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

禹城小语

<p>  近期研读《桃花扇》跟川哥聊了几句中国古典语言,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水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水词”何谓?通俗来讲便是废话。《西厢记》中“开言有语叫张生”,“开言有语”便是水词,没了水词,音韵不谐,听着也就不美。汪曾祺先生曾提出将水词编写整理成册,以供研究。</p> <p>  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从舜至成汤以来,强大的民族经验赋予了华夏子孙细细思考的能力,濡养出如同老者一样耐心的智慧。古人眼里的乐事:高卧、静坐、尝酒、试茶、阅书、临帖、对画、诵经、咏歌、鼓琴、焚香、莳花、候月、听雨、望云、瞻星、负暄、赏雪、看鸟、观鱼、漱泉、濯足、倚竹、抚松、远眺、俯瞰、散步、荡舟、游山、玩水、访古、寻幽、消寒、避暑、随缘、忘愁、慰亲、习业、为善、布施。每一项都需我们静下来心慢慢随之摇曳方知其中滋味。</p> <p>  从前,女孩子会小心翼翼地聚拢起花瓣,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其磨成细腻香甜的胭脂;母亲手中的青红黄绿金丝线细细缠绕,打出梅花结或是菱形络子;工匠们会为桃木的窗户、衣边的滚子设计上百种图案,只为保证一宅子人、一屋子物的美。</p> <p>  单单就一个窗,相较于现代明亮透彻、四四方方的玻璃窗,古代的窗必要工匠们细细打磨镂花,不仅仅是为了透光、通风,同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窗外之境也如同镶嵌于一个精致的画框之中。正如李渔所说的:“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物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各色窗棂经工匠的手慢慢摩挲也像有了生命,各有性格,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窗外之景美的千姿百态,这墙上之窗更是有着万种风情。</p> <p>  对美的执着乃至苛刻的追求,使以往的中国人从不缺乏耐心的智慧。中华的文化亦是一脉相承,不似意大利,他们从罗马的废墟上建设了自己的家园,而语言文化却与罗马毫无关联,所以当他们自称为“罗马人”时,拉封丹的驴子笑了。</p> <p>  然而,不知是时间真的过的飞快还是人心的节奏突突加速,当下的人们对那些细致且耐心的景象视而不见。总想着我能用多少投入去换取多少回资,少了一点都觉得这个时间付出的不值得,转而投身到另一个看似能一步登天的机会。正如木心先生在酒馆看见伙计往黄酒中加糖,便感叹江南不在。旧时黄酒是不加糖的,如今的人们已无耐心去细细品味酒中的苦涩和香甜了。</p> <p>  工作、生活让我们总在不停的旋转,然太阳昏黄之时,突然的静默能容我们思考一下的时候,才会觉得一天天空空如也,什么都没留下。或许有时候我们忙到没有时间去看看太阳有没有昏黄,转眼便投身下一场应付。然总有静下来的时候,正视内心发现,我们的心灵建设,连个地基都没有,不如把骨子里中国人的谦逊与沉稳拿出来,在心里筑这么一个庭院。</p> <p>  屋前的花间小径,野芳争放,香萦不散。那是一个人的魅力与韵味,是自心灵发出,由热爱催生的馥郁。</p><p> 会客厅干净敞亮,简约大气。那是一个人至纯至简的生活态度,是做一个堂堂正正,两袖清风之士的精神追求。</p><p> 东厢房常年阳光直射,亮亮堂堂。我用它来盛放梦想,梦想不多,选一个最爱的安放着,让它受到第一缕晨光的亲吻,欣赏到日辉最后的惊鸿一瞥。</p><p> 西厢房温润潮湿,静谧安宁。把二三心事藏于其中最合适不过了。让小心思,小欢喜,小惆怅,听雨打芭蕉,嗅暗香浮动。</p> <p>  西塞罗说:“我喜欢青年人有老人的智慧,正如老人有青年人的智慧。”在身体和血液都年轻的时候,多跟自己说说:“慢慢来。”先将自己的骨子用心去沉淀与打磨,其余的,慢慢都会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