲第城中村改造一期完工,后垟增宜居家园交房入住。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深化移风易俗综合改革,开展交通整治大行动。</p><p class="ql-block">(三)抓治理重提升,人居环境持续好转。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描绘宜商宜居新环境。“五水共治”成效突出,龙金运河宜山段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环城河生态治理成效明显,成为苍南县首个全流域疏浚示范镇。宜居景观愈发亮丽。城乡“金边银角”绿化美化全力推进,完成52处“金边银角”,面积达6千余亩。灵龙大道立交桥垂直绿化巩固提升,实现城区和农村市场保洁全覆盖,实行“三全保洁”制度,综合治理城市“牛皮癣”。美丽乡村作用更加突出。梁宅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启动,黄良美丽乡村综合整治取得成效,成功创成县级旅游村2个,前河蒋生态研学基地项目引入台资2千万元,开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青少年研学基地建设。</p><p class="ql-block">(四)文化传承,提振文化自信力,再筑宜山新辉煌。宜山镇将借申报千年古镇东风,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加强古村古迹修旧如旧,修复一批名人故居、古街,保护好文化遗产遗迹,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谋划宜山村村有文化礼堂,完成镇文化客厅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精心策划组织本地特色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好乡村振兴战,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变“盆景”为风景,以“两轴三区多节点”为空间布局,开展“一带五园”建设,实现“宜山-江南金织”乡村振兴示范带,让千年古镇重现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