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 苏 勇 王 梅</p><p class="ql-block">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依长城与大同、朔州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临太行与河北接壤,南屏石岭关与太原、阳泉、吕梁毗连,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全市辖1区1市12县,忻州有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宁武芦芽山万年冰洞,还有边关要塞雁门雄关,在偏关全国仅有的黄河与长城握手奇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矿产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最适宜发展旅游事业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在这块风水宝地,至今蕴藏着很大一部分,不引人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庙、古戏台(全忻州地区幸存大约还有四百余座古戏台)。它们默默地经历着数百年的严寒酷暑,风雨剥蚀,却依然很艰难的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大部分在建国初期做了村里的学校和生产队的库房等,甚至成了村里的牛棚羊圈,现在有很多村里的神堂古庙翻新如初,唯独戏台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不再适应现代演艺的需要,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弃婴,近百分之三四十的古戏台坍塌成残垣断壁,变成一堆废墟。</p><p class="ql-block"> 说起唱戏,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曾经鼓乐笙箫,生旦净末丑,道尽人间酸甜苦辣辛的古戏台,在我们晋西北忻州;这块黄土高原的土地上,布局在民间大约有近千座古戏台,至今由于年久失修残留无几。在我们山西还有着大小剧种38个之多,其中四大梆子最具有代表性。就忻州来说又分一区、一市十二县,东五县,西七县,其中东五县主要以山西梆子、北路梆子、繁峙秧歌为主流,西七县又分为道情,民歌,二人台等地方小戏。因此,戏台的建制也各有不同。从唐、宋、金、元到明清时代戏曲比较盛行,在不同的农闲季节,村里以唱戏附带着地方小杂耍,高跷、挠杠、船灯、社火等红火玩艺儿赶庙会,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娱乐活动,祈求祝福,庆贺等民间活动的形式取得愉悦。过去几乎村村都有庙,庙庙有戏台,在封建时代,乡村里的绅士、达官贵族商人们逢年过节,都要请戏班子组织唱戏,唱戏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庄户丰收,百姓安康。年轻人通过唱戏闹红火,也获得一个牵线搭桥寻找另一半儿的良好机会,喜结连理。大小商贾借此集会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充分体现出黄河流域长城脚下,水陆码头在茶马古道节点要地的重要性,对我们晋西北的经济文化和晋商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戏台,作为戏曲表现和延展的重要载体,自平地露台发展到各种形式建筑以来,一直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场所,不仅娱神,到后来还有群众娱乐、道德教化、节日庆典等功能。古戏台也被称为“固态戏剧文化”。</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一方面因为人们的娱乐形式不断的改变,古戏台逐渐失去了往日玉楼笙歌、弦索齐鸣的盛况,另一方面,随着许多整村移民拆迁,古戏台已残损颓废,形成了自生自灭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淘汰不适宜、而且已失去实用价值的戏台,因此无人问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作为一名《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民俗摄影爱好者,这里把我们耗时六年多,行程近二十万多公里,用手中的相机,抢救性记录下的四百余座古戏台的缩影,整理出一小部分,仅供广大读者鉴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