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唐河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东南部。其县城位居县境中北部,自南北朝时北魏(386—534年)置襄城县治始,后历为石马、上马、泌阳、泌州、唐州、唐县、沘源、唐河诸县、州治,已有1600多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的千年古城。</h3><h3> </h3><h3> 唐县城池</h3><h3> 城池居于唐河左岸,左倚垄岗,右襟比水(清代称现名),前望西淮河(后称三家河),后靠双凤山。且左岸地势高起,免遭涨水受淹之虞,实可谓“面水而无浸润之害,临河尽得水利之益”。一道平缓岗脊,起于比水之岸,东至垄岗之丘,东西绵延5华里。宋代之前,城池范围较小,集中在河边至今杨家楼口这一带;金、元时期,城池东扩,县衙州治随之东迁;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降唐州为唐县,金吾右卫千户程飞即古基修筑城池,天顺年间(1457—1464年)守御将军千户齐正重修,城墙周围六里三百三十八步,外层包砖,设置四门,上建门楼,后经历任县令修葺,不断加以完善,奠定了唐县城池的规模。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起义军攻打唐县,多处城墙被拆,县署被烧毁。</h3><h3>清顺治九年(1652年),在唐知县李芝英主持下,对城墙毁坏部分进行修葺;后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不断整修,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唐县城池基本修筑完备,城池质量也得以逐步巩固提高,有些地段辅以砖石加固。其范围呈东西长,南北较窄的矩形,面积1.36平方公里。北城墙在今飞凤路南边(飞凤路即原护城河位置),西城墙在今唐河第一小学(原城关一小)西院墙向南一线,南城墙在今泗洲宾馆北边,向东经防疫站至唐人街二店南水沟向东,东城墙在今交通路北段,穿过解放路北延至宛东实验高中,交北城墙东端。城墙周围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顶宽一丈一尺;壕堑(护城河)深一丈六尺,宽二丈;垛口三千七百五十个,并营建四座城门,城门的名字与明时也有所改变:东曰迎晖门(今解放路与交通路交叉口),南曰拱文门(今人民路防疫站门前),西曰澄源门(今杨家楼口东50米左右),北曰飞凤门(原天爷庙看守所东北角),4座城门上建有阁楼,城门外均建有“瓮城”,用于防御,城墙四角均建有角楼。城墙建筑规模格局就此延续下来,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大自然的风雪雨霜和战争破坏,虽有部分损毁坍塌,但历任县府官员都能够及时组织民众进行修复。在几百年的封建社会中,为防御杆匪骚扰抢夺,保护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极大作用。 </h3><h3><br></h3><h3> 中心大街</h3><h3> 在唐县城中,有一条西起河边码头,向东横穿西、东两座城门的大街。街道沿岗脊而修,明清时不知为何名称,民国后称为中山大街,因西城门东50米左右,有座高大的石牌坊,故民间又称之为“牌坊街”;1950年,为纪念唐河解放和新中国成立,更名为解放路,沿用至今。1954年,扩建为砖渣沙石路面;1983年,建为渣油路面,是唐河县城最古老、最热闹、最繁华商业街道,至今依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08年县行政服务区迁移河西之前,县委、县财政局、公安局、法院、党校、供销社、商业局、广电局、人行、工商行、农行、唐河电影院、百货大楼、县委宾馆等县直主要单位和文化娱乐场所均位于此街道两侧;至今仍有县人民医院、公疗医院、新华书店、文化馆、邮政局、等在此街道。</h3><h3>明清时期,由于唐河水运河路的发达,便促进了唐县城商业的繁荣,晋、陕二省及河南怀庆府等地商贾,前来经商贸易。在原西城门至码头之间约500余米的街道两旁形成了很多商铺货栈。从汉口、老河口、襄阳等地船运而来的货物,在唐河码头卸货后,脚夫们将货物沿着从码头至岸上80余米长的青石铺就的斜坡路(在今县医院南门西至河边,2015年开发滨河北路时被掩埋),运至街道两旁的各家商号货栈,然后批发给城内商户零售。</h3><h3><br></h3><h3> 商铺林立</h3><h3> 唐县西城门(今杨家楼口东50米左右)曰“澄源门”,城门两侧各立有一块方石,上雕有龙,面西对应唐河,意欲震降水怪,使城池免受洪水之灾,此便是被称为“唐县八小景”之一的“公龙撵母龙”。通过城门进入城内,至槐树口这一段,是明、清及民国县城商铺最为密集的繁华之地。与此东西大街相交会的南北向小街有:城隍庙街(今一小向南至老县委口)、老君庙街(今新华书店西口向南至三眼井)此交叉口称为“小十字口”,再向东有衙门口街(今房管局东口向北至党校,即人民路北段)、南门街(今邮政局西口向南至南门“拱文门”),此交叉口称为“大十字口”;过了槐树口再向东就是东门“迎晖门”了。沿大街两旁均为商业门店,前店后铺,木板门墙;白天搬开营业,夜晚合闭,店铺后便是民居和散居于城内的庙宇。唐河籍著名作家田中禾先生的家就在中上大街石牌坊附近,从小就在那里生活,其散文集《落叶溪》中,对民国时期唐河县城的风土民情,人文景观,特别是牌坊街一带的商铺有过精细的描述;同在郑州的唐河籍老乡、文化学者秦勇先生,根据《落叶溪》书中的描述,将西城门至小十字口的各家商铺作了认真核对和回乡走访,并绘制成图,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h3><h3><br></h3><h3> 根据绘图,大街南侧从西向东依次是梧桐院(街公所)、孤桐斋笔店、花冠店、普济大药房、碎货店、庆记京货铺、惠记布店,大石牌坊,再东是同康点心店、茶馆;北侧依次是:杂货铺、铜匠铺、福盛永杂货店、恒泰京货铺、冉书铺、怡和堂药铺、大石牌坊,郑家酒馆、兴裕长酱菜店、铁匠炉。从槐树口至东城门这一段,只有沿大街门面住户和南北两侧的黉学和菩提寺、天爷庙、泰山庙、长春观等,其余地方多为荒冢及树丛。</h3><h3><br></h3><h3>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朝代更迭,寒来暑往。一条街道,记载了唐河县城的人文轶事;一条街道,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如今,城区变大了,街道宽阔了,原先低矮的柴瓦房、小茅房变成了高楼大厦,旧时热闹繁华的中心大街——解放路,现在成了偏居城区北部的小街;但是,解放路给历代唐河人的记忆是磨灭不掉的。</h3> <h3>位于西河头的建于古代的唐县码头石板路。脚夫就是通过这条长80余米的斜坡石板路装卸货物。2015年,滨河北路开发时被填埋。</h3> <h3>位于中心大街西城门东三四十米的曾任明代曾任蓟辽总督曹文衡(民众亦称曹都堂)家的石牌坊。图为民国29年(1940年)5月7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唐河后,从中心大街通过石牌坊的照片。</h3> <h3>唐河县城中山大街西城门至小十字口之间(老县委南口),两侧的商行铺店。(秦勇先生绘制)</h3> <h3>唐县城池、中心大街(今解放路)和主要书院、寺庙、商铺示意图。(秦勇先生绘制)</h3> <h3>今唐河县人民医院南门西,原至河边码头石板路位置。唐河外滩开发时,建设路西延至滨河北路,石板路被埋在路下。</h3> <h3>唐河县城著名的杨家楼口。此口向东50米为原西城墙和西城门——澄源门。此口向南为南阁街,向北为北阁街。为明清时期方城至唐县、枣阳的驿道。解放后为S240省道(方枣公路)。图中路南高楼为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县工商行、农行营业大楼。90年代初搬迁县城南部今址。</h3> <h3>位于杨家楼口东300米左右的小十字口。向北为城隍庙街(解放后改为新民街);向南为老君庙街(三眼井附近。解放后改为新民街)。</h3> <h3>新华书店西边的原老君庙街(新民街)。2018年连同三眼井向东的衣裳道(后定名黉学路)修建为仿古一条街。昔日泥泞的小巷成为特色商业街。</h3> <h3>小十字口向东约350米的大十字口。向北直通老县衙,旧称衙门口街;向南直通南城门——拱文门,为南门街。解放后统称人民路。十字口东边路南,为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邮政局大楼。</h3> <h3>此为大十字口东300米左右的槐树口。此口向北为20世纪90年代初修的新春路,路东侧的泗洲塔巍然耸立。向南亦为新春路。向东约400米既为东城门——迎晖门。此段明清时民居较为稀少,路南有县文庙。</h3> <h3>李中群,网名:唐河岸边,唐河县桐寨铺镇人。县人大退休干部,现任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2011年来在《石柱山》《唐州风》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参与《唐河胜迹》《中共唐河县历史(第二卷)》《唐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史韵唐河》《漫话唐河》《唐河县统战志》《南阳历史文化词典(唐河县部分)》《唐河县地名志》等书的编纂工作。</h3>